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现状(网学论文)

浅谈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现状(网学论文)

浅谈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现状“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的地位。

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教学水平低、教学设备落后,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甚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由于农村教育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农民文化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严重制约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及时解决农村基础教育中的问题,不断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它对解决“三农”问题、培养更多人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显著问题:
1.农村办学点多而分散。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办学点并不少,一个村或两个村有一所小学,每个乡都有一所初中。

但近些年来,由于农村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显著,农村的学龄儿童逐年递减,再加上不少外出打工的父母把子女带到了城市上学,这些原因造成农村学校的生源锐减,偌大的校园里人迹稀少,空荡荡的教室内书声零落。

学校是个需要人气的地方,教师对着面前的三两个学生提不起劲头教,学生也没有比学赶帮的热情。

这种现象不但造成了农村教育质量严重下降,也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2.农村师资力量仍较薄弱,农村教师待遇偏低,而且老龄化严重。

由于农村的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为艰苦,再加之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长期以来偏低,因此很多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的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任教,城市教师也不愿调入农村工作。

目前扎根我国农村任教的主要人员是:民办教师转正而来的公办教师、部分的中师和师专毕业生,农村教师的平均学历明显低于城市教师,知识结构相对而言也较老化。

农村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均衡,体育、音乐、美术、幼教、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专业教师短缺。

而且老龄化严重。

我校的数学教师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了51岁的年龄,想想真令人堪忧。

3.农村学校的软硬件缺口依然较大,农村教育质量明显落后于城市。

尽管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仍很落后。

比如:我校的图书室、音乐美术室只
是一间教室加点儿相应备品而已;而语音室、多媒体教室根本就没有。

比如:有些科目说不开设就不开设了,遇到雨雪天,学生无法上学,也就停课放假了。

由于软硬件条件的不足和长期积淀下来的其他种种原因,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不容乐观,与城市的学校相比更有明显差距。

如:农村学校学生的平均成绩偏低,差生比例大,升学率低,素质教育也未能得到很好地体现。

不少农民家长对此深感不满和焦虑,他们中的不少人甘愿多花点钱把子女送往城市读中小学。

4.农村幼儿教育和农民的技能文化培训有待加强。

如果让城市和农村的同龄儿童站在一起比较,就不难看出在个性表现、才艺表演等方面后者明显逊色于前者。

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城乡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开发程度不同。

城市儿童从0岁方案的胎教开始,到花样翻新、各具特色的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一路走来城市孩子俨然已被培养成了“小大人”。

而农村儿童却没有如此幸运,因为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没有托儿所、幼儿园,许多农村儿童从出生后到入学前,过的是玩泥巴、捉虫子、逗小狗小猫的生活,没有人教他们唱歌、跳舞、画画、识字、讲故事。

所以,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在同城市孩子的竞争中,他们已输在起跑线上,拉下的距离甚至终生都难赶上。

二.农村教育发展减缓的教育内部原因
教育负担依然很重,留守儿童比例逐渐攀高
一直以来,教育投入在我国居民家庭收入中占有很重要的比例,因此也成为我国居民最为感到负担的一笔支出,这种担忧在我国农民家庭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很多设施无法达到和城市同样的发展水平,从而制约了农村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教育状况。

我国农民由于家庭收入来源的单一性,每年的收入基本来源于土地。

因此一年收入基本来自“一亩三分地”,数量甚微。

受农民自身小农经济意识的束缚,大多数农民只愿束缚在自己的土地,不愿离开自己的土地,从而也决定一直以来,农民的收入一直保持在相对很低的状况。

尽管义务教育经费的改革对于负担很重的农民来说是雪中送炭,但是依然改变不了教育投入在家庭支出中的重大比例。

尽管目前的困境已经得到解决,但是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的高中、大学教育负担已经让农民及早意识到目前必须抓紧赚钱,为孩子准备以后受更高教育的机会。

因此,很多农民选择了外出打工,到沿海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希望赚到更多的钱。

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占很大的比例。

而父母均在外务工的比例也出现很高的比例,居调查一个班级,全班34名同学父母均在外务工的有5人之高。

由此可以看出,父母中有一人在外的比例占有更大的范围。

这些孩子一般是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亲戚照看,更有甚者是孩子一个人在家自己照顾自己。

而这些孩子还有性格上的差异。

可以说,教育投入的负担造成了目前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不断攀高。

这些留守儿童在心理、学习、交友等方面也因此会产生很多不一样的问题。

三、农村教育发展的对策
在我国建设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农村教育为之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农村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还可以进一步推想,占据中国教育事业半壁江山的农村教育也直接关乎到中国教育的成败盛衰。

因此,我国农村教育中现存的问题并不是穷乡僻壤中的枝节小事,必须引起社会公众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

1、加强和完善农村基础教育。

农村青少年是未来农村发展各项事业的主力军,从长远来看,提高农民素质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

要从政策上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受教育权的实现,坚持基础教育面向农村全体学生。

2、国家教育投资的重点应向农村教育倾斜。

我国现行政府教育投入的基本格局是: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投资重点主要在大学,对基础教育只有数量有限的转移支付;由市地、县区及乡村等各级财力来支撑不堪重负的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

中央和省级财力应重点保证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很大,不是“涓涓细流”所能奏效的,必须引来“滔滔江水”方能解除“多年少雨的万顷之渴”。

3、真正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

有关调查显示,中国现有流动人口约1.2亿人,其中有进城农民工学龄子女700万,就学难问题十分突出,一部分人已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为保障进城农民工适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地方政府及部门,应当认真落实国家有关规定中关于流动人口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切实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难的问题。

4、加大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优化组合,现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合格率与规定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要不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改变以往的教师考核方法,加强对他们的学历教育和培训工作。

这其中还应裁减部分教育行政人员,压缩数量,保证质量,把有限的师、资力量用在刀刃上。

加大政策倾斜专业培训力度,要适当提高教师工资,解决他们的经济负担,改善就业环境,让他们轻松上阵,用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中去。

四、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创新
农村教育必须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创新过程。

如果说我国长期形成的农村教育传统与教育经验基本上是适应小农经济基础与社会环境的话,那么,当我国农村正在进入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新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将会发生激剧的变化,农村教育的对象、功能、机构和体系都将需要有调整和变革,尤其需要有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教育创新。

这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与时代使命,需要几代人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坚持不懈的探
索。

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必须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协调发展,要从新世纪的实际出发,探索不同地区的新思路、新模式。

总之,发展农村教育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各级行政和教育部门必须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精神,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齐抓共管。

同时还需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上去了,农民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才能加大投入。

避免年纪轻轻就外出打工等现象的出现。

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要从两方面共同着手,为我国发展小康型新农村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