《未有天才之前》读后感
姓名:牛祯祯学号:1151061 院系:管理学院班级:公共事业管理四班
这篇文章作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讲的内容,在合适不过。
但是他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师者,而应是更广泛的大众。
就文章内容来讲,主要阐明天才需要泥土来成长的观点,批评当时“整理国故”、“崇拜创作”的观点以及批判家的高谈阔论。
这些的存在不仅不使泥土存在,甚至“要连预备的土也想扫尽”。
这篇文章,应该是具有与时俱进的意义的,毕竟,当今教育与人才是永不过时的发展线索,同时也总是因存在问题而对社会发展发挥着影响。
一.“整理国故”
由于背景不同,原文强调融入世界文化,吸收世界文化的精髓。
但在现今社会,情况又在变得不同了。
随着西化的影响越来越深,当第一批思想先进的人意识到,振兴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是必要而紧迫的事。
某些问题只从西方理论借鉴,会让我们国人手足无措。
作为国人,要想成为国人中的天才,便不能摒弃中华的文化沃土。
要知道,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原本不是对立的文化思想,不能顾此失彼,导致社会发展文化的指导思想重复出现文化危机问题。
比如,大家都在谈论《圣经》,西方哲学,却对于《易经》《道德经》这种关于世界大道修身养性的国宝级文化置若罔闻。
二.“崇拜创作”
原文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呼吁要学习外国知识的,翻译著作是让国民学习了解更广博知识的必要途径。
但在当今,又发展并分化出不同的意义。
中国确实现今在很多方面诸如法律制度健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建立公民社会方面,科技发展等需要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
但却在大众文化发展方向失去了具有指导意义的航标。
越来越过于强调个性,突兀而不是创作,突出。
当代时髦地称其为“秀”。
秀格调,秀财富,甚至秀性感。
因此郭美美秀出了红十字会,引发民众对红会的信任危机;世界杯秀出了各大求包养的野嫩模,大学生。
这些背后所谓大胆地“创作”,无不显露出大众价值观的苍白。
三.批评家
接上文,同样社会存在太多想借“批评”秀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对于上此种种,我们是不该从自身以及社会反思些许什么。
再从教育说,当今有多少高等院校,有多少教师是可以为“天才”做培植的泥土的。
老师和学生原是具有特殊师生缘的组合,现在却在一些院校变成对立关系。
到底是上梁不正下梁歪还是上行下效,但是总归只有那么少的可怜的一小撮才是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吧。
其次说普通大众。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话,可能能被当政者或者企业家利用了解大众的共性,依此满足大众的需要,来达到政绩或者市场的繁荣。
但是于培养更高素养的“天才”,大众却不怎么扮演正面的角色。
大众的舆论总是即兴的评论,几乎从不深思。
看似对社会关注度很高,其实大众并不知“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
在这样的大社会环境中,天才要想成长,就要独善其身,跻身与自己同质的行列。
既然没有泥土(何谈沃土),那就只能自己寻找泥土来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