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流程:一、导入[播放视频《9·11事件撞机瞬间》][思考交流]1、看了这个片断后,你有何感触?2、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战争,自文明萌发之始便噩梦般的伴随着人类。
无论胜利与失败,都充满了杀戮与苦难。
那些镌刻在石头上的痕迹,留在画面上的图像,储存在音符里的记忆,都是人们对逝去的生命的恒久纪念,更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反思。
[出示课题《战争与和平》]二、战争与美术战争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战争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联。
1、长城。
作为一件浩大的人工产品,它是怎么样产生的?战争会遗留给人们什么?2、《兵马俑》——秦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没有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就不会有这样一个宏伟的奇迹;这个奇迹本身,也完全是战争的主题。
那么工匠们费劲力气烧制出像真人一样大小的俑为的是什么目的?俑的出现最主要是代替真人殉葬。
这个地下军队其时是作为秦始皇的陪葬,他们在地下另一个世界里仍然保卫着秦始皇,听从他的调遣。
其中各个俑长相各不相同,形态逼真,比例准确,和西方雕塑相比较,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
三、反思战争战争会引起社会的动荡,给广大民众以深重的灾难,战争破坏了平静的艺术环境,同时造成艺术家精神上的矛盾冲突,促使艺术家反思战争,反思人生和整个世界,从而创造出许多感人的作品。
[出示图片《原子弹灾害图·水》]丸木位里夫妇就用画笔展现了失败者对战争的痛苦回忆。
原子弹使日本的广岛和长崎遭到毁灭性打击,这是对日本战争罪行的惩罚,但画家用画笔问:战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无论你是对错、胜败,战争都只会导致一个结果——毁灭、破坏和持久的苦难。
①《内战的预感》达利作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画家在画面中想表达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这幅画比较易懂,但形像却异常丑恶。
“立体派”虽然是把客观世界的形象拆散以后重新加以组合,却并不那么可怕,因为至少它还是图案式的美感。
达利的这幅画则把人体拆散再重新组合起来,以让它保持极逼真的效果。
故使人更觉可怕。
画中一只胳膊长在大腿上,而手又握住另一只大腿的根部,接在那条腿上的脚则踩在拆下来的屁股上,从大腿上边长出来一个狞笑的人头。
一堆堆内脏似的物体抛满了地面。
这是关于战争残酷的一场恶梦——甚至是只有在发高烧的时候才会产生的恶梦。
②《荷拉斯兄弟的宣誓》——达维特法[思考交流]在画面中你感受到怎样的场面?[教师对画面表现的故事作简单介绍]根据古罗马历史故事改编。
但是罗马城邦和邻近的伊达拉里城邦交恶,结果决定动武。
但是他们似乎并不想大动干戈,因为战争会给双方极大的灾难,两败俱伤的后果是大家都不愿接受的。
于是双方商定各选代表上场教练,谁最后赢,谁的城邦就算胜利。
在罗马城邦,荷拉斯家族选出三兄弟去应战,对方也排除了三兄弟。
值得注意的是,荷拉斯兄弟的姐妹已经许配给了对方的兄弟,一面是亲兄弟,一面是未婚夫,现在为了城邦的利益要拼个你死我活,她们内心又怎么能平静。
决斗的结果是荷拉斯兄弟牺牲了两个,但最后一个终于打败了对手,为罗马赢得了胜利。
达维特没有描绘双方械斗的场面,而是选择了荷拉斯三兄弟出战前的情景。
画面上,荷拉斯的父亲把三把宝剑交付给三兄弟。
三兄弟相互扶持,伸手在接受宝剑时庄严宣誓:“不成功,宁死亡!”他们的动作威武有力,神情大义凛然。
为了城邦的利益,抛弃个人家庭的情感,这种悲壮牺牲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父亲的身后,三兄弟的母亲俯身安抚孙儿们,而三兄弟的姐妹,则痛苦地相互依靠,欲哭无泪。
③《1808年5月3日的屠杀》——戈雅作者简介:戈雅(1746-1828)是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西班牙最具影响的艺术大师。
他以极其多产而又风格多变的创作影响了后来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以及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艺术。
[思考交流]在画面上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画家用怎样的艺术表现手法达到动人心魄的效果的?[画面故事]这幅画的全称是《1808年5月3日的屠杀》,作品描绘拿破仑统治下的西班牙人民奋起反抗但惨遭屠杀的历史事件。
画家在这幅画上,选择了义勇军被屠杀时的情景,突出了被杀者在精神上胜利的姿态,颂扬他们那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英勇而崇高的精神。
画面左侧的几个坚定形象,反衬了几个拿枪的刽子手的内心怯弱。
两阵对峙,极其尖锐。
前排一个起义者是一个市民,他高举双手,怒目而视,对着敌人大喊,情绪激奋,脸无惧色。
全身被灯光照亮;在他右边的一个僧侣则在祈祷;中间一个是农民,他仰起那张饱经风霜的脸,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姿态。
远处是茫茫夜空,马德里城廓处在一片阴霾之中。
夜空体现了黑暗中的马德里,地上的灯光代表了黎明前的黑暗。
光源的处理别出心裁,是从地面的方形灯里投射上来的,这更加深了形象的紧张气氛。
戈雅对灯光的独到运用,用低光源,让人产生不寒而栗的情感,反映出拿破仑镇压的残酷。
士兵的猥琐和人民的愤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品以极大的愤慨和控诉的激情,表现法国拿破仑侵略者在夜晚对赤手空拳的西班牙人民的屠杀暴行,歌颂西班牙人民对侵略者的反抗。
④《格尔尼卡》——毕加索[教师简单介绍画面,引导学生欣赏立体主义绘画]作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为什么画家用黑白灰的表现手法?画家在画面中想表达怎么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故事简介]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
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
