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现状与实现条件_对几个典型项目的剖析_沈妍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现状与实现条件_对几个典型项目的剖析_沈妍
合作模式上,资源整合建设体系中的国家中心、各 省级中心等项目建设主体按照不同类型的资源采取适 用的建设方法,其中除了自建、征集、购买,最主要的方 式是合作共建与资源整合。共享工程作为我国面向广 大基层群众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惠民工程,通过与图 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教育部门、农业部门等的合作, 形成了一定的资源规模和整合服务效果;工程建设十年 内,服务惠及农村、社区、校园、军营、企业、机关,累计 服务人次超过 12 亿。[23] 例如国家数字文化网网站首 页的“文化繁花”平台就是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国 家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资源整合的结果。此外, 各级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在建设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 与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24],以及科技、农业
从目前我国相关项目建设情况来看,标志性的工 程主要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 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 [3],这两大工程 均是由文化部和财政部重点打造的数字文化建设项目。 2012 年 7 月,由文化部组织,国家图书馆、中国数字图 书馆有限责任公司、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等产 学研多方面力量共同申报的“文化资源数字化关键技术 及应用示范”项目,拟构建贯通各类公共文化机构的数 字文化资源统一揭示与服务平台。[4]
7
使用。而来源不同的数字资源不仅内容和形式上存在 差异,更突出的问题是用以描述这些数字资源的元数 据存在差异。解决不同机构间的元数据互操作问题是 在集成平台为用户提供统一的资源检索接口必须完成 的任务。
资源数字化加工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之 一,而信息描述标准的规范与统一则是整合各类文化 数字资源的基本保障。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 工程、广州记忆工程均采用了基于 DC 元数据的著录方 式,充分利用 DC 元数据在数字对象著录方面的优势, 结合项目自身整合需求重新设计和构建元数据标准, 并可与 MARC 数据映射与互操作,进而保证了对原始 文献描述成果的复用。对于公共文化资源整合项目这 样具有显著继承性和延续性的工程来说,可大大减少 对数字对象描述的重复工作,实现数字文化资源的互 操作与深度聚合。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已基于 DC 建 立了工程的核心元数据规范,并陆续形成各类型专门 元数据规范,同时,仍将传统文献描述的 MARC 格式 作为一种主要元数据规范,在 MARC 格式和工程核心 元数据标准之间建立映射。[8] 为全面了解全国公共图 书馆自建数字资源的现状,汇总形成元数据仓储,为数 字资源的统一检索、整合、评估和开发等深度建设提供 元数据基础,避免资源重复建设,推广工程在 2012 年 正式启动全国公共图书馆自建数字资源元数据登记项 目。[9]
搜索、按主
蒙古语
信 息 公 开 平 台、
字文 信息资源精华以及贴近大
题搜索、按
化 众生活的现代社会文化信
类型搜索 残疾人数字图书
馆等特色服务
网) 息资源
以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为
支撑和保障,主要资源来
数字 源为国家数字图书馆数字 图书 化馆藏特色资源、外购数 馆推 据库、网络资源采集和导 广工 航,其内容单元主要包括 程 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
网络出版时间:2015-09-09 14:27:59 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43.1031.G2.20150909.1427.004.html
6
图书馆 (Library)
2015 年第 9 期(No.9.2015)
·专题: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研究·
关键字搜 在“ 资 料 上 传”、
广州 名胜古迹、历史典故、重 中文、 索、标题检“数字文献征集”
记忆 大事件、重要人物等)和 英文 索、子标题 等栏目中向网站
文化(包括语言、饮食、民 居、服饰、戏曲、工艺、风俗
检索、按主 传送自己拥有的 题浏览、全 数字文献资源 [13]
等)的资源,包括文本、图 片、音频、视频等 [12]
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起步相对较 早,不断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是我国目前最为典型的 一类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由广州市国家档案 馆牵头的“广州记忆”数字文献资源库则致力于整合地 方文献,记载保存城市建设规划的完整记忆,同时服务 公众,满足其认知城市历史文化的强烈需求 [7],是我国 多数城市记忆工程中的主要代表之一。这些资源整合 项目,都必然涉及元数据规范与互操作方式、平台建设、 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以及政策与法律保障等方面的 问题,本文拟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2.1 元数据规范与互操作
各项目或工程进行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目标 都是要将不同来源的资源在统一的平台上为用户提供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中的资源整合研究”(批准号:13ATQ001)研究成果之一。
2015 年第 9 期(No.9.2015)
