皱纹中的智慧岁月的车轮在人生的道路上辗过,深深的皱纹诉说着爷爷的人生,体现着纯朴的智慧。
一、牛耕“呦喝,呦喝……”爷爷沙哑的呼声在空旷的地里显得格外清晰。
天上乌云开始汇聚,要下雨了,我忙跑到田埂边。
“爷爷,快回来!”“知道了,就这一块了,耕完再回去。
”话毕,又吃起了呦喝声。
天空果真飘起细密的雨。
爷爷回来时身子已湿透,脚上沾满了泥。
“爷爷,你把牛卖了吧,这牛都老了,耕地太费力了,现在有机器,很方便啊。
”我望着爷爷,说出心里的想法。
“小丫头,这牛耕虽然慢,也是老祖宗留下的法子,适用啊。
趁爷爷还有劲,多耕些地,比机器耕得细呀,也不伤地。
”如今,村里只剩爷爷这一头牛了,也只剩爷爷一个人还在用牛耕地。
望着屋外的雨,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经验。
烟雨蒙胧中,一人一牛,多么和谐,多么自然。
二、珠算“得咚、得咚……”爷爷撑着老花眼镜,拨弄着算盘,时不时地在小本子上记些什么。
“爷爷,你在算账啊,我帮你吧。
”“小丫头,你能帮我什么,你会用这老算盘吗?”爷爷笑着向我挑眉。
“我用手机帮你算,你报数字就行,不比你这快嘛,而且又准。
”“哎,你就不懂啦,你那新鲜玩艺我这把年纪学不会了。
这老算盘倒好用,爷爷教你算吧。
”“不要,我看着就晕了。
”爷爷低下头去,眉头皱昆,自己又开拨。
我偷偷地用手机计算,发现爷爷的结果那么精准,条理清晰。
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种熟能生巧的能力。
一人静坐,手指拨弄,那般淡定,那么稳重。
三、戏曲静夜,凉风习习,微弱的星光陪衬皎月,酒下清辉。
爷爷在门前的老槐树下,抽着旱烟。
“爷爷,夜晚天凉进屋睡吧。
”“丫头,坐这儿,这点凉,爷爷还受得住。
”“那您讲故事给我听吧。
”“故事都给你讲遍了,没了呦,爷爷唱歌吧。
”爷爷清了清噪子:“我本是卧龙岗上散淡的人,凭阴阳如反转保定乾坤……”爷爷的歌声并不动听,却带着莫名的心颤、悲凉。
望着爷爷皱纹间的无限认真,我明了:智慧是一种净化了的境界。
一人一曲,那般投入,那么融和,在月夜下格外协调。
智慧三境佛家有智慧三境:一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早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现在我认为,智慧还能分为三境:山,海,天。
第一境便是这山。
山,屹立于大地之上,向来是高大、稳重的象征。
一开始,人的智慧就如同一个土丘,随着时间流逝,经验累积,人的智慧也便如山一般逐渐升高。
由一句不见经传的土丘升格为名山,最后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地步。
但是,这一境的智慧也是如山一般死板,只是量上的累积,不能变通。
就如同山永远无法比人高,无论山多私巍峨,如何顶天立地,山就是山,不能动,不能跳,只能被局限在土壤之上。
因此,第二境便是这移动的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经过不断学,融会贯通,智慧转变为辽阔的大海。
水无常形,人的智慧在这一境,可以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而不被死板的思路所困。
同时,大海何其宽广,就算是将地上的山全部填入,都无法将其填满。
然而,人要到达一境界是何其困难。
虽然人有时也会灵一闪,做出一些精妙绝伦的事,但那就如名山上的流水。
只有真正的人才,才能将那流水归一,成就智慧第二境:海。
比海还宽广的只有天,所以第三境便是天,但天不仅只是比海宽广。
天,首先它笼罩万物,无处不在。
同时又无形无象,不可捉摸。
在这一境界,人的智慧已趋于化境,大智惹愚。
就如同气,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在那。
智慧到了这一境,便已不再是智,而是到了道的地步。
