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双学位课程“管理沟通”结课论文题目:跨文化沟通的主要障碍及策略姓名:杨英龙学号:PB09206265专业:材料物理班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日期:2012年12月26日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跨文化的统统变得越来越频繁,如何很好地避免和解决跨文化沟通问题所造成的个体和组织之间的冲突,已经成为很多组织和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文主要介绍的跨文化沟通的含义,以及跨文化沟通的主要障碍,并分析了造成跨文化沟通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跨文化沟通的主要策略和技巧。
克服跨文化沟通障碍,才会使企业和组织打破枷锁,获得新的机遇和活力。
关键词:跨文化沟通、障碍、策略目录内容摘要 (I)1、跨文化沟通的含义 (1)2、跨文化沟通的障碍 (1)2.1、认知因素 (1)2.2、价值观 (2)2.3、语言因素 (2)2.4、非语言因素 (3)3、影响跨文化沟通的主要因素 (3)3.1、感知 (3)3.2、成见 (3)3.3、缺乏共感 (4)3.4、种族中心主义 (4)4、跨文化沟通的主要策略分析 (5)4.1、合理预期,识别文化差异 (5)4.2、发展共感,理解对方文化 (5)4.3、求同存异,弱化文化冲突 (5)4.4、取长补短、坚持开放心态 (6)参考文献 (7)致谢 (8)1、跨文化沟通的含义跨文化沟通通常是指国际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发生的沟通行为。
具体表现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如通过经商、婚姻、遣使、求学、传教等方式,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发生互相碰撞、相互接触,从中互相学习,彼此融合,从而不断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
跨文化沟通主要包含三个要素跨文化沟通发生的前提是文化差异,跨文化沟通过程是跨文化信息的传递,跨文化沟通的结果是获取对方的理解。
跨文化沟通特点:在传统的跨文化沟通中,面对面的沟通较多,通常是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下进行,包含了直接、丰富的沟通线索(声音、非语言信号、语言、即时反馈)等。
随着以计算机为媒体的沟通技术的发展,使得通过网络进行跨文化沟通成为可能,可以在不同时空进行,且沟通线索减少,只有直接性这一特点保留下来。
2、跨文化沟通障碍跨文化沟通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差异性,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把各自不同的感知、价值观、规范、信仰和心态带入沟通过程。
文化的异同性是影响跨文化沟通的关键因素,从一种文化中传来的信息, 总是按照自己的文化背景以及由这种文化背景所决定的方式加以理解。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沟通时可能遭遇“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又称为“文化震荡”或“文化冲突”。
“文化休克”必然造成跨文化沟通的障碍。
2.1、认知因素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人在交流信息时,常常会在认知层面上造成跨文化沟通障碍,阻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造成跨文化沟通障碍的认知因素主要有:(1)类我效应:从沟通的角度来说,即人们不管文化、情景如何,总是假定他人与自己有相似的思维与行为。
这种常常以自己的文化规范和标准作为参照系,去评估另一种文化中的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的做法非常普遍。
其实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
(2)沟通主体无意识的先入为主:通常,人们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习得定型观念,形成认知。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使歧视性的大众传播媒介,极易导致跨文化沟通障碍,产生先入效应和晕轮效应,使不同文化的人之间存在成见和错误的认知,严重影响双方沟通的质量,甚至阻碍沟通发生。
2.2、价值观价值观代表着基本的信仰:个人或社会接受一种特定的行为或终极存在方式,摒弃与其相反的行为或终极存在方式。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即使在同一文化内,人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
不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势必造成跨文化沟通障碍。
以著名的荷兰跨文化研究专家霍夫斯泰德提出的关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文化价值观为例,集体主义文化强调社区和群体和谐,与集体、社会联系紧密,相互依赖程度较强;而个人主义文化强调自我和个人成就,与集体、社会关系松散,相互依赖程度较弱。
按霍夫斯泰德模型中的个人主义指标得分排序,美国为91(100=最高),委内瑞拉为12(G·HofstedeandM. H. Bond, 1998)。
由此可知,美国是一个具有高度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国家,因而美国管理者偏好个人决策;而委内瑞拉是一个具有高度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国家,其管理者更倾向于集体决策。
在缺乏跨文化沟通的前提下,由于受中国传统集体主义文化的熏陶,中国人倾向于接受委内瑞拉管理者的集体决策方式,而较为排斥或抗拒美国管理者的个人决策方式。
2.3、语言因素不同的语言源于不同的文化,每种语言都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跨文化沟通中,由于语言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常常是造成沟通障碍的主要原因。
沟通中语言的障碍常常表现在语义和语用两个方面。
语义层面:例如,企业向国际市场进军,产品商标选择至关重要,商标选择与语义中的词汇选择关系密切。
若事先与对象市场进行跨文化沟通,则可减弱、甚至避免产品进入对象市场可能遭遇的文化震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反,国内一家生产白象牌电池的企业在进军国际市场时,虽然质量一流,但由于缺乏跨文化沟通,简单地将其商标“白象”译为“white Elephant”,致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无人问津。
