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道S366线珠海大道辅道工程路基下沉、路面开裂等病害情况及原因分析意见珠海交通集团有限公司S366一期改建辅道工程项目部:省道S366线珠海大道辅道(南湾立交至珠海大桥段)改建工程,总造价约5.2亿,合同工期18个月,合同交工时间为2011年2月20日。
2009年8月20 日总监办下达开工令正式开工,推算交工时间是2011年2月20日。
于2010年11月上旬完成右幅辅道(含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左幅机动车道及部分非机动车道,并于2010年11月13日交付使用全线通车。
至今通车已有一年多时间。
经现场测量勘察,道路出现多处路基下沉、路面开裂等病害,现将此情况及其原因的分析意见汇报如下:一、土建工程概况及工程施工背景该工程东起南湾立交西至珠海大桥,其中左幅(ZK10+750-ZK18+642.085、右幅YK10+750-YK18+760.681),全长约8952米,土建工程包含有道路(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调头车道)、通道(10座人行通道、2座车行通道)、雨污水、给水及电缆沟、公交车站等工程。
土建工程分为2个标段,分别由西安市政道桥建设有限公司、珠海市建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两个施工单位负责施工。
珠海大道是珠海市中心区连接珠海市西区唯一的城市通道,是通往斗门区、高栏港经济开发区、横琴新区及港口的重要交通枢纽。
珠海改建工程原方案是先进行主道改建工程的施工,但如按此方案实施则珠海大道的交通将全部中断,为此,唯一可行的方案是先修建辅道,待辅道通车后再实施主道的改建。
由于主道于1997年建成后,路基已下沉较大,而主道两侧辅道的路面标高要高于主道约1米以上,同时主辅绿化带高于辅道路面约40公分,如遇雨季主道便成为一条长达9公里的条形积水槽,仅依靠主道原有的排水沟无法满足排水要求,届时不但交通瘫痪,珠海大道两侧的居民将无法出行,工厂企业的正常生产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为此,为确保珠海大道沿线居民及工厂的正常生活和生产,决定先施工辅道,从而要求辅道尽快完成,并将通车时间定于2010年11月中旬。
同时该工程沿线征地拆迁涉及的村民及单位较多,且范围广、难度大,征地拆迁直至2010年6月份左右才全部完成。
因此,辅道工程要确保于2010年11月中旬通车,对于参建单位而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二、道路设计概况1、软基处理软基处理采用复合地基,设计方案分别为水泥搅拌桩、CFG桩、旋喷桩,其中水泥搅拌桩约365000m,CFG桩约1100000m,旋喷桩约50000m,CFG桩单桩最深达30米左右。
施工过程因地质状况的差异及障碍物的影响设计方案做了局部变更。
设计参数:水泥搅拌桩按等边三角形布置,桩间距分1.5m和1.7m两种,直径50cm,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掺量约15%(每延米50公斤),掺6%石膏(含水泥含量)。
成桩90天后抽芯检测,桩身强度不低于1.2Mpa,单桩承载力110KN。
CFG桩的设计参数为: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桩身砼强度等级为C10,桩直径40cm,等边三角形布置,间距为2m和2.2m,CFG单桩承载力分别为215kN(桩长<15m)、240 kN(桩长15~18m)、260 kN(桩长>18m)。
高压旋喷桩为单管旋喷,桩间距为1.2m(按等边三角形),水泥掺量大于90kg/m,桩径50cm,90天桩身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1.2Mpa,单桩承载力设计值不小于110KN。
试桩后桩顶铺设40cm砂垫层及高密度聚丙烯双向拉伸格栅。
2、路基填方及路面填方路段路面底面0-80cm,压实度≥95%,零填及挖路段路面底面以下0-80cm压实度≥95%,压实度指标均为重型压实标准。
机动车道上基层为3.0Mpa 水泥稳定石屑20cm,下基层为2.0Mpa水泥稳定石屑15cm,非机动车道上基层为3.0Mpa水泥稳定石屑15cm,下基层为2.0Mpa水泥稳定石屑15cm。
机动车道面层为原23cmC40水泥砼,抗折强度不小于 5.0Mpa,非机动车道面层为原20cmC40水泥砼,抗折强度不小于5.0Mpa。
三、路基、路面施工监理概况1、原材料控制软基处理使用的水泥除按施工规范的要求见证取样送检外,监理工程师另随时随机取样进行检测,对于质量不稳定的水泥予以退场,并要求更换生产厂家。
如开工时曾使用金刚石牌水泥,发现不稳定,施工单位全部改用海螺、华润等知名品牌的产品。
水泥搅拌桩施工现场严格分门别类进行堆放保存,并设置醒目标识牌,以防止水泥混杂使用。
CFG桩及砼路面采用的商品砼,对生产厂家进行严格的审查,并不定时的到生产厂家检查其采购的原材料及生产工艺进行检查询问,如出现质量问题及时查明原因,责成生产厂家整改,直至满足质量要求。
2、施工过程的监控(1)软基处理:软基处理采取的水泥搅拌桩、CFG桩和高压旋喷桩在大范围施工前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按设计要求的施工工艺及终孔条件进行试桩,监理工程师进行旁站,并做好相关记录,结合审核施工单位的试桩报告,经批复后用于指导后续施工。
