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略考-吕姓第一个渊源:源于姜氏,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于以帝王赐氏、部族名、国名、居邑名为氏。
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颛顼帝之师,尧帝时期的辅政,负责掌管礼仪。
舜帝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
大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大禹的心腹之臣。
为了嘉奖伯夷,舜帝在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此后形成了吕氏部族。
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
在尧、舜、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
姜氏与姬、媙等二十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三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与姜姓同为神农氏后裔的还有齐氏、甫申氏、吕氏、纪氏、许氏、向氏等姓氏。
吕氏与申氏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古羌族人的一支,是姜氏的重要分支。
原始社会末期,吕氏部族从羌族人中分出,与亲族申氏部族由甘肃东部向东迁徙,一直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今陕西志丹杏子河)。
杏子河发源于今山西省靖边县的白于山,东流注入延河,后流入黄河。
吕氏族人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氏族人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
今山西乡宁县东南四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古吕氏族人进入山西的落脚点。
吕氏族人在夏、商王朝时期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地区,至今仍存有古吕城遗址。
在商朝末年,人群中就已有了吕氏,其后人吕尚为吕侯的支系子孙,他后来辅佐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灭了殷尚王朝。
这一时期是吕氏族人的真正发端。
吕尚,就是称姜尚,人们习惯以其祖姓姜来称呼他,这是正确的:吕,是氏,是族、邑之称,是一种封号;而姜,才是他真正的姓。
到了商王朝末年,吕国成为周族人的同盟,其首领吕他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王纣的同盟军越戏方。
周武王为了奖赏吕人的功劳,在建立西周王朝后封吕他为吕侯。
到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吕侯为国相,受命为周王朝制订了有关刑罚的文告《吕刑》,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法条文之一,用以对付被征服的苗民,其刑为五刑:墨(脸上刻字)、劓(割去鼻子)、剕(剔掉膝盖骨)、宫(阉割生殖器)、大辟(卸掉四肢),具体内容有三千条之多。
后周宣王姬静(姬靖)立志复兴周朝,大力经营南蛮、百濮、荆楚和淮夷,改封吕侯为甫侯,将吕国和申国从山西南迁到河南的南阳一带,以镇守南方。
唐朝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引《地理志》记载:“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亦在宛县之西也。
”在史籍《括地志》中,确切指出在吕国在“南阳县西三十里”。
唐朝时期南阳县治设在今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其西“三十里”即今镇平县境。
这一地带即春秋以前的古吕国、战国时期的吕邑、秦汉时期的涅阳、吕城遗址。
吕国南迁之后,到周幽王姬宫湦执政时期,申、吕二国的国势渐衰。
到春秋初期,楚国开始逐渐强盛,向北吞并了汉水流域诸国。
到周庄王姬佗九年(公元前688年),吕国与申国、缯国等诸侯国被楚文王熊赀所灭。
到楚灵王芈围执政时期(公元前540~前529年),吕国部分遗民被强行迁至今湖北省的蕲春地区。
南阳吕国被楚国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故国名为姓氏,形成吕氏的主脉。
