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社会网中关系强度分析

网络社会网中关系强度分析

5.期刊论文黄佩.HUANG Pei从"网络"看社会--以社会结构、组织方式、人际关系角度切入-开放教育研究
2005,11(6)
网络一词风行于目前社会,既有形容新社会形态的"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也有形容基于互联网而架构的计算机"网络社会(Cyber Society)",还有形容公司机构之间的组织合作方式的"网络"以及社会学中早已存在的关于社会结构的"社会网络"理论.然而,涉及网络技术对现实社会关系影响的论述却还是少数,本文将从社会结构、组织方式、人际关系三方面梳理关于"网络"的概念,尝试找出各种"网络"话语中的共同点,最后结合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描述"网络"为人们带来的变化及新传播技术在全球传播时代对社会的影响.
2.期刊论文赵丹信息社会网络信任建立初探-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3)
网络信任危机实际上是现实信任危机在网络社会的折射.中国社会的转型使人们信任感遭到破坏,进而在网络社会中反映出来.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必然会使原本就不结实的信任体系和信任机制变得更加漂浮不定,让人难以适从.网络信任问题包括:人与人的信任、个人主体与其它网络主体(网站)的信任、个人主体对网络技术的信任.
北京邮电大学
硕士学位文
网络社会网中关系强度分析
姓名:秦英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教师:郭玉锦
20090213
网络社会网中关系强度分析
作者:秦英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1.期刊论文史红明信息社会网络诚信建立初探-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20)
本文链接:/Thesis_Y1568135.aspx
授权使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gldzkj),授权号:118ae4fb-0d4a-4966-a9ca-9e240020bf43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4日
3.学位论文韦丽红保险业发展的网络化趋势研究2004
21世纪的今天,新信息技术尤其互联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技术逐渐从人们生活的边缘和企业的边缘过渡到核心.根植于信息技术的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范式,它重构着我们的社会,形成了网络社会这种新型的社会结构形态.网络社会网络的扩散对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保险业网络化发展,既有缘自网络技术的特性和网络化逻辑扩张的外因,也有由于保险经营中的大数定律和损失分布原理,客观上要求保险企业在地域与空间上尽可能地分散风险的内因.保险业网络化发展的历史虽很短暂,但已经取得了可喜的经验.因此,实现网络化发展对保险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网络化促进了保险业的蓬勃发展,使保险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的发生.解决目前制约保险业网络化发展的问题,从宏观角度和微观层面上综合考虑,该文认为主要应采取以下对策:1、完善保险业网络化发展的外部环境;2、实现保险企业的管理创新;3、循序渐进地建设网上保险虚拟营业厅.互联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高层应用的开发正向纵深发展,全球迈向网络化的步伐正在加快,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相应地,社会网络化的不断深化也将推进保险业网络化的不断发展,使保险业向着高效化服务的方向顺利发展.
9.期刊论文《软件工程师》编辑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软件工程师2009,""(8)
网络社会、数字生活、智慧星球、地球村……这是一些熟悉到让人有些视觉疲劳的词汇.然而,从技术网络到社会网络,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如今SNS的火爆.
2008年,SNS在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搅起阵阵喧嚣,作为金融危机沙漠中一片罕见的绿洲,SNS扬起的热风至今势头不减.
4.期刊论文童明.TONG Ming信息技术时代的城市社会与空间-城市规划学刊2008,""(5)
我国当前正在发生着的城市变革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而且也受到信息技术发展及信息化过程的深刻影响.着重分析信息技术、产业经济、社会网络、城市空间之间所存在着的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探讨在由信息化进程所带来的新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推动下,城市在社会与空间等方面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并且力图阐释其中的机制.
的机理:基于"织网"模型的分析-人文地理2008,23(5)
社会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通过对区内企业、产业集群及区域整体等三个不同主体的影响发挥作用的.在企业由传统成长模式向网络化成长模式转变,产业集群由聚集经济向创新网络转变,区域由空间结构向网络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社会网络及内合资源起着决定性作用.社会资本对三者的作用体现空间上的层次递进特征,印依循企业、集群、区域三个不同主体网络化递进发展的"织网模型",依次由"发散状企业网络"向"经纬状集群网络"再向"多构面区域网络"发展的织网过程.社会资本及社会网络对企业的作用是摄取关键资源、信息等;对产业集群的影响是建立学习与创新机制、成本节约机制、形成合作竞争氛围;而对区域的积极意义是保持区域良好的信任文化.
10.期刊论文薛茂新四种SNS模式,谁主浮沉?-信息网络2008,""(12)
SNS(社会网络)犹如当年博客兴起般,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互联网的新宠.SNS概念的火爆让互联网从虚拟关系向真实社会关系回归,尽管这个关系与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还相去甚远,但实名制的趋势已经成了SNS概念的主要体现,SNS有助于打造更加真实的网络社会.
6.学位论文徐杰国际工程项目投标决策研究2006
一种公共物品,能动性的实现也不再是一种零和游戏,在社会领域中由社会网络生活状态提供的对社会价值规范的批判、验证和重建,也将使经济和政治领域内的行动者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提高他们的能动性。本文因此认为,社会网络生活状态是人类能动性的源泉之一。由于社会规范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以关系本体论为基本组织原则的社会网络生活状态也使行动者在结构面前具有能动性,社会规范不是单方面地决定人,不是外在于个人的社会事实,相反,在某种程度上它是社会互动和网络生活的产物。但网络中的社会规范也会使个人的行动充满意义,使个人的行动更加坚定,是行动的构成要素之一。这样,结构与能动性在人类的社会网络生存中并非二元对立,而是相互支持、相互构建的关系,从而消解二者之间的紧张和对立。因此,社会网络不仅是能动性的源泉,也使结构与能动性的整合成为可能。当代社会初步具备了进入网络社会的可能性,但也存在着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
本文的意义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对社会网络成员的能动性提出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和解释方案。其次,提出了整合结构与能动性的关系论新尝试,呼应了社会学正在进行中的范式整合工作。最后,由于讨论了价值规范问题,本文在社会网络研究范式内部发展上具有意义。
7.期刊论文杨鹏鹏.袁治平.王能民.YANG Peng-peng.YUAN Zhi-ping.WANG Neng-min社会资本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网络诚信实际上是现实诚信在网络社会的折射.网络把现实中的诚信进一步虚拟化、距离化.在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社会下,交互生活的转型使人们诚信遭到破坏,进而在网络社会中反映出来.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必然会使原本就不结实的诚信体系和诚信机制变得更加漂浮不定,让人难以把握.因此,人们需要对网络社会有清晰的认识,社会要采取详细有效的措施对网络社会进行监控,并对人们进行相应的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
8.期刊论文尹慧芹论网络社会中的德育途径新选择-文教资料2008,""(23)
随着社会网络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中小学校的硬件教学设施日趋完善,现代德育环境的硬件越来越先进.然而,在网络无限量信息的冲击下,传统的德育环境正逐渐被打破.如何在新的形势下重新选择恰如其分的德育途径,使之适应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及其德性培养,是当代德育面临的一大问题.本文在分析网络社会特征的基础上,对网络社会中的德育新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