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软科学课题研究成果我国气象标准化建设有关问题研究韩苏明孙浩锡徐为根(江苏省气象局,南京210008)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标准化活动几乎渗透到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领域,已成为一个国家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气象工作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对国家安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前瞻性作用。
气象工作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气象探测、信息传输与加工、预报服务、气象科研及各项管理等都与标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气象标准化在气象事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构建“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气象标准化是推进气象事业结构调整和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发挥现代化建设总体效益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全社会气象科技资源共享的前提,是促进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业务化、产业化的有效途径。
2004年中国气象局将发展和加强气象标准化工作列入气象事业发展战略顶层设计之中,采取了筹备成立“全国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立气象标准化队伍,研究了解国际标准化发展动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等一系列措施。
气象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气象标准在气象装备生产、雷电防护、规范业务技术管理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但是,面对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气象标准化建设还处于相当薄弱和滞后的状态,还有大量的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有待制定、修订。
另一方面,全球科技与经济竞争的激烈化,各国对标准化建设越来越重视,我国把搞好技术标准化建设作为加入WTO后的“三大战略”之一,这对气象标准化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适应国家标准化建设和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本课题结合我国气象标准化的现状和新的要求,对未来气象标准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推进气象标准化建设的主要措施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以期为我国气象标准化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决策支持。
1 “气象标准化”的概念及其内涵1.1“气象标准化”的定义在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1996年第2号指南中对标准、标准化定义的基础上,结合气象领域的实际,对“气象标准化”定义如下:气象标准化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气象领域中现实的和潜在的问题(含最新科技成就)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注:A、上述活动主要包括编制、发布和实施标准和合格评定活动的过程;B、气象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了其预期目的改进气象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实现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战略,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防止贸易和技术壁垒,提高气象技术水平和促进技术合作。
1.2 对气象标准化定义的说明(1)气象标准化的对象气象标准化是指以气象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
其主要对象除了气象探测、预报、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利用和保护、气象科学技术研究外,还应包括地球系统科学、可持续发展科学、社会-生物-地球物理学、社会-生物-地球化学等体现高度交叉的学科领域的研究和服务所涉及的(观测)环境、内容、产品、基础建设、质量、等级、条件、认证认可、装备、设施、信息汇交及共享共用、发布与传播、安全、保密等要求;试验、检验、检定、观测、预报、评估评价、验收、使用等方法;生产和管理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词汇、术语、符号、代号等。
(2)气象标准化的功能作用新形势下,气象标准化的功能作用应当突出强调面对技术进步的加速和竞争的全球化态势,把标准化上升到战略高度,根据最新科技成就制定出高于当前水平所能达到的指标,以能动地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成为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3)气象标准化的任务考虑到近年来国际上广泛开展的“合格评定活动”的重要性,因而将ISO/IEC定义中的标准化原有的“制定、发布、实施”标准的三项任务扩展到包含合格评定活动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4)气象标准化的目的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和竞争的全球化态势的迅速发展,标准不应单单起着规范产品、规范技术的作用,它应当成为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气象标准化”的目的内涵应当既在范围上进行扩充,又要在层次上提升到相应的战略高度。
因而在“气象标准化”的定义中增加了实现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和为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等目的。
2 世界技术标准化发展趋势和气象标准化情况2.1 世界技术标准化发展趋势发达国家认识到控制国际标准是应对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能够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因而纷纷加强了标准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制订了各具特色的标准化发展战略及其相关政策。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标准化发展战略主要内容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将国际标准化战略放在整个标准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要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增强标准化提案力度,提高自身的地位;二是将信息技术、健康、安全、环保、制造技术等作为标准化战略的重点领域;三是强调科技开发政策和标准化政策的协调统一;四是注重培养熟悉ISO/IEC国际标准审议规则并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五是采取事实标准(市场竞争中形成的标准)、论坛标准或合作体标准和协商标准(或称公共标准)等四标共进战略。
