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共阅一.填空题
1.网络覆盖覆盖范围:广域网、城(区)域网、局域网
2.网络传输:网络传输是指用一系列的线路(光纤,双绞线等)经过电路的调整变化依据网络传输协议来进行通信的过程。
其中网络传输需要介质,也就是网络中发送方与接收方之间的物理通路,它对网络的数据通信具有一定的影响。
常用的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传输媒介。
网络协议即网络中(包括互联网)传递、管理信息的一些规范。
3.数据传输
数据传输技术的两个特性(根据题目来选择最适合的两个)
可靠性、独立性、可扩充性、高效性、廉价性、透明性、易操作性。
TCP是一种面向连接服务的协议
IPUDP是一种无连接服务的协议。
数据帧:数据链路协议数据单元(包括:地址字段、控制字段、数据字段、校验码)
网络协议组成要素:语义、语法和时序。
语义规定了通信双方动作、控制和应答信息;
语法规定数据和控制信息的格式;
时序(同步)指出事件的顺序和速率匹配等
4.5.IP地址分类与计算
1.以下网络地址中属于私网地址(PrivateAddress)的是C
A....
2.IPv4版本的因特网总共有(C)个A类地址网络。
A.65000B.200万C.126D.128
IP地址,00001101,00000101,用点分10进制表示可写为
私有地址的范围:
A类地址:~
B
C
A:
主机号全
主机号全
6.
6
总体式路由算法和分散式路由算法。
采用分散式路由算法时,
器的信息——而没有网络中的每个路由器的信息。
这些算法也被称为
总体式路由算法时,每个路由器都拥有网络中所有其他路由器的全部信息以及络的流量状态。
这些算法也被称为LS(链路状态)算法。
路由算法的核心是路由选择算法,设计路由算法时要考虑的技术要素有:
1、选择最短路由还是最佳路由;
2、通信子网是采用虚电路操作方式还是采用数据报的操作方式;
3、采用分布式路由算法还是采用集中式路由算法;
4、考虑关于网络拓扑、流量和延迟等网络信息的来源;
5
7.
8.以太网
以太网的标准拓扑结构为总线型拓扑,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冲突,最大程度的提高网络速度和使用效率,使用交换机来进行网络连接和组织,这样,以太网的拓扑结构就成了星型,但在逻辑上,以太网仍然使用总线型拓扑和CSMA/CD的总线争用技术。
9.Internet协议
Internet参考模型相关概念如分为哪几层?某一层提供了什么服务?
某一层有哪些协议?某一层相当于OSI模型的哪一层?
Inter网协议:①FTