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单元5(夏商周考古:周代墓葬制度、青铜器铁器、手工业)
单元5(夏商周考古:周代墓葬制度、青铜器铁器、手工业)
文“十二朱(铢)”(重 量)。
蚁鼻钱(鬼脸钱)
思考题:
1.目前关于夏文化的探索有哪些不同认识?如何评价? 2.试比较商周城与春秋战国列国城市。 3.试析商周时期墓葬制度的演变及其原因。 4.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各有什么特点? 5.如何从考古资料看关于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
会”分界问题的讨论?
张光直:《中国青铜器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 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三联书店,1963年。 俞伟超:周代用鼎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1978年1、2期,1979年1期。 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 高明《古文字学通论》 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 1998年。
中山王陵平面图
中山王陵享堂正立面剖面图
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墓室全景(由北向南)
平 山 (战 由国 东中 北山 向王 西墓 南墓 )内 积 石
平山中山王墓M1平面和剖面图
兆域图
-已知我国最早的一幅用正投影法绘制的工程图。
-方向为上南下北;尺寸采用“尺”和“步”两种单 位表示,比例尺约为1:500。 -外绕两圈长 方形墙垣,内 为长方形封土 台。 -台上并列五 座方形享堂, 分别祭祀王、 二位王后和二 位夫人。
大冶铜绿山东周矿冶遗址Ⅳ号矿体 采矿遗址发掘现场
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炼铜竖炉复原示意图
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出土采掘工具
1963年侯马铸铜遗址发掘现场
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饕餮纹陶模及线图
侯马东周铸铜遗址出土文物
四
龙
人
纹
形
当
纹 范
卢 模
2.周代青铜制造业的特点
-规模大、数量多、种类全。
-日用器皿增加,如铜镜、带钩。
二、墓葬制度反映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是周代因血缘关系建立的等级制度,采嫡长子 继承制,分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不同等级。
-宗法制在墓葬上反映为严格的棺椁、鼎簋制度。
1.棺椁制度 -棺与椁。套棺与重椁。 -《礼记·檀弓》:“天子之棺四重”。郑玄注:“诸
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天子当为五棺二椁、诸侯三棺二椁、大夫二棺一椁、
大量增加,皆由生产工具演化而来。 -布币:似铜铲,流行与三晋地区。 -刀币:似铜削,流行于齐燕赵地区。 -圜钱:似纺轮、玉璧,战国晚期开始流通各国。 -鬼脸钱:贝币的一种,流行于楚国。 -颖爰:扁平的金块,流通于楚国。
各国货币
齐刀币: -上有铭文:齐建邦缶(宝)
化(货)等。
宋子三孔布: -赵国货币,山西平朔出土。 -面上“宋子”(地名),背
夏商周考古参考书目
罗振玉编著《三代吉金文存》 (1937年影印,中华书局1983年 重印)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1941年哈佛燕京学社铅印本)。 容庚《殷周青铜器通论》 (1958年科学出版社)。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1955年9期至1956年3期在《考古 学报》上连载)。 郭宝均遗著,邹衡、徐自强整理《商周青铜器群综合研究》, (1981年文物出版社)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杜廼松《中国古代青铜器简说》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的起源》,云南人民出 版社,1997年。 王宇信、杨升南主编:《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1999年。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商周考古》,文物 出版社,1979年。 邹衡:《夏商周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
士为一棺一椁。
2.鼎簋制度 -“器以藏礼”,周代流行以食器随葬,基本组
合为鼎、簋、盘、匜、壶等。 -鼎用奇数:一鼎士,三鼎特殊士,五鼎大夫,
七鼎卿大夫,九鼎天子和诸侯。 -簋用偶数:如天子九鼎八簋。
西周鼎簋制度图示
三门峡虢国墓地
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1全景与线图
虢国墓地列鼎列簋
虢季列鼎 通高25.4厘米—39厘米 虢季列簋 通高23.2厘米
晋侯墓地M93平面、剖面图
晋侯墓地青铜器