道之道,非常道,有这种智慧的人,做事都有着各种深意,并很难为人所理解。
人类历史上下几千年,有这种大智慧的人为数不多,如老子、释迦摩尼等。
智慧三境,智慧逐渐增加,但人却就得谦虚,山自认为可通天,海自认为围绕了一切,但只有天知道,智慧无穷。
就如同大圆与小圆,大圆面积比小圆大,但其接触的未知也比小圆多。
因此,智慧虽可分为三境,但仍是无穷无尽的,就如同天外便是那星辰大海。
所以,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尽自己所能,向着下一境,向着那无尽的天空,星辰大海进发。
境由心生智慧是一种心镜,境由心生。
心基吸智,方寸之间皆海阔天空永无涯畔;心若有慧,则宛若长空旭日终至至灵之境。
民国课本中有这样一段话:“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花。
我想,在茫茫绿原上看花的那只羊便是智慧的,它看花的景象,便是智慧独有的景象。
正如《平凡的世界》中所说,人生的意义不是吃饭这么简单,还应有更高的追求。
诚然,智慧对人类最基本的要求便是要有抛开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
只有不被浮华物质遮住双眼的人,才是有资格称做智慧的人。
再进一步讲,拥有大智的人,不仅有精神追求的,更有特立独行、超然物外的胆气。
我曾惊叹于朱耷的《墨鱼图》。
那只翻着白眼的鱼诉说了怎样的智慧心语?不言而喻!我十分敬胃这位明朝遗老,高蹈乎八荒之表,亢心乎千秋之间……如果说朱耷的智慧是一种气象,那么,庄子“超乎象外,得其环中”的智慧便是一种至镜。
超脱于生命本相的空灵之境,乃是禅与道的完美契合。
李叔同青天白日以映事,明镜止水叹澄心,霁月光风以待人,便禅一般地诠释了朱耷的气象和庄周的至境;超乎生命本身,肇乎天地万物,故能在圆寂之前,叹一句“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通往智慧的空灵之境,是没有捷径的,需要全身心地领悟。
悟人生沉浮,悟涅磐境界。
必要时,可学一学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于大自然中,领略融身于天地之间、放眼于银妆世界的寥廊与凝重。
生命本就是一场锻炼,智慧便是那最终的升华。
修一颗智慧之心,成一番智慧之境,于生命无悔,于本心无愧。
智慧从麦香里飘出满眼金黄的麦子呵!但外公并没有笑。
他干皱的嘴巴在风里微微颤着。
风倒是清爽,可此时吹在他脸上,显得苍凉。
天暗下来,灯光星星点点被夜引亮,风吹进外公心里,绕了十八个弯子愣是没绕出来。
收成好,麦子却卖不出去了。
这对于农人来说,是无比煎熬的。
外公是拿捏过故事的人,饥荒岁月曾经慢慢熬过,眼前的困境无疑打不垮外公。
外公并不识字,但不乏智慧。
这智慧,常常从麦香里飘出。
金黄的麦子们很快被处理。
它们脱去了壳儿被不停地、一道一道地碾压,变成碎儿,变得末儿。
麦子粉出来了。
外公眉眼弯弯,喜不自禁。
他征得家里人同意,买来器械,将麦子粉进行深加工,再出售。
这样一来,麦子都能卖出去了。
他还替村里别的人家加工麦子。
小小成本,又做了好事,外公乐得自在。
外公留了些麦子粉,做成不同样的食品吃。
虽是同样的原料,但尝起来还真是不重味,妙得很。
冬日的阳光斜斜地射进了院墙,腊肉香肠悠闲地挂在竹篙上晃荡,它们早已被阳光和风熏出了紧瘦的奇香。
外公把秋天里收的麦子碾成的麦粉炒熟,又和上各种不知名的食材,做成他自创的糕点。
一盘腊肉,一碟香肠,一碗外公自创小糕点,他的日子活色生香起来。
麦子卖不出去,外公用智慧将它们抬得高高的。
麦子们也好不骄傲。
可充满智慧的外公能改变所有麦子的命运吗?他总是叹气,可惜了这些好东西,可惜了他们在田地里弯得直不起来的腰!他开始鼓动村委,将他的创意和想法带到更多的地方。
麦子壳能做枕头芯,麦子粉能做蛋糕,麦子炒香了存起来做大麦香茶也是极有味的……他说得头头是道,他说得真诚恳切。
他的不依不饶让我心疼起来,他的话里饱含了无奈与不舍。
他的智慧在麦子生长时一并发芽。