韩国、新加坡等发展中国家标准化发展战略均属于“追赶式”战略,战略的核心是争取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发言权和实质性参与权,把提高本国技术标准对国际标准的影响力、追赶国际标准和规则公平合理作为奋斗目标。
当前,发达国家标准化活动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自愿型的标准体制与学术团体主导型的管理体制;市场化的标准制定原则;标准服务的信息化和市场化;标准实施保障体系由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和检验检测制度等构成;多元化的经费来源渠道。
此外,国际上技术标准和专利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
2.2 国际气象标准化情况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前身国际气象组织,为了适应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首先研究了国际海上船舶气象观测和航海用语格式等标准化问题。
世界气象组织(WMO)成立以后,陆续对全球天气观测、电讯、资料处理和服务等实行了标准化。
除WMO外,在国际标准化机构中还有一些气象标准化分支机构。
如ISO中有TC146技术委员会,SC1-SC6等六个分技术委员会和WG1-WG5等5个技术工作组;IEC中有TC64,TC77,TC81等3个技术委员会和TC28中有分工作组A,TC37中有分工作组A和B等三个工作组;ITU和CIGRE(国际大电网会议)等,主要从事气候变化、资料观测、雷电防护、仪器探测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2.3 国际性(或区域性)气象技术标准发展趋势国际性(或区域性)气象技术标准将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国际(或区域)范围内多个国家共同关心的研究事项和涉及切身利益的事项,如全球气象观测情报网、全球气候变化涉及的标准等。
二是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产品与装备设施、业务规范以及这些优势内容延伸的服务,如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资料处理规范和标准等。
三是具有全球性特征的产品制作和服务,如航空气象服务和海洋领航气象服务,其产品的制作需要使用全球范围的资料,需要有统一的信息传递技术标准和资料处理标准。
四是气象领域中属于高新技术标准化工作的焦点事项,如雷电防护标准、未来空间气象或星球气象涉及的标准等。
五是与气象发展相关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如信息分析技术中的变分技术、数据同化技术,传感技术等。
另外,国际性(或区域性)气象技术标准的竞争将延伸至气象服务的竞争并影响气象服务的竞争。
自愿参与国际性(或区域性)气象技术标准制定的国家和组织将会越来越多。
气象专利技术将成为气象技术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3 我国气象标准化现状、机遇与挑战3.1 我国气象标准化现状(1)我国气象标准化的三个发展阶段我国气象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8年《标准化法》通过之前,气象事业局限于气象学定义范围内。
各主管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各自制定和使用了大量的内部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
第二阶段为1988年——1998年之间。
国务院将气象行业管理职能赋予国家气象局,1992年全国技术标准主管部门又授权国家气象局归口管理气象行业标准。
国家气象局制定了一系列气象行业规范、标准,使全行业气象仪器设备实行统一标准,气象测报、预报实行统一规范,确保基本气象探测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实现气象资源和资料共享,推进气象行业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从1998年开始,面对我国即将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气象局正式启动气象标准化工作,把发展、加强气象标准化工作列入气象事业发展战略顶层设计的内容之一。
(2)现阶段我国气象标准化工作的成绩与不足2004年以来,我国气象标准化工作进展迅速,成绩喜人。
一是气象标准化管理组织正在有计划有组织逐步建立,成立了全国气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正在筹备成立“全国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地方气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在陆续成立,气象标准化队伍正在迅速扩大。
二是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和国家标准化活动,国内气象标准立项和制定工作逐步推进。
三是标准实施取得一定成果。
四是气象标准化的建章立制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但是,当前气象标准化工作仍然存在着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一面,概括而言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对气象标准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气象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尚属空白;气象标准的类型、结构、内容和数量,尚不能适应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气象标准与国际标准不接轨、与国内其他行业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影响了气象的竞争力和服务效果;技术研究开发与标准制定脱节,科研人员参加标准化活动和参加标准制定的积极性未能充分发挥,标准的利用率和发挥的作用效益不高。
3.2 我国气象标准化面临的机遇首先,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气象标准化工作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其次,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所提出的“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核心思想,不仅为新时期气象标准化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且为深入开展气象标准化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第三,各地各部门正在启动“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的远景目标的制定工作,气象标准作为经济建设和气象事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十一五”规划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当前气象部门已经具备了在一些气象领域实现自身技术跨越和为国家技术跨越发展战略做出贡献的基础和条件,科技创新能力正在逐步提高,气象标准化主体日益成熟,气象标准化工作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3 气象标准化面临新的严峻挑战(1)增强气象标准化意识的挑战尽管我国气象标准化工作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人们的气象标准化意识还比较薄弱,不了解气象标准化的市场属性,对气象标准的理念、功能、作用等认识不清。
改变这种状态,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我国气象标准化事业,使之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面临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