晋侯墓地青铜器
猪尊
兔尊
晋侯墓地青铜盉与青铜钟
晋侯酥钟
晋侯墓地玉器
晋侯墓地玉器
三、战国礼制破坏在埋葬中的反映
1.河南辉县固围村M1 -大夫墓。用九鼎。
积石积碳。
河南辉县固围村M1出土文物
2.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
-1978年发掘。 -岩坑竖穴木椁墓,平面呈多边形,无墓道,墓坑 21×16.5 米, 深 13 米。 -1椁2棺,9鼎8簋。木 椁周围填充木炭及青膏泥。 -椁分四室,墓主居东室。 漆棺,由多层丝织物包裹。 -殉人共21 个,各配木棺, 均为13 ~ 25 岁的女性。
产工具,进入铁器时代早期。
河北藁城台西出土的铁刃铜钺
玖、周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一、制陶业 1.战国窑炉的发现 2.周代陶器组合的变化 3.原始青瓷的发明
河南新郑冯庄东周制陶遗址发掘全景
河南新郑冯庄东周制陶遗址 发现的春秋晚期陶窑
河南新郑冯庄东周制陶遗址发现的堆满次品 的战国晚期灰坑打破的战国中期制坯作坊
铜版兆域图摹本
中山王墓出土文物
刻铭铁足铜鼎
刻铭龙饰铜壶
铜鼎与铜壶线图
中山王墓出土文物
青铜山字形器
(高119厘米,推测为建筑构件)
中 山 侯
铜
钺
圆 形 大 帐 复 原 示 意 图
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中山王墓出土文物
错金银双翼铜神兽
错金银铜牛屏风插座
错金银铜神兽
错金银铜虎噬鹿屏风插座 错金银铜犀牛屏风插座
虢国墓地青铜器
虢国墓地随葬品
三 门 峡 虢 国 墓 地 出 土 的 玉 柄 铁 剑
天马—曲村遗址远景
晋侯墓地墓葬分布示意图
晋侯墓地M64青铜器出土情况
晋侯墓地M63玉器出土情况
晋侯墓地M62、M63、M64 全景
晋 侯 墓 地
M64
晋侯墓地M91墓室全景
晋侯墓地M93椁室的随葬器物
-由厚重向轻薄发展。
-技术上进步。出现分铸、焊接。使用失蜡法、错 金银装饰技法。
-地方特色明显。《周礼·考工记》:“郑之刃、 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迁乎其地而不能为 良,地气然也。”
二、铁器的发明和使用
1.我国最早的铁器 -石家庄藁城台西墓葬发现铁刃铜钺。 -铁的特点:矿石多、熔点高(1545度)。 2.战国铁器的发展 -种类:农具、手工工具、兵器、生活用具。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取代青铜器成为了主要的生
内棺西侧壁花纹图案局部
内棺东侧壁花纹图案局部
-出土文物1.5万件。乐器即有钟、磬、鼓、瑟、 琴、笙、Fra bibliotek箫、篪 8 种。
-成套编钟多达 65 件,并有 2800 多个铭文。
编钟架局部装饰
曾侯乙墓出土的编磬
曾侯乙墓出土的镈钟(左)与钮钟(右)
曾侯乙墓出土的其他乐器
建 鼓
排箫
笙
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器
-颜色鲜艳,并镶嵌蚌片、铜、金银等。
-种类繁多,如豆、耳杯、家具、妆奁器、乐器、兵器、 棺、镇墓兽、虎座鸟架鼓等。
三、度量衡 -新石器时代应有度量衡。 -春秋晚、战国时期逐渐成熟,但各国名称不
一。秦的量器有斛、斗、升、合、龠;度器 有尺;衡器有石、斤、两、锱、铢。
两诏铜方升与“重卅斤”铜权
五、金属铸币 -商周时期出现金属货币(如铜贝),战国金属铸币
随 县 擂 鼓 墩 战 国 曾 侯 乙 墓 中 室 的 随 葬 器 物
随 县 曾 侯 乙 墓 平 面 和 剖 面 图
曾侯乙主棺
-木质外棺。以铜柱和铜 钮扣合。
-黑漆为地,上施朱彩。
-棺身上共施20组图案, 为漩涡纹、勾连纹。
-据铜器铭文,墓主为曾 国的国君,名乙。下 葬年代433BC或稍晚。
内棺头档(左)与足档(右)花纹图案
柒、周代埋葬制度的演变
一、公墓和邦墓
-新石器时代已出现氏族墓地和家族墓地。 -西周开始形成严格的“族坟墓”制度,以昭穆制排列葬位。分
公墓和邦墓两类。 -公墓:国君、王室贵族及其子孙的墓地。“冢人掌公墓之地,
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凡诸侯居 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各以其族”。 -邦墓:凡邦中之墓地,万民所葬之地。“墓大夫,掌凡邦墓之 地域为之图,令国民族葬而掌其禁令,正其位,掌其度数。”
小帐与屏风复原示意图
中山王墓出土文物
磨光压划纹黑陶鸭型尊
(酒器,高41.2厘米)
磨光压划纹黑陶鼎
(炊器,高27.8厘米)
中山王墓出土文物
捌、青铜器的发展和铁器的出现
一、青铜制造业的发展 1.矿业遗址 -湖北大冶铜绿山遗址
(右图:铜草花、冶炼 工具)。 -山西侯马铸铜遗址。
大冶铜绿山东周矿冶遗址采矿遗址全景
九连墩大墓
错金银铜壶
九连敦大墓出土文物
九连敦大墓出土文物
一
号
铜
墓
人
出
擎
土
灯
的
方
壶
4.河北平山县 中山王陵(灵
山上) -中山国为鲜虞 人所建国。陵园 未完工。 -1974-78年发掘 其中2座。M1为战国 时期中山国王错墓。 -有高大封土、巨大 台榭式享堂。
陵园鸟瞰复原 享堂复原
中山王兆域复原鸟瞰图
彩漆木雕梅花鹿
鸭形漆盒
彩漆二十八星宿天文图衣箱
失蜡法:
-用蜡制模,模外作范,加热将蜡熔化,形成空腔, 浇入铜水,冷却后成型。春秋出现,战国成熟。
曾侯乙墓出土的尊盘
曾侯乙墓出土的鑑缶
九连墩大墓
3.九连墩大墓
-湖北省枣阳市。2002年发掘2座。 -战国中后期、楚国鼎盛时期的墓葬。
2号车马坑7号车
洛阳北窑西周墓地出土的原始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