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中医眼科学复习材料

最新中医眼科学复习材料

第二章 眼的解剖与生理功能 第一节 眼球的解剖与生理1、眼为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眼附属器。

2、成人眼球前后径约为 24mm ,垂直径 23mm ,横径(水平)约 23.5mm 。

眼球由眼球壁和 眼球内容物两部分组成。

3、眼球壁分为 3 层:外层纤维膜,中层葡萄膜,内层视网膜。

4、外层纤维膜由纤维组织构成,前1/6 为透明的角膜,后 5/6为瓷白色的巩膜,二者相交区域为角巩膜缘, 共同构成完整封闭的眼球外壁, 具有保护眼内组织和维持眼球形状的作 用。

5、成人角膜横径为 11.5- 12mm ,垂直径为 10.5- 11mm 。

6、角膜的组织结构从外到内分为 5 层: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 细胞层。

7、胸膜表面有一层泪膜,称角膜前泪膜。

泪膜分为 3 层:表面为脂质层,中间为水液层,底部为黏蛋白层。

8、组织学上巩膜由表层巩膜、巩膜实质层及棕黑板层构成。

9、角巩膜缘前界起于前弹力层止端,后缘为角膜后弹力层止端。

角膜、巩膜和结膜三者在 此处汇合。

10、葡萄膜具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膜。

角膜从前到后分为三部分: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11、虹膜内缘于中央形成圆孔,称瞳孔,其直径为 12、视网膜由外到内分为 10层:①色素上皮层 ④外核层 ⑤外丛状层 ⑥内核层 ⑨神经纤维层 ⑩内界膜。

13、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三者均为透明体。

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与角 膜一并构成眼的屈光介质,又称屈光系统是光线进入眼内并到达视网膜的通路。

14、房水:由睫状突的上皮细胞产生,并充满后房、前房,主要功能是营养角膜、晶状体和 玻璃体;维持眼内压。

15 、房水流出的途径:经瞳孔经前房角小梁网 睫状突上皮细胞 ----- 后房 ---- 前房 --------- 巩膜静脉窦 ----- 血循环产生的房水/ \眼静脉少量脉络膜上腔吸收少部分虹膜吸收f 受阻、眼压增高致青光眼16、晶状体:位于虹膜后面、玻璃体前面;晶状体的直径约为9mm ,厚度4— 5mm 。

第二节 视路 1 、视路: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通路。

即从视神经开始经 过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至大脑枕叶的神经传导径路。

视神经是从视盘起至视交叉的这段神经,总长度为 42—50mm ,分为眼内段、眶内段、管内段、颅内段。

一侧视神经损害可引起一眼单侧偏盲。

视交叉邻近组织炎症影响或被肿块压迫时,可见两眼单侧偏盲。

一侧视束发生病变时,可见两眼同侧偏盲。

第三节 眼球的血循环与神经分布 1 、血管及血液循环 2、眼球的血液应来自眼动脉。

2.5— 4mm 左右。

②视锥、视杆细胞层③外界膜⑦内丛状层⑧神经节细胞层1)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动脉、 2)静脉:视网膜中央静脉、涡静脉、睫状前静脉第四节 眼附属器的解剖与生理 1、眼附属器包括眼眶、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

2、眼睑:于眼眶外面及眼球前面,分为上睑和下睑 组织学上眼睑从外到内分为 5 层: ①眼睑皮肤 ②皮下组织 ③肌肉层(眼轮匝肌:面神经支配;提上睑肌:动眼神经支配,司眼睑开合)④睑板⑤睑结膜 2、结膜:按解剖位置分为睑结膜、球结膜、穹窿结膜。

3、泪器:包括分泌泪眼的泪腺和排泄泪液的泪道。

4、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总管、泪囊及鼻泪管。

5、眼外肌 眼球的运动依赖 6条眼外肌。

每眼有四条直肌、 外直肌;斜肌是上、下斜肌。

直肌,下斜肌,提上睑肌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 主要动作内直肌 内转 下直肌 下转内转、外旋 外直肌 外转上直肌 上转 内转、内旋 上斜肌 内旋 下转、外转下斜肌 外旋上转、外转第五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1、 眼科常见的病因:外感六淫、疠气、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倦、眼外伤、先天与衰老 及其他因素。

