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助力提升教育质量
【摘要】信息技术与我们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密不可分,它带领着我们驶进网络高速公路。
在平时的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来使课堂知识形象、直观、生动,静动结合等诸多形式展示在学生的眼前,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关键字】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把信息技术引入小学教学课堂,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
在教学中,合理选择切入信息技术,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平时的做法、思考。
一、富有情趣,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策略。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同时它还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更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和生成,为营造小学生快乐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当今的教学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首要任务之一。
因此,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
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
小学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
为直观,变静为动,向学生展开教学情境,提供丰富的感知对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注意力更易集中,获得了深刻的表象,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存储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给了学生多重感官刺激,加快了学生的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书方式、速度的影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存储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增加知识容量。
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进行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客观的存在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像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等等。
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利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分化难点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小学生遇到知识重难点往往不容易解决。
这时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设学生感知的过程,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知识内化,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它教学手段达不到
的效果。
五、可以“当堂反馈,及时补救”。
计算机的交互性能还可以提供各种丰富多采、生动活泼、容量大、反应快的反馈信息。
传统教学中,教学效果往往要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或测验才能了解到,学生反馈的信息相对滞后。
计算机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在进行下一步教学决策时更主动、更准确。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能“当堂反馈,及时补救”,不让错误传入下一堂课,解决了传统数学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
利用计算机的测试功能,可当堂对本课的全部知识进行全班达标检测。
并能按顺序调出检测题,选择答案。
利于纠正错误及时补救,不让错误在头脑里“过夜”。
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安排和适时拟定对差生的补救措施。
这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内实现形成性检测,及时获得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信息,当堂巩固,当堂矫正,更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累积性知识误差。
六、解决了“多边互动,因材施教”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打破了齐头并进的错误做法,解决了传统数学教学不能解决的“多边互动,因材施教”问题。
利用计算机的分组辅导,个别辅导、交互辅导功能,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因材施教。
比较自由的充分发挥个性,不至于因为要照顾差生放慢速度而使优生吃不饱,也不至于因为要照
顾优生加快速度或加大难度而使差生吃不消,优生和差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
优生从被动等待中解放出来,差生从被动压抑中解放出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每个学生都在自觉地寻求知识发展自己。
于是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而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学习效率和教学技能都相应得到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