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课程纲要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八年级上学期数学课程实施纲要
【课程名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设计者】侯国富
【授课人】八年级数学教师
【课程类型】必修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课时安排】80课时
【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课程目标】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相关要求,结合八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学期课程目标。
1、掌握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
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各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利用它解决简单问题。
3、探索轴对称,线段垂直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概念,探索
并掌握其性质以及其判定方法。
4、学生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并能灵活运用运算律与乘法公式简化运算;掌握提公因式法和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方法。
5、掌握分式的概念,计算,分式方程及应用。
第十一章三角形
本章主要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多边形的有关计算。
让学生不仅解决有关计算,而且能够学到研究几何图形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并能初步了解所学的图形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本章主要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学习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方法及其应用;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教学难点:领会证明的分析思路、学会运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教学关键提示:突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第十三章轴对称
本章主要学习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同时利用轴对称变换,探究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轴对称的性质与应用,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教学难点:轴对称性质的应用。
教学关键提示:突出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本章主要学习整式的乘除运算和乘法公式,学习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重点:整式的乘除运算以及因式分解。
教学难点: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及其思路。
教学关键提示: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理解因式分解,并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逆性。
第十五章分式
本章主要让学生看到分式与分数的异同,让学生认识到分式是我们研究数量关系并用来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培养学生的计算和理解能力。
【课程内容】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相关说明,结合我校本学期教学工作
【课程实施】
为了顺利完成本学期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相关内容,依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统一教学思想。
全年级教师重点学习《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和“有效教学”的新理念。
使老师通过新课标及教育理论来指导平时的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加强备课组建设,抓好业务学习。
首先把备课组工作具体化,目标化,制度化。
加强备课组自身建设,准时参加每周的备课组活动,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请假。
备课组开展互相学习、开展取长补短的同课异构活动。
备课组内轮流进行活动,从课前备课、说课,课堂讲课、观课,课后评课、思课,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
课前个人备课完成后,发挥教研组集体智慧进行二次备课,优化问题设计和教学环节设计。
课堂通过上课或观课,思考和分析课堂的问题,课后根据反馈的问题,以检查、诊断、总结自己或备课组老师的教学行为,优化和完善教学方法和策略,淘汰不良的行为习惯,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以研究者的角色反观教学。
切实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确保每一节课都上出实效。
3、争取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抓住关键点,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能力上下工夫。
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4、坚持听课制度:按学校规定:任课教师每学期每人不少于16节,力争超额完成听课任务,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日日清、周周清、章章清的措施。
日日清主要以每课的课后练习为根据,确保每一位同学必须掌握必做题部分的试题,周周清每两周一次,为每位同学及时复习数学做好铺垫。
章章清以每章单元测验为依据,年级统一评分标准,力争全级数学水平稳中有升。
6、测验后及时总结分析,主要包括:
(1)各班和全级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
(2)哪些知识学生掌握比较好,哪些知识掌握比较差,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3)提出需要补救的问题和今后教学上要注意的事项。
7、认真开展课内、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评价】
以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数学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1、评价内容:
①学生自评:学生自我对照学习本册课本以来的变化,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价。
内容包括:回答问题的声音、做作业的质量、上课的表现等等。
②学生互评:以小组为单位,采取推磨式的方法,让组与组之间进行互相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否帮助组内或组间同学解决问题和提出自己的问题,是否积极参与讨论,能否对每节课的学习情况、课堂纪律和达标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不断的反思自己,查找原因,提升自己。
结合学生的组内评价评价,所有得分在学期末评选优秀个人和优秀小组用。
③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运用知识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考试成绩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平台评价。
④学校评价:可以是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学生特长的发挥,对学生进行评价。
⑤他评:指家长、社会等对学生口头的评价。
如参加社会实践后、调查等活动后对学生的口头评价。
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评价指标:
①过程评价:课堂表现、作业、研究型学习
②结果性评价:纸质测试
3、评价方式及处理结果:
①过程评价,三个方面统一指标,按等级评定
②结果性评价按100制评分。
每节课争取百分之八十的达标率,未达标的同学课下重点辅导。
【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条件或者资源】
数学学科具有的应用的广泛性,使其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利用学科特点和便捷的科技信息辅助数学教学。
1、生活资源
利用生活中、身边的基本图形使用在课堂上,增强数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也可以组织学生模拟超市的买卖,体会进价、售价、利润率等。
3、社会资源
关注社会中的具体实例如:出租车收费、节约能源等社会资源,科技发展动态,收集最新科技信息,和对应的教材内容联系起来,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网络资源
充分利用百度文库、中学数学网、中学学科网、中学数理化网、21世纪教育网和人教网等网站资源。
精选视频资源,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简单化,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制作或下载配套的课件辅助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5、学校资源
除了教材之外,《教师用书》、《配套练习册》等教辅资料是教学的好帮手。
在利用好教辅材料的同时,对使用的教材学会整合,做好课程的二次开发,发挥集体教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