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
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
..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
”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
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
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
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
”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
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顷之,至中郎将。
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
是时慎夫人从,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此走邯郸道也。
”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斮陈①,蕠②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
”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
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
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
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
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
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注释:①纻(zhù)絮斮(zhuó)陈:将纻絮填塞于棺椁之间。
②蕠(rú):粘著。
10.对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前言便宜
..事便宜:利于治国,合乎时宜
B.文帝免冠谢.曰谢:谢罪、道歉
C.释之案.律盗宗宙服御物者为奏案:查究
D.乃许廷尉当.当:判决
答案 C
解析案:同“按”,按照。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张释之直言劝谏或执法不阿的一组是()
①遂劾不下公门不敬
②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③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
④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
⑤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
⑥法如是足也
A.②③⑤B.①⑤⑥C.①④⑥D.②③④
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任官初期并不得志,任骑郎十年,不得升职,所以想辞官归家。
B.上至太子下至盗贼,只要违法,张释之都依法处置,执法公正,表现了他正直无私的性格。
C.在霸陵,张释之与文帝对棺椁的看法有明显的不同,文帝最后还是接受了张释之的观点。
D.张释之执法如山,刚正不阿,这表明文帝是一位知错能改从善如流的开明皇帝。
答案D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
译文:
(2)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译文:
答案(1)于是张释之谈起秦汉时期的事情,谈了很长时间关于秦失去天下和汉朝兴盛的原因。
(2)假使那里没有可贪求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忧虑的呢。
参考译文: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人,字季。
和他的哥哥仲生活在一起。
由于家中资财多而作了骑郎,侍奉汉文帝,十年内得不到升迁,默默无名。
张释之说:“长时间的做郎官,耗减了哥哥的资财,使人不安。
”想要辞职回家。
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惋惜他的离去。
就请求汉文帝调补他做谒者。
张释之朝见文帝后,就趋前陈说利国利民的大计方针,文帝说:“说些接近现实生活的事,不要高谈阔论,说的应该现在就能实施。
”于是,张释之又谈起秦汉之际的事,谈了很长时间关于秦朝灭亡和汉朝兴盛的原因。
文帝很赞赏他,就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
不久,太子与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也没有下车,当时张释之追上去阻止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宫。
并检举揭发他们在皇宫门外不下车犯了“不敬”罪,并报告给皇帝。
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文帝摘下帽子陪罪说:“怪我教导儿子不严。
”薄太后也派使臣带着她的赦免太子梁王罪过的诏书前来,太子、梁王才能够进入宫中。
文帝由此更加看出了张释之的与众不同,任命他做了中大夫。
又过了些时候,张释之升任中郎将。
跟随皇帝到了霸陵,汉文帝站在霸陵的北面眺望。
这时慎夫人也跟随前行,皇帝用手指示着通往新丰的道路给她看,并说:“这是通往邯郸的道路啊。
”接着,让慎夫人弹瑟,汉文帝自己合着瑟的曲调而唱,心里很凄惨悲伤,回过头来对着群臣说:“唉!用北山的石头做椁,用切碎的苎麻丝絮充塞石椁缝隙,再用漆粘涂在上面,哪还能打得开呢?”在身边的近侍都说:“对的。
”张释之走上前去说道:“假若里面有了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封铸南山做棺椁,也还会有缝隙;假若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哪里用得着忧虑呢!”文帝称赞他说得好。
后来任命他做了廷尉。
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怒,交给廷尉治罪。
张释之按法律所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判处死刑。
皇帝勃然大怒说:“这人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竟偷盗先帝庙中的器物,我交给廷尉审理的目的,想要给他灭族的惩处,而你却一味按照法律条文把惩处意见报告我,这不是我恭敬奉承宗庙的本意啊。
”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
况且在罪名相同时,也要区别犯罪程度的轻重不同。
现在他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愚蠢的人挖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
惩处他呢?”过了一些时候,文帝和薄太后谈论了这件事,才同意了廷尉的判决。
当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国国相山都侯王恬开看到了张释之执法论事公正,就和他结为亲密的朋友。
张释之由此得到天下人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