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乔姆斯基句法理论与汉语研究

乔姆斯基句法理论与汉语研究

2002年第4期 外 国 语 总第140期 No.4, July 2002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1401文章编号:1004-5139(2002)04-0001-05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乔姆斯基句法理论与汉语研究*陆俭明 (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871)A Preface to Chomsky's Syntax Theory: Its Evolution andLatest DevelopmentLU Jian-ming(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Peking University , Beijing 100871, China )去年暑假期间,香港理工大学教授石定栩博士应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邀请,作有关乔姆斯基(N. Chomsky )形式语法学理论的系列演讲,现在读者所看到的《乔姆斯基的形式句法——历史进程与最新理论》一书就是他根据演讲内容整理修改而成的。

该书系统介绍、评论了乔姆斯基半个世纪来的形式语法学理论。

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语言学界的“乔姆斯基革命(N. Chomsky revolution )”至今已快半个世纪了,可是在中国大陆真正能跟踪了解、掌握乔姆斯基理论的人很少,能用乔姆斯基理论方法来考察、描写、解释汉语的人则更寥寥无几。

原因我想有三方面:一是绝大多数从事汉语研究的学者,英语都不怎么过关,不能自由、快速地阅读英语原著,这样当然不可能跟踪了解、掌握乔姆斯基理论,更不用说借鉴乔姆斯基理论来研究汉语了。

二是能自由、快速地阅读乔姆斯基语言学论著的学者绝大多数是学英语出身的,他们英语当然不错,但他们对汉语语言学了解不多,更没有什么研究,加之乔姆斯基论著里所用的概念和名词术语并非传统语言学里的概念和名词术语,大多是从数学、数理逻辑、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生理学,有的甚至是从政治学和社会学那里借用来的,所以这些英语出身的学者中真能跟踪阅读乔姆斯基论著、并能真正看懂的也不多;真能借鉴乔姆斯基理论来深入研究汉语的更少。

三是我们国家的翻译工作跟不上,在这一方面不像日本,西方一有新的语言学著作问世很快就给翻译成了日语,这也影响汉语语言学者借鉴乔姆斯基理论方法来研究汉语。

以上所述是客观事实,不必回避;而上述情况是很不利于汉语语言学的发展的,因为乔姆斯基理论值得从事语言研究的人,当然包括从事汉语研究的人重视和琢磨。

在乔姆斯基理论中,什么思想观点值得从事语言研究的人重视和琢磨呢?为什么他的思想观点值得从事语言研究的人重视和琢磨呢?我想主要有四点:第一,乔姆斯基一反几千年来传统语言学的思想,强调语言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对语言现象进行充分而又合理的解释。

我们知道,自人类开始研究语言以来,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人们对语言的研究主要是对种种语言现象进行描写,很少进行解释。

描写当然是需要的,因为这是我们认识一种语言的基础,而且可以说“对语言的描写是语言研究中一个永恒的课题”;但如果只是描写,语言研究不易深入,语言学理论不易升华。

该书作者在书中介绍的乔姆斯基所举的牛顿万有引力的问世的实例——牛顿看到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忽然萌发了“苹果为什么总是往地下掉,而不会往天上飞”这一念头,并决心沿着这个思路往下想,力求找到合理的解释,结果提出了“万有引力”的理论——确实十分浅显而生动地说明了解释的重要。

要是当初牛顿对苹果下落只是作一个描写,即使描写得很详细,万有引力理论也不可能得以问世。

在语言学发展史上也出现过由于注重解释而引起了新的语言学理论方法的产生的事例——历史比较法以及由此形成的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谱系树的构拟,就都是19世纪语言研究者注重解释的产物。

今天,乔姆斯基明确强调必须加强对种种语言现象的解释,这很值得从事语言研究的人重视和琢磨。

第二,乔姆斯基认为,各民族、各地区虽语言各异,但有相同的原则,即人类语言存在着普遍语法,存在着共性,而各语言之间的差异只是参数不同而已。

回忆我们的汉语研究一直是在强调汉语特点的呼声中向前推进的,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对汉语特点的强调可以说达到了顶峰。

重视对汉语语法特点的探讨,也需要;但是如果光注意汉语的特点,不考虑语言的共性,不利于对汉语的深入研究,更不利于使汉语研究对现代语言学理论作出反馈。

因此,乔姆斯基反复强调语言共性问题,并为探求人类语言的普遍语法奋斗不息,这也很值得从事语言研究的人重视和琢磨。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在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论的影响下,陈平先生在1988年举行的第二届《国外语言学》编辑工作研讨会上,就提醒大家:仅就汉语立论,永远不要指望会发现汉语的特点。

要想真正发现汉语与其他语言的相异之处,只有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进行研究。

王洪君先生也指出,片面强调汉语的特性,简单地搬用西方普通语言学理论来处理汉语,这两种倾向,“在某种意义上看有通病,就是其立足点事实上都只限于如何处理汉语,而不把处理人类语言的共性当作自己的任务”。

她在文章中以事实说明,我们所说的一些所谓汉语的特点在更高层次上看实际是属于语言的共性。

她还以东西方语言学发展历史的事实说明:“放弃对语言共性的探索,不仅使中国语言学逐渐落后于西方语言学,差距越拉越大,而且也很难真正搞清汉语的特点。

”(《汉语的特点与语言的普遍性》,见《缀玉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三,乔姆斯基提出,人类语言的普遍规则应该是高度概括的,极为简单明了的,因而可以根据这些规则生成各种语言的所有合法的结构。