2、 六淫1 )风邪的致病特点: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②风性善行数变 ③易与他邪结合2 )火邪的致病特点:①火性炎上 ②火热生眵 ③易伤津液 ④灼伤脉络火或迫血妄行 3)湿邪的致病特点:①湿邪重浊粘滞②内外湿邪,相互影响③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

3、 疠气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致病邪气,又称疫疠、时气、天行、疠气等。

4、 七情内伤易生绿风内障、视瞻昏渺、青盲等。

四、饮食不节可致眼部虚、实、热证;饮食不洁,肠道染虫可致眼部寄生虫、小儿疳积等。

5、 劳倦:劳倦内伤可导致阴血亏损、气血耗伤、肝肾不足、心肾不交等脏腑功能紊乱,从 而引发不耐久视、视瞻昏渺等眼病。

六、眼外伤 轻者可致眼部不适,重者能引起视力严重损害,甚至失明。

6、 先天与衰老 先天所致:胎患内障、高风内障、辘轳转关、旋胪泛起等; 衰老所致:年迈体弱、脏腑功能不足而引发的眼病,如圆翳内障、老花眼、视瞻昏渺等。

第二节 病机 眼科常见的病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功能失调、津液代谢失调、经络功能失调。

第六章 眼科诊法 第一节 眼科四诊1、眼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眼与脏腑经络的密切联系,决定了在眼科四诊之中重在望诊与 问诊。

2、远视力检查:视力表与被检者相距5m 。

动眼神经支配:内、上、 外展神经支配:外直肌 眼外肌的主要功能 眼外肌两条斜肌。

直肌是上、 下、内、次要动作近视力检查:标准视力表置受检眼前30cm。

3、视野:是指眼向前方固视时所见的空间范围,相对于视力的中心视锐度而言,它反映了周边视网膜的视力。

距注视点30°以内的范围称为中心视野,30°以外的范围为周边视野。

4、正常视野:正常人动态视野的平均值为:上方56°,下方74 °,鼻侧65°,颞侧91°。

5、色觉检查:视网膜锥体细胞辨别颜色的能力称色觉。

6、眼球突出度检查:我国正常人眼球突出度约为12—14mm ,两眼差不超过2mm ,眶距约为98mm 。

7、正常眼压为10—21mmHg 。

第二节眼科常用的辩证法1、辨内障与外障:外障、内障是中医眼科对眼病的一种分类方法,依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分为内障和外障两大类。

外障内障病位病因特点胞睑、两眦、白睛、黑睛六淫之邪、外伤所致外显证候较明显,如红赤肿胀、湿烂、生眵、流泪、痂皮、结节、上胞下垂、胬肉、翳膜等,多有眼痛、痒涩、羞明、眼睑难睁等自觉症状瞳神、晶珠、神膏、视衣、目系等内伤七情、脏腑内损、气血两亏、阴虚火炎、气滞血瘀以及外邪、眼外伤一般眼外观端好,多有视觉变化,如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视物易色、视灯光有如彩虹及夜盲等症;也可见抱轮火赤或白睛混赤、瞳神散大或缩小、变形或变色、眼底出血、渗出、水肿等改变2、五轮辨证:就是应用五轮理论,通过观察各轮所显现的症状,去推断相应脏腑内蕴病变的方法,是眼科独特的辨证方法。

3、辨黑睛生翳:古人将黑睛和晶珠的病变统称为翳。

此翳指黑睛之翳,有新翳、宿翳之别。

①新翳:病初起,黑睛混浊,表面粗糙,轻浮脆嫩,基底不净,边缘模糊,具有向周围和纵深发展的趋势,荧光素溶液染色检查阳性,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目赤、碜涩疼痛、畏光流泪等症。