沈妍、肖希明: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现状与实现条件 ——对几个典型项目的剖析
对数字对象内容的描述,通常采用的描述元素有 题名、责任者、出版项、日期、语言、主题等传统描述元 素,由于各项目资源来源、参建主体的不同,其描述元 素也存在一定的差异。[10] 如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采用 自建元数据标准的方式,对包括资源题名、责任者、主 题、出版者、日期、原始标识符、适用对象等在内的多个 字段进行了描述。此类项目一方面致力于整合各类数 字文化资源,为公众提供统一检索入口,促进资源利用, 同时也肩负推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长期保存等多项使 命,兼顾元数据互操作有利于实现其资源长期保存的 功能。此外,本体、关联数据等语义网环境下的知识组 织技术与规范也在不断推出和应用。[11] 2.2 平台建设
广州记忆网站于 2012 年底正式开通 [19],向社会免 费提供可公开的数字文献资源,其建设目标是收集广 州文献遗产、保护羊城人的集体记忆,建成公众认识、 了解广州的一条捷径 [20]。网站现已设立城市变迁、重大 事件、历史名人、广府文化、历史典故、影像记忆等栏目, 记忆等信息检索 和公众网上互动专栏。相比北京记忆网站等开通较早 的专业化的大型地域文化资源数据库,广州记忆网站 是我国城市记忆工程中较为年轻的代表之一。考察发 现,目前资源库内容较少,覆盖面较窄,内容尚未形成 设路径与合作模式
回收的 1047 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38.68% 的调查对
象从未访问过国家数字文化网及其相关分中心的网站;
54.12% 的受调查者认为网站资源类目设置不够明确;
26.61% 的调查对象认为网站资源不够丰富;62.9% 的
受调查者认为网站检索效果不好,不能一次检索多个
数据库;49.64% 的调查对象发现网站存在链接打不开
的情况;33.33% 的受调查者认为网站对资源的描述不
够详细。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网站首页在保留常规功能的
基础上,设有呼叫中心、虚拟咨询台、论文收引、检索证
明、翻译服务等栏目。电子书刊栏目为公众提供图书、
8
图书馆 (Library)
2015 年第 9 期(No.9.2015)
期刊、报纸的分类浏览,在线展览栏目提供国家图书馆 和省市图书馆特色专题展览,视听空间除了有丰富的 学术讲座内容,还有大量少儿读物。馆藏精粹、古迹寻 踪和经典分享则是馆藏珍品和地方特色文化遗产的汇 集。[18] 工程在网站首页页面中间以滚动图片的方式展 现最新热点内容,同时,还将工程介绍、虚拟网、系统建 设、数字资源建设及标准规范建设一并呈现出来。
文检索等
化网”于 2012 年正式启动 [14],目前新闻资讯页面已超 过 2 万个,发布视频超过 8000 个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5]。公众可以通过互
联网,随时随地访问国家数字文化网,直接享受资源
内容服务,如阅读电子图书,听音乐,听讲座,看电影,
欣赏戏剧、曲艺、舞蹈等表演艺术,还可以学习各类相 关知识,接受远程培训,参加远程会议等。[16] 网站的
文化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在管理上 均采取国家管理中心全面规划、省级分中心承上启下、 基层管理中心具体落实的三级管理制度;经费方面,中 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分别按一定比例进行投入,中央财 政主要用于基础性建设以及面广量大的具有普及性的 服务建设,地方财政则用于区域特色资源的建设与服 务。[21] 广州记忆数字文献资源库由广州市国家档案馆 主持,服务器和存储等均由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准备,中 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电信广东分公司分别提供智力支撑 与技术支撑。[22]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作为资源整合项目或 工程建设的最终成果,是公众享受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整合成果的直接窗口。在对较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调 查的基础上,将各平台建设基本情况汇成表 1。
文化共享工程的实践成果以公益性文化服务门户 网站形式展现给公众,其新版网站——“国家数字文
表 1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案例
中文
简单搜索、在 首 页 设 置“ 呼 按资源类 叫 中 心”, 拓 宽 型浏览、按 与读者的沟通渠 主题浏览 道
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
文、音频资料、视频资料等
以城市发展为脉络,征集、
整理、保存、研究和整合各
简单检索、
种形式记录及反映广州悠
栏目检索、用户可以注册后
久 历 史(包 括 城 市 变 迁、
典型 案例
资源范围
检索 资源发 语种 现方式
个性化 设置
文化 由全国各地图书馆、博物
面向视障人群服
共享 馆、美术馆、艺术研究机
简单检索、
务 的“ 心 声 音 频
工程 构、艺术表演团体等机构 汉语、 按地区浏 馆”,设有盲人数
(国 的各类优秀文化信息资
览、按语种
藏语、
字图书馆、政府
家数 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文化
除国家级网站外,在大陆,由地方政府或组织机构 为保护和传播地域文化而建立的站点也方兴未艾。[5]
天津、上海、福建、北京、辽宁、山西等省级图书馆都进行 了这方面的尝试。地区性的工程如“天下湖南”、“深圳 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州城市记忆工程”、“北 京记忆”等。我国台湾地区“国家图书馆”也将其丰富 的馆藏资源与通过各类渠道收集的各种台湾史料进行 数字化典藏,着手建立了“台湾记忆”[6] 站点,并借由 因特网将台湾的史料阅读与研究扩展到台湾各地及海 外。此外,还有中外合作的相关项目,如“国际敦煌学 项目”等。该项目启动于 1994 年,主要目的是对散落 于世界各地的敦煌石窟文物进行发掘和整理,通过数 字化平台向公众展示,并建立了多种语言的网络平台, 资源共享覆盖面不断扩大。 2 典型项目的多维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