施工时施工单位每台设备配备2名施工管理人员,实行24小时连续跟踪管理。
监理工程师旁站与巡视相结合实行监控管理。
重点控制水泥搅拌桩、旋喷桩的水泥浆配合比及搅拌桩的四喷四搅,CFG桩控制其提钻速度,以及各类桩的终孔深度满足设计桩长。
(2)道路施工路基填筑原设计为土路基,由于施工时正值雨季,为保证工程质量,经研究将路基填料改为石粉。
路基填筑、水泥稳定层及砼路面首先进行试验段的施工,分别取得路基分层填筑的松铺厚度、水稳层拌合料的配合比、砼路面机铺速率及砼的配合比及塌落度等相关技术数据,试件经检测单位的检测结果并满足设计要求后进行大范围的施工。
施工时监理工程师实行全程旁站,重点控制路基填筑的松铺厚度、碾压厚度及压实度;水稳层拌合料的配合比、压实度及平整度;路面砼的强度标号、塌落度、振捣密实及表面平整度。
施工中严格控制试件送检、自检的频率(施工单位设有标养室),监理工程师不定时随机抽检。
部分需铺设钢筋的路段,经监理工程师现场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施工。
桥台及通道台背的填筑及回填监理工程师实行重点监控。
上述软基处理的各类桩及路基填筑的密实度及砼强度等均按规范要求及检测频率和方案检测合格。
四、道路病害状况辅道于2010年11月13日通车,通车后部分路面及桥梁通道台背,陆续出现路基下沉和路面开裂破损现象,其中一标较为严重的有20余处,二标30余处(产生病害详细的地段及部位详见施工单位的病害分析报告)。
根据施工单位分别于2010年11月(通车前)、2011年4月、2011年8月、2011年12月测量数据分析,二标沉降状况较一标更为严重。
以第四次测量数据累计计算:其中一标右幅路面最大沉降量33cm,左幅25cm;桥梁桥台沉降量最大的是2#桥,左幅23cm,右幅20cm;人行通道台背沉降量最大的为4#、5#通道,4#通道左幅为19cm,右幅7cm,5#通道左幅为20cm,右幅30cm,其余通道大部分小于10cm。
二标右幅路面最大沉降量63cm,左幅32cm;洪湾桥右幅桥台最大沉降量50cm,左幅42cm;广昌桥最大沉降量右幅22cm,左幅20cm;均昌桥最大沉降量右幅18cm,左幅16cm;6#通道左幅最大沉降量14cm,7#通道最大沉降量右幅9cm,左幅4cm,8#通道最大沉降量右幅22cm,左幅18cm,10#通道左幅最大沉降量11cm。
二个标段路面开裂较为严重,其中纵向开裂路段较多,多处开裂长度达数10米。
路面下沉较严重的地段为:一标ZK14+320-ZK14+380、ZK14+530-ZK14+630、YK13+980-YK14+040等地段;二标ZK16+250-ZK16+350、ZK17+560-ZK17+660、YK17+520-YK17+610、YK18+100-YK18+400及广昌桥至均昌桥左幅靠主辅绿化带路缘石侧等地段。
根据第四次测量数据分析:一标道路、结构物已趋于稳定;二标道路在YK14+950处下沉约25cm(初步分析因该处在辅道通车后,西部沿海高架桥在该处(紧靠辅道)出现立柱偏移,继而采取加固措施而进行桩基(群桩)和承台开挖施工的影响),其余道路及结构物个别处仍有4-10cm的下沉,其中均昌桥较严重。
测量数据分析均取左右幅沉降值最大点,具体数据详见附表一、二。
五、病害产生的原因分析根据测量数据及现场勘查,经初步分析,产生路基下沉及路面开裂的主要原因如下:(一)外部施工及相关原因影响1、辅道通车后,世纪花园房地产开发(ZK16+250-ZK16+350)基坑开挖(基坑深约4米左右)未采取有效支护措施,造成该段道路位移,下沉和开裂;2、YK18+100-YK18+400路段路基外有两口鱼塘,深约3m。
按照设计,此段路基采用浆砌片石护坡。
2010年7月份施工时,因鱼塘赔偿不能落实,当地村民阻工不能进行浆砌片石挡土墙施工,最后将挡土墙位置移到人行道边缘施工,失去了对路基的有效防护。
加之,此段道路施工时鱼塘为满水位,路基相对稳定,通车后于2011年1月份该鱼塘抽水捕捞,空水位达1-2个月,以形成路基与鱼塘底3米高差,导致该路段公交站亭、人行道和路基严重外移下沉及路面开裂;3、ZK15+260-ZK15+400、ZK15+560-ZK15+600、ZK15+640-ZK15+760路段,因水利施工单位在施工排洪渠(不属S366项目)沟槽开挖(深3米左右)时未采取有效支护措施,造成以上路段部分位移、下沉和开裂;4、ZK15+750、YK15+760及ZK17+650、YK17+665段,在辅道路基完工后,电力和供水部门,分别进行了横穿主辅道的高压电缆管及给水管的托管、顶管,并在辅道旁进行了基坑开挖,该处左右幅均出现下沉;5、屏东四路车行通道右幅两侧台背处,有一条直径2米的旧原水管,自开工以来一直暗漏,虽多次反映未予以解决,2011 年9月份出现大量渗水,开挖后发现该处台背的回填石粉全部流失掏空,修复时使用了20余立方砼才得以填实。
YK13+830为一道路下沉较大地段,该处为5#通道右幅东侧,靠主道有一给水管的阀门及表后管,同样长期漏水管理部门未予以修复,导致路基长期受其影响而下沉;6、2011年4月开工建设的沿江快速路横穿珠海大道,目前主道的下穿隧道已施工完成(辅道改建以外工程),辅道段为该下穿隧道的一部分(后续施工),为此,这段辅道约有30米未进行软基处理。
(二)12个通道中间段施工时,基坑排水,引起水土流失的影响全线有10个人行通道和2个车行通道共12个深基坑。
由于交通的条件限制,在辅道施工时,主道不能封闭,为此通道不能同时施工,只能先施工辅道段通道,待辅道通车后,再分阶段施工主道的左、右幅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