如: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希望;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光明、和平等等。
作品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
小结:以上四件作品分别从四个不同角度对战争进行控诉,因此我们在欣赏作品时还应该注意作品抓住的战争的瞬间。
四、呼唤和平1、《免胄图》此图又名《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图》。
此卷描绘唐代名将郭子仪说服回纥大破吐蕃一事。
图卷左侧是郭子仪所率部将兵骑,仪容镇定,伫立于侧。
右侧是入侵关中的回纥兵骑,阵营庞大而惶惶无措。
回纥大酋着戎装,携副将滚鞍落马,正单膝跪地作钦服之状,拜见免胄着燕服的郭子仪。
郭神情雍穆诚恳,俯身援手以礼相见,体现出从容大度的一代名将风范。
李公麟采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当时的场景。
在北方强敌压境,大宋王朝和战无方的当时,《免胄图》的借鉴意义不言而喻。
2、《布雷达的投降》维拉斯凯滋作品反映出作者对和平的强烈呼吁[画面故事]1625年西班牙军队进攻荷兰要塞布雷达,由于双方军力悬殊,要塞司令官尤金斯·纳萨乌斯基向西班牙军团司令斯宾诺拉投降,交出要塞城市的钥匙。
这只是西班牙占领军的一次战役胜利,并没有挽救它最终失败的命运,更没有阻挡荷兰人的独立。
画家对这件创作任务并不乐意,因为这是一次不光彩的侵略,而且事过10年,荷兰人早就收复了要塞,没有炫耀的意义。
但是国王之命,宫廷画家不能不从,另一方面斯宾诺拉司令官是画家的朋友和主顾,最后画家不得不画。
作为历史画必须遵从历史的真实再现,画中主要历史人物必须是真实的,但绘画是艺术,必然体现画家的政治和思想倾向以及艺术观念。
我们从画中可以看到画家是站在西班牙的立场上,运用人道主义来表现这一历史事件的。
从画面上看,一场激烈的交战刚刚结束,背景空间开阔,大气浮动,弥漫着战火硝烟;前景敌对双方分列两边,双方司令长官达成协议,结束战争。
画家显然站在胜利者一边,他塑造了英武的西班牙军士,标枪林立威严整齐;而荷兰军松散零乱无序,像一群乌合之众,形成胜败对比。
西军司令斯宾诺拉和荷军首领纳萨乌斯基虽然握手言欢,但在形象塑造上,胜利者居高临下、宽容大度、具有高傲的尊严;失败者虽举首向上,但并没有乞求而丧失勇敢者的刚毅。
这种一俯一仰的形象差别正表现了画家站在西班牙国家立场的思想倾向。
画中西班牙军队人强马壮,而荷兰军人却漫不经心。
但画家没有丑化失败者的形象,荷兰士兵仍然具有善良自尊的个性,使交战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
画家“化干戈为玉帛”,有意地掩盖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将一场侵略战争处理为和平休战的场面。
请同学们欣赏毕加索的《和平鸽》如果说《格尔尼卡》毕加索要表达的是对战争的控诉,那么,在以上几幅画中要表达的则是怎样的情感?4、《我的愿望》招贴作品用儿童的角度反思战争人们不希望战争,人们一直在祈祷和平。
在艺术当中,我们一直寄托着这种良好的愿望。
五、课堂作业不仅仅毕加索可以用画笔控诉战争,呼唤和平,我们同学同样可以做到,课后,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招贴画。
[制作步骤]1、立意:确立想要表达的主题,2、构思:根据主题,进行构思设计3、在构思设计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描绘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战争与和平这个主题的理解,采用合作的方式,设计制作一张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招贴画。
版本二: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包括三个层面; 1、战争在美术作品中留下的痕迹。
2、通过美术作品对战争进行的反思。
3、美术作品表现的和平观念。
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与战争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了解不同美术作品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不同的处理方式,从中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对美术与战争之间关系的了解。
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
教学理念:战争是人类历史中不断出现的大规模杀伤行为,如何正确,全面地认识战争,有助于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美术作品既能展现战争的一面,也能反映战争带来的灾难。
通过美术作品所呈现的战争的不同侧面,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并解读艺术作品背后所隐藏的知识。
再现战争的美术作品都必须选择一个最具表现力的场景。
把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场面展示出来。
通过对战争有关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寻找、发现艺术家的构思意图。
所以需要侧重于画面构图、形式、表现技巧等的解读,让学生从各种细节中了解艺术家的意图。
培养锻炼他们的观察和认知能力。
教学流程:一、导入(激发情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播放电影《9.11事件撞机瞬间》和南京大屠杀片段1、看了这两段电影片断后,你有何感触?2、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展示南京大屠杀的相关照片油画《南京大屠杀》——李自健画面分为“屠”“生”“佛”三个部分,“屠”中一名日军士兵正用手帕擦拭带血的军刀,面带狰狞的笑容。
另一名士兵双手抱于胸前,仿佛正在欣赏自己的残杀“杰作”。
在他的脚下有表情苦痛的受害者的头颅。
“生”画面当中一个哇哇哭泣的婴儿坐在如山的尸堆上,单手撑着赤裸的死去的母亲的身体,他也是该画中唯一的幸存者。
“佛”画面中一个佛家弟子正在抬起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的尸体。
这幅画真实的反映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状,艺术效果十分到位。
军刀的寒光,婴儿的泣诉和滚滚的大江,娓娓道来了这一段惨痛的历史这幅油画在海外巡展时曾引起巨大轰动,常常见到西方的观众在画前默默伫立,久久不愿离去,许多人都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