外公不想辜负麦子,所以他得用智慧救救它们。
在后来的好几年,我闻到麦子香都能想到外公,以及从麦香里飘散出来的小智慧。
也深,也长,也久远……晚晴里智慧的灵蝶在乌镇,一只灵蝶款款飞起,飘洋过海,又缓缓停留在历史的扉页上。
这扇动轻盈翅膀的,便是木心先生。
他自甘平淡,随缘而适,淡然处世而又执着不屈,活出了自己的境界,凝成了智慧的诗篇。
他的一生,怎可用“传奇”二字草草概括?木心先生走出乌镇,踏上美利坚的土地,又决意返回,投入故乡的怀抱,自乐于慢速的生活,自得于“车、马、邮件都慢”的日子。
然而,Kuang风暴雨砸向先生。
“文革”期间,他被捕入狱十八个月,惨遭三根手指的断截。
先生的眼中该是写满了后悔吧?可是没有,他在狱中用本该写交待的纸洋洋洒洒留下了六十多万字的狱中笔记。
每一字,都汇聚了先生的坚毅、隐忍与智慧。
灵蝶扇动着翅膀,他的眼睛依旧云淡风轻。
先生,将自己炼成了一块璞玉;闪光中,其魂魄神游于文学与艺术的天地。
“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
”在《云雀叫了一整天》里,木心如是说。
手里夹着一支烟卷,面对自己残缺的手掌,先生百感交集但又分外沉静,仿佛这一切风雨与自己无关。
是灵蝶,即使被折断翼翅,也要努力地飞翔。
就这样,拿起一支笔,飞速沉游,木心在卷页上绘出属于自己的智慧的江山,将生活涂抹得色彩斑斓。
在外部条件极其黑暗的那个年代,先生不曾因沿途巉岩而退去了步伐。
“我本该放手,可我未曾停止痴缠”。
这一“痴”字,便是先生内心的精神境界吧。
偏执地追逐,将一生的智慧和风骨写成了诗。
智慧是一种境界,先生用手绘的黑白琴键奏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乐章。
笔耕不辍,宛如灵蝶,翩翩起舞,无拘无束,自得于人生之乐。
如今细想来,先生曾于《从前慢》中提及“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然而,在先生八十多岁的漫长时光里,却始终孑然一身,将自己完全奉献给了艺术与文学。
超脱而又不受牵绊,做一只自由的灵蝶;潇洒而又不放纵,被文学与艺术的红线牵引着。
先生内心,安于这一份充实和自我的感动。
素心花对素心人,先生之“素”,化为飞动的风景,袅袅间进入人的心底,成为永恒的传唱。
凡人智慧我的爷爷,是一名退休教师。
他老人家的语文教得极好,常有些朋友托他教自己的子女作文。
爷爷再三推辞,却终究敌不过大家的邀请,开了个小小作文班。
一日,我前去瞧瞧。
但见他带着孩子们摇头晃脑地念着古诗。
稚嫩的童声响彻整个小院。
我不禁哑然失笑:“爷爷,他们懂这些诗的意思吗?您就兴抖抖地带着他们读!”爷爷依然摇头晃脑:“这你就不懂了。
他们这年纪,正是培养兴趣的时候。
幼学如漆,兴趣成才,暂时读不懂,又何妨?”我只得笑笑,似乎领悟到其中的某些奥妙。
爷爷爱出去遛弯,天天不落。
这一日,外面的天气有些阴,怕是要下雨,我却看到爷爷穿上鞋准备出门。
“外面要下雨啦,您就别再遛了。
”爷爷充耳不闻,神神秘秘地掏出一把雨伞和一本书。
我定睛一看,竟是一本《红楼梦》。
“难道您准备打着伞,在雨中会林妹妹吗?”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文人意趣,在斜风细雨中才能抒发得淋漓尽致。
这红楼可是女性悲歌,若晴空丽日,何来哀愁?”话音未落,爷爷便推门而去。
我望着爷爷的背影,暗暗嘘唏。
爷爷有四个子女,虽不出类拔萃,却个个都挺直腰杆做人,办事极认真,经商的诚信,行医的仁义。
别人问爷爷怎么调教的,爷爷只是呵呵一笑,道:“笨人自有笨办法……”竟丢下众人,抱起一本书,遛弯去了。
我太过好奇,终于从奶奶那里得知爷爷的“教育妙法”。
原来,爷爷在子女成人后,并未太多过问,也不给任何一个特殊的照顾和帮助。
于是,四个子女只得咬紧牙关,自立更生,去闯各自的天地。
这么做,倒成全了他们的性格,一个个磨砺得坚强勇敢,不惧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