②宿翳:指黑睛混浊,表面光滑,边缘清晰,无发展趋势,荧光素溶液染色检查阴性,不伴有赤痛流泪等症状,为黑睛疾患痊愈后遗留下的瘢痕。

根据宿翳的厚薄浓淡程度,可将其分为四类:冰瑕翳、云翳、厚翳、斑脂翳。

宿翳对视力的影响程度,主要决定于翳的部位,而大小、厚薄次之。

4、辨膜:自白睛或黑白之际起障一片,或白或赤,渐渐向黑睛中央蔓延者,称为膜。

1)若膜上有赤丝密布者,为赤膜,属肝肺风热壅盛,脉络瘀滞;2)赤丝细疏,红赤不显者,为白膜,属肺阴不足,虚火上炎。

第七章眼科治疗概要1、退翳明目法:指用具有消障退翳作用的方药,用于黑睛生翳,以促进翳障的消散,减少瘢痕形成的治疗方法。

2、海螵蛸棒摩擦法的适应证:椒疮睑内面颗粒累累者。

手术方法:将海螵蛸磨制成 1.5cmX3.5cm 左右的棒状,棒端呈鸭嘴形。

浸泡于消毒液中,取出待干备用。

对术眼表面麻醉,并清洁结膜蘘后,以左手翻开上睑,充分暴露穹窿部,右手持海螵蛸棒,以轻快手法左右来回多次摩擦睑内面颗粒密集处,以擦破颗粒为度。

摩擦后即用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并涂眼膏。

根据病情,可多次重复进行。

3、滤泡压榨术的适应证:粟疮、椒疮颗粒多者手术方法:患眼点0.5%地卡因液作表面麻醉,分别翻转上下眼睑,于上下结膜穹窿部各注入2%盐酸利多卡因约1ml,用针头将较大的滤泡挑破,再用滤泡压榨器夹住有滤泡的结膜,挤出内容物,直到滤泡压平为止。

术毕冲洗结膜囊,压迫止血,涂抗生素眼膏。

第八章胞睑疾病第一节针眼1 、针眼:是指胞睑边缘生疖,形如麦粒,红肿痒痛,易成脓溃破的眼病。

又名偷针、偷针眼、土疳、土疡。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睑腺炎(又名麦粒肿),分类:1)外睑腺炎(外麦粒肿):睫毛毛囊、皮脂腺、变态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2)内睑腺炎(内麦粒肿):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2、病因病机:1 )病因:眼睑腺体的急性细菌性感染:多为葡萄球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2)病机:①风热之邪直袭胞睑,滞留局部脉络,气血不畅而发病②饮食不节,脾胃积热,热毒上攻③余邪未清或脾气虚弱,复感风热之邪。

3、治疗:未成脓者,内外兼治,促其消散;已成脓者,切开排脓。

4、辨证论治1 )风热客睑证——疏风清热,消肿散结——银翘散2)热毒壅盛证——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仙方活命饮3)脾虚夹实证——健脾益气,扶正祛邪——四君子汤5、外治:1)滴眼药水:患眼滴0. 5%熊胆眼药水或抗生素滴眼液,每日4〜6次。

2)外敷中药:三黄散(黄芩、黄柏、大黄)纱布隔垫外敷。

3)手术:脓已成者,应行麦粒肿切开引流排脓术。

外麦粒肿在眼睑皮肤面切开,切口与睑缘平行,放置引流条,每日换药至愈;内麦粒肿则在睑结膜面切开,切口与睑缘垂直。

6、禁忌:“过早手术”、“挤压排脓”为治疗的二大禁忌。

第二节胞生痰核1 、胞生痰核:是指胞睑内生硬核,触之不痛,皮色如常的眼病。

又名疣病、脾生痰核。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睑板腺囊肿,也称霰粒肿。

2、胞生痰核与针眼的鉴别病名针眼胞生痰核发病部位在睑弦胞睑深部主症压痛明显,局限性红肿热痛,早期疖肿硬,推之不移,脓成溃破而愈。

压之不痛,大者有重坠感,自行穿破则有异物感,睑皮肤正常,核状硬结,推之可移,睑内灰紫色病势急缓病程短,一般3——5 日长,数周或数月对白睛影响发病近眦部者可致白睛水肿无影响第六节上胞下垂1、上胞下垂:是指上胞肌乏力不能升举,以致睑裂变窄,掩盖部分或全部瞳神而影响视瞻的眼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上睑下垂。

2、诊断依据:1)两眼向前平视时,上胞遮盖黑睛上缘超过2mm ,睑裂变窄。

2)紧压眉弓部,上胞抬举困难。

3、辨证论治:1)先天不足证——温肾健脾——右归饮2)脾虚气弱证——升阳益气———补中益气汤3)风痰阻络证——祛风化痰,疏经通络——正容汤第八节椒疮1、椒疮:是指睑内面颗粒累累,色红而坚,状若花椒而得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