到春秋末期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被田氏家族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氏,称吕氏、齐氏、姜氏等,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氏正宗,是为南阳吕氏。
吕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河南新蔡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地区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
南阳吕国被楚文王熊赀所灭后,楚文王将其遗族的一支东迁至今河南新蔡县西南,建立了一个小国,为楚国的附庸,史称东吕国,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国。
后来,东吕国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国的属地。
在陈国被楚国灭亡后,其地则完全归了楚国。
到楚平王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楚平王曾下令蔡平侯姬庐复国(蔡国曾为楚灵王芈围所灭)。
蔡平侯将蔡国从上蔡迁至东吕国故地,该地遂改名称为“新蔡”。
东吕小国灭亡后,其国贵族子孙大多以故国名为姓氏,称吕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东吕,是为新蔡吕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氏的封地,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据史籍《姓源》、《通志》中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有一支吕氏,系魏氏家族的分支。
春秋初期,山西古吕人的居地被晋国所吞并之后,晋侯将此地作为封邑,赏给姬姓公族大夫魏氏。
魏氏后裔虽系晋之公族,但因封于吕人故地,因而仍袭用吕的故号。
后来的晋大夫吕錡、吕相便属于魏氏家族的后人。
在晋惠公姬夷吾执政时期,属下有大夫吕甥,他的封邑即在吕地,。
在史籍《读史方舆纪要•霍州吕城》中记载:“州西三里,故吕乡,晋吕甥邑也,今有吕陂,在霍州西南十里,亦以吕甥名,隋因置吕州。
”吕邑最后被晋国完全吞并,吕甥的后裔子孙以先祖食邑名称为姓氏,称吕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山西吕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及《通志•氏族略》等记载,南北朝时期,原鲜卑族拓拔部中有叱吕氏、叱丘氏、列比邱氏、副吕氏(富吕氏)、等氏族部落。
在北魏王朝孝文帝拓拔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5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其间叱吕氏、叱丘氏、列比邱氏、副吕氏(富吕氏)等氏族部落均改为汉字单姓吕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洛伊吕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有褒氏,出自上古时期的古褒国,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褒国,是上古时期居于今陕西汉中地区的一个古国,其地域包括汉台区、勉县、留坝一带。
褒国的开国国君叫作有褒氏,其人聪明睿智、勤劳勇敢,曾因佐理大禹治水,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历经十余载,终于帮助大禹完成了治理洪水的任务。
大禹以有褒氏辅佐有功,将其分封到今天陕西汉中以北,建立了诸侯国。
褒国享国时间悠久,历经夏、商、西周三朝。
传至其末代国君时,名叫褒珦,是周幽王姬宫湦执政时期(公元前781~前771年)的王室大夫,他因耿直直谏而得罪了昏庸的周幽王,结果被囚入牢狱。
其子褒洪德为救其父,献上了褒国的美女褒姒于周幽王,以赎其父之罪,周幽王好色贪婪,见褒姒后大喜,结果褒珦得复官爵。
后来,周幽王在褒姒身上引出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随着西周王朝的灭亡,褒国亦随之衰败,到了战国时期,褒国被巴国所灭,其国王族后裔及其国民皆称褒氏。
而后,巴国又被秦国所灭。