我们看到,乔姆斯基的理论从1957年的《句法结构》开始,几乎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

这在科学史上还是很难看到的。

有人正是以此为理由,说乔姆斯基的理论不值得看,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理论的正确性,因而老需要变。

殊不知乔姆斯基要探求的是一种“既高度概括,又极为简单明了”的人类普遍语法,他所以老变,就因为觉得自己先前的理论还未达到“既高度概括,又极为简单明了”的地步。

因此,乔姆斯基理论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这一事实正说明乔姆斯基本人对探索人类语言之“既高度概括,又极为简单明了”的普遍语法是那样的执著,同时又说明他对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是那样地充满信心。

不断地否定自己正是为了更好地肯定自己。

让自己的理论处于不断地发展之中,这反映了乔姆斯基可贵的科学进取精神。

人类语言是否有一个其规则“既高度概括,又极为简单明了”的普遍语法,大家可以持不同的看法,目前不必急于争2论。

要知道,客观世界太复杂了,人类不可能一下子认识它。

从现有的科学发展事实表明,不管哪个学科领域,对所研究的客观事物的认识,处于高级阶段时所总结归纳的规则往往比处于低级阶段时所总结归纳的规则更概括,更简单明了。

所以说,乔姆斯基提出人类语言的普遍规则应该是高度概括的,极为简单明了的,因而是极具生成能力的,这也很值得从事语言研究的人重视与琢磨。

第四,乔姆斯基认为,在人的脑子里,天生有一种内在的语言机制,这是人生来就有的。

当上个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首次提出这一看法时,许多人不以为然,多数人抱怀疑态度。

人的大脑里到底是否有一个内在的语言机制,现在还无法充分证实,也很难一下子加以证实,因为人脑不同于一般的人体器官,很难任意而又充分地观察;即使把人脑提供在科学家面前,也无法判定里边有没有内在的语言机制。

但是有这个假设总比没有这个假设好,可以推动人们去思考、探求为什么一个小孩,不管原本是哪个族群的,到了另外一个族群里生活,马上就会说那个族群的话。

乔姆斯基他那在人的脑子里有一种人生来就有的内在的语言机制的看法,已引起脑科学领域、认知科学领域里学者的广泛注意,这难道不值得从事语言研究的人重视与琢磨吗?总之,乔姆斯基的理论值得从事语言研究的人重视——赞成他理论的人,可以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事实来检验这种理论,并在这种理论的基础上去进一步探索,以建立起乔姆斯基所追求的“一种公式化的一般语言结构理论”,一种符合人类语言实际的既高度概括又极为简单明了并极具生成能力的普遍语法;不赞成他理论的人,也可以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事实来批驳这种理论,并为了能驳倒这种理论而促使这些学者从另外的途径创立起另一种语言学理论方法。

无论哪一方面都将有利于推动整个语言学的发展。

要重视乔姆斯基的理论,首先得学习、了解、掌握这种理论。

要学习、了解、掌握这种理论,最好自己去阅读乔姆斯基的原著。

但是,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就从事汉语研究的学者来说,由于某些条件的限制,还不能自由、快速地阅读乔姆斯基的原著,在这样的情况下,介绍、评论乔姆斯基理论的论著,对从事汉语研究的学者来说,显得很需要。

石定栩教授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演讲时,场场爆满,也说明了这一点。

石定栩教授《乔姆斯基的形式句法——历史进程与最新理论》这本书的出版正是适应了这方面的需要。

众所周知,以往的语言研究,特别是后期的美国描写语言学,关心的是怎么通过某种发现程序对某个具体语言进行切分、等同、分类、组合等一系列的描写、分析。

能把一个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构词等等的内在规律描写、分析清楚了,就算完成了研究任务。

乔姆斯基关心的不再是某个具体语言内在规律的描写和分析,他关心的是整个人类语言,特别是人的语言机制(language faculty),即人的大脑中的语言能力本身,以及语言的习得,即人是如何获得语言知识系统的,因此他特别重视对种种语言现象的解释。

 乔姆斯基为什么会从这个角度去关注语言呢?他是从小孩子学话中得到启发的。

他认为,如果语言规则像以往人们所描写的那样复杂,一个孩子是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学会的;人与人之间有很多差别,但在母语学习上,差别不大;这都不能用“白板说”或“刺激-反应”说来解释。

因此,乔姆斯基研究语言的目的是要揭开这样一个秘密:一个人的语言机制是一种什么样的机制?人的大脑所具有的语言能力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能力。

他对语言的研究正是循着这个思路走的。

乔姆斯基论著丰富,他的语法理论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1957-1965),称为“第一语言模式时期”(the First Linguistics Model),也有人称为“古典理论时期”(Classical Theory),3其代表作是《句法结构》(1957)。

第二个阶段(1965-1970),称为“标准理论时期”(Standard Theory),其代表作是《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1965,本书作者将该书书名译为“句法理论面面观”)。

第三个阶段(1970-1979),称为“修正后扩充标准理论时期”(Revised Extended Standard Theory),《关于动词名物化的一些看法》(1970)、《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1971,本书作者将该文题目译为“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及语义说明”)和《转换的必要条件》(197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