因为“white Elephant”在英文中意指大而无用的东西。
企业由于缺乏跨文化知识,来进行必要的跨文化沟通,与国际市场失之交臂,教训惨重。
语用层面: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用规则,由于跨文化沟通障碍忽视语用规则的差异性,将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
由此可见,与文化相关联的语言是消除跨文化沟通障碍的关键之一。
在语义、语用两方面准确地理解对方语言,有利于消除企业中的跨文化沟通障碍。
2.4、非语言因素非语言层面同样与文化密切相关。
在跨文化沟通中,语言和非语言相互补充、密切联系。
若缺乏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很容易在非语言交际层面引起误会。
如日本人认为眼对眼的谈话是一种失礼的行为,因此一般不正视别人的眼睛;而欧美人则认为,谈话时应保持适当的眼神接触,不正视对方被认为是不友好、轻视、内疚、害怕、不诚实、不可信、甚至是诡诈的表示。
英美有句格言:“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
可以想象在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跨文化沟通的条件下,日本人同美国人沟通其结果可想而知。
若双方事先进行了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则可避免由于文化冲突而造成的不必要的误会。
3、影响跨文化沟通的主要因素3.1、感知感知是指个人对外部世界的刺激进行选择、评价和组织的过程。
感知与文化有很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人们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对外部环境的倾向性、接受的优先次序,是由文化决定的;另一方面,当感知形成后(知觉),它又会对文化的发展以及跨文化的沟通产生影响。
人们在沟通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障碍和差异,主要是由感知方式的差异所造成的。
萨姆瓦等学者认为,有五种主要的社会文化因素对发展感知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这些文化方面的因素有:信仰、文化价值观、心态系统、世界观、社会组织。
对于信仰来说,不同的民族和文化,拥有着不同的信仰,决定着人们的价值选择和判断,而文化价值观是人们经营与管理在作出选择和解决争端时作为依据的一种规则体系。
价值观是后天习得的,它不是普遍的,它会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
同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着不同的心态系统,而作为世界观,更是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理解。
跨文化沟通双方, 不可避免地会来自于不同的社会组织。
不同的社会组织拥有不同的组织文化,这种组织文化的不同,也决定了其成员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的不同。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使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和理解产生了差异,由此出现了沟通障碍。
3.2、成见成见是指不考虑个体成员特征, 根据对某一个群体先前已有的观念、态度和看法,形成对这个群体中某一个成员的认识。
当我们突然进入一种很少有我们所熟悉的符号和行为的情境时,往往会经历令人烦恼不安的情境—文化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成见常常油然而生。
成见是可避免的,但它常比模棱两可的状态容易接受得多。
由于我们大多数人都很怠惰,不愿意去了解不同境遇中的其他人,我们就心安理得地根据错误的信息来减少模糊悬念状态所带来的不安和痛苦。
3.3、缺乏共感共感是指设身处地去体味别人的苦乐和际遇,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的能力,而缺乏共感就是指缺乏产生这种共鸣能力的机遇,不能完全了解、评价、接受他人的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沟通中要产生共感,首先要做的是对对方的沟通语言和行为进行正确的文化归因。
不同的文化主体在进行沟通时,如果来自一种文化的人受到了来自另一种文化的人的冒犯,被冒犯者认为这是出于对自己文化的不了解,冒犯通常会被原谅,但是如果被冒犯者把这种跨文化沟通障碍归因于非文化背景的解释,如认为是冒犯者的傲慢自大等,就会产生严重的问题。
这就是文化归因问题。
3.4、种族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是人们作为某一特定文化成员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感。
它是一种以自身的文化价值和标准去解释和判断其他文化环境中的群体的一种趋向。
具有种族中心主义思想的人,会认为只有自己民族文化的存在是正确的,很难考虑别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感受。
比如,一个认为英语是最好的和最合乎逻辑的语言的美国主管,绝不会去学习他认为是“低级的”和“不符合逻辑的”外国语言;如果他认为自己的“非语言系统”是最文明的,那么他将会认为其他人的“非语言”系统是低级的。
在这种情况下,种族中心主义对人们之间共感的形成将设置一个可怕的障碍,不仅会导致沟通的完全失败,而且还会导致双方的对抗和敌意。
因此,在跨文化沟通中,沟通双方需要注意克服种族中心主义思想的产生,把自己和沟通方的文化差异放在全球的范围内进行辨别和理解,促进跨文化沟通的有效进行。
4、跨文化沟通的主要策略分析4.1、合理预期,识别文化差异要做到对其他文化的正确认知,对接触到的其他人的文化背景有合理的预期,首先要加强自身学习,主要有语言学习和非语言学习。
语言学习上要求要能流畅地运用其他文化的语言沟通,主要是英语,消除语言给沟通带来的障碍;其次要学习该语言的语义和正确用法,了解在其他文化背景下所代表的特殊含义,只有这样才不会用错语境,避免错误的语义带来不必要的误解和损失。
非语言的学习包括肢体语言以及国际商务的基本礼仪,要了解常用的问候方式,如握手、鞠躬、双手合十等的正确含义。
除此之外,还要学习该民族的文化、历史、人文等社会知识,全方位了解其他文化的丰富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在其他的文化背景下沟通应对自如。
4.2、发展共感,理解对方文化要发展共感,首先要承认不同的个体及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及其特性,才能为发展共感找到方向和入手处;其次,要正确认识自己;消除优越感和种族中心主义的偏见,消除自我与环境相分离的状态;最后要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要有一种“换位”意识,排除对异质文化的各种成见的干扰, 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