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将褒氏族人赐改为鲜卑姓氏为俟吕陵氏,亦称叱吕勤氏、俟吕陵氏、叱吕引氏、叱闾神氏、俟吕氏等,后在五代后周时期,被北周武帝宇文邕再次赐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汉中吕氏。
在陕西的历史上一直有座古褒城,故址在今勉县褒城镇及汉台区河东店镇之间,古称褒城县,至今仍有其遗址。
直到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进行全国区划调整时,褒城县方被撤消,所属地域化分给勉县,南郑县及汉台区。
原县治改为红庙乡,后改为褒城镇,与汉台区河东店镇一水之隔。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族,出自春秋时晋国大夫瑕吕饴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典籍《五音集韵》中记载:“汉复姓有瑕吕氏。
”瑕吕氏,出自春秋时晋国大夫瑕吕饴生。
瑕吕饴生,亦称阴饴生、瑕吕饴甥、瑕吕饴、吕甥等,是当时晋国著以辩称著名的大夫。
瑕吕氏的姓氏来源比较复杂一点,据史籍《左传•僖公十五年》中记载:“秦乃许晋平。
晋侯使郤乞告瑕吕饴甥,且召之。
子金教之言:‘朝国人而以君命赏。
且告之曰:孤虽归,辱社稷矣,其卜贰圉也。
’众皆哭,晋于是乎作爰田……晋于是乎作州兵。
”据清朝时期著名学者江永所撰著的《春秋地理考实》中记载:“永有周礼疑义举要。
已著录。
是编所列春秋山川国邑地名。
悉从经传之次。
凡杜预以下旧说。
已得者仍之。
其未得者始加辨证。
皆确指今为何地。
俾学者按现在之舆图。
卽可以验当时列国之疆域。
及会盟侵伐之迹。
悉得其方向道里。
意主简明。
不事旁摭远引。
故名曰考实。
于名同地异。
注家牵合混淆者。
辨证尤详。
如谓隐公元年传。
费伯帅师城郞。
其地在今废鱼台县。
去曲阜二百里许。
而九年经书城郞。
及桓十年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郞。
庄十年齐师宋师次于郞者。
别为鲁近郊地名。
则公羊传所谓吾近邑。
左传记公子偃。
自雩门出。
先犯宋师。
与哀十一年师及齐师战于郊。
檀弓作战于郞者。
皆无疑矣。
僖公三十年传。
烛之武见秦伯曰。
许君焦瑕。
杜预以焦瑕为晋河外列城二邑。
与传所云晋惠公赂秦以河外列城之五。
东尽虢略。
南及华山。
内及解梁者不合。
永则谓之武所言。
乃于河外列城举焦。
于内及解梁城者举瑕。
以该所许之邑。
引水经注云。
涑水西径郇城。
又西南径解县故城南解梁。
卽斯城也。
又西南径瑕城。
晋大夫詹嘉之故邑也云云。
且考定郇城在解故城东北二十四里。
瑕城在解西南五里。
二地相距三十里许。
杜预于成公六年绛大夫言郇瑕氏之地。
沃饶近盬。
合郇瑕为一。
于僖公十五年瑕吕饴甥。
以暇吕为姓。
余皆失之。
其订讹补阙。
多有可取。
虽卷帙不及高士奇春秋左传地名考之富。
而精核则较胜之矣。
”春秋时期的周襄王姬郑七年(公元前645年),秦、晋两国之间在韩原(今山西河津)爆发了著名的“韩原大战”,结果晋国大败,晋惠公姬夷吾被秦军大将公孙俘。
两个多月后,秦穆公嬴任好才允许晋国派使者来讲和。
于是晋惠公派人从国内请瑕吕饴生来秦国,以他是机智来救回自己。
瑕吕饴生奉命到了秦国,于是吕甥与秦穆公之间在王城(今陕西大荔)开始了一场事关晋惠公是否能安全返晋的对话。
秦穆公先声夺人,直截了当地问道:“晋国近来团结吗?”瑕吕饴生却摇了摇头,坦然回答:“不团结!”这种直率出乎秦穆公的意料,他问:“为什么呢?”瑕吕饴生回答:“老百姓耻于国君被俘,哀悼在战争中死去的亲人,不怕征税练兵,他们叫嚷着一定要报仇。
那些做官的爱戴自己的国君,并且知道自己战败而污辱国君的罪过,不愿征税练兵,以等待秦国早日释还国君,他们一定要报答秦国的恩德,即使是死,也不愿有贰心。
因此,晋人不团结。
”没想到是这样的“不团结”,秦穆公顿了一下:“那么,你们晋国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国君呢?”瑕吕饴生清了清嗓子,侃侃而谈:“那些老百姓们不知事理,只知忧虑,认为我们的国君必定要被您处死;然而,那些明事理的君子们,则认为您必然会归还我们的国君。
小人们又说:我们对不起秦国,秦国肯定不会放还我君的。
君子们则说:我们已经认罪,秦国肯定会放还我君的。
天下的恩德,再也没有比放还我君更伟大的,最严厉的刑罚没有比俘虏我君更残忍的。
服罪的人怀念恩德,无知的人畏惧刑罚。
如此一来,秦国不但就此收服人心,也可以称霸天下了。
相反的,假如秦国扣押我们国君不放,就等于是以怨报德,我相信秦君是不会那样做的。
”秦穆公无话可说,借此下台阶:“你说得没错!释放晋惠公也是我的本意啊!”此后,瑕吕饴生与秦穆公在秦王城签署了媾和协议,将原先晋惠公早就答应的划予秦国的河西之地给出,顺利地接回了晋惠公。
晋文公之所以能够得救,就是在于瑕吕饴生会运用“软硬兼施”的说话功夫。
懂得运用这种“棉里藏针”的论述功夫之人,他能够根据对方心理特点软硬兼施,让对方不知不觉地被他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