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几点思考
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人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心理学称之为“个体差异”。
而我们身为人民教师必须尊重这种个体差异,所以我在具体的教学当中一般都是给学生布置一些分层作业来实现这一目标。
下面是我关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分层作业的点滴体会。
1、自主分层与自然分层相结合。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三个段: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为加油生C组、学习能力一般的为提高生B组、学习能力较强的为优秀生A组。
学生亦可根据个人能力提出在相邻段内调换,亦可在得到教师的考察允许下适当调换。
每天的作业采用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设计:分基本性作业、提高性作业、发展性作业。
基本性作业为本课时必须完成并掌握的最简单作业,优秀生可以不做;提高性作业为基本作业的简单变型,可供提高生和优秀生完成;发展性作业为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供优秀生完成。
不同学习能力段的学生与不同层次的作业结合,在确立教师在作业布置时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使作业分层更趋合理、科学,又要确立学生在作业选择中的自主性,使作业分层更趋人性化、个性化。
例:某公司经营甲、乙两种商品,每件甲种商品进价12元,售价14。
5元,每件乙种商品进价8元,售价10元,且它们的进价和售价始终不变,现准备购进甲、乙两种商品共20件,所用资金不低于190元不高于200元。
(1)该公司有哪几种进货方案?
(2)该公司采用哪种进货方案可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多少?
(3)利用(2)中所求得的最大利润再次进货,请直接写出获得最大利润的进货方案。
这两道题的问题设计层次目标虽有差异,但仍然反映的是同一教材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是阶梯式的,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有利于低层次学生向高一层次
目标迈进。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选择性地做题,如A组的同学只要求他们做出(1)即可,B组要求做(1)和(2),C组则要求做完。
这样设计可以让一部分比较好强的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这样大大的鼓舞了他们的士气,也让他们获得了成就感,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欲望。
2、鼓励与肯定相辅助。
调查证明,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其实谁都爱听鼓励和肯定的言语,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才能感受到存在的价值。
然而,人都是有惰性的,每个人都无一例外地希望自己能够轻松一些愉悦一点,所以留心每个人的点滴进步,及时地去鼓励和肯定,才有可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才有可能形成良性的循环,挖掘学生不断发展的潜力。
例如,我们常常在学困生身上可以看到他们自卑、害怕出错的影子,而往往这样的影子在日积月累之后就可能演变成另一种影子:自卑多了变成无谓,害怕多了变成无畏……使得他们真正地成了大家眼中的“差生”,这样的事例更告诉我们过多批评并不是合适的教育方法。
实际上,这样的“发展”是可以在初露端倪之前被扼杀的,只要别太晚,只要我们对他们投以一种信任、鼓励的眼神,不要吝啬地给出自己的赞扬:“这次的作业进步很大,看来你上课听得很认真!”“这类题目掌握得不错呀,看来你是做了笔记的,确实是下了功夫做作业!”“这题解得真棒!你很有数学头脑!”或许在赞扬之后,他们未必就能马上神速进步,但是,当我发现他们嘴角微微扬起的笑容,听到他们惊讶地问道“真的啊!”,看到他们略带惊讶的表情,我就知道他们心中已经荡起了快乐的涟漪,自信和兴趣开始生根发芽。
同样,我们也不能自以为是的认为学优生就一定是信心百倍、久经战场、经得起考验的。
熟不知,越是优秀的学生是越经不起失败的,甚至可以说他们害怕失败,从而害怕出格与创新,面对难题的时候往往被束手束脚,缺乏综合解题能力,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而言,他们更需要鼓励与肯定!
3、激励与评价促调整。
激励是最好的导师,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机会,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是最好的激励方式,适当的、准确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激励自己的成长。
而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
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
学生需要的是鼓励、支持、理解,而不是责骂、埋怨甚至是侮辱。
评价不只是放假前填写一纸评语,平时教学的微笑、赞扬、鼓励的动作都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对于C层次的学生,评价应该是偏向对他们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正确看待自已取得的学习成绩;对于B层次的学生也要树立自信,进行激励;对于A层次的学生,正确地肯定他们的成绩,但要注意掌握分寸,帮助他们认识自已存在的不足。
总之。
初中数学设计分层作业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素质,转化差生,培养优生。
还可以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摒弃了缺点,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内在潜力,较好地处理面向全体与照顾个别的矛盾,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又突出了教师主导,强化了课内外的结合,真正把学生从“满堂灌”、“齐步走”、“题海战”中解放出来,减轻了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全面素质。
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班级形成好的学习风气。
学生在成功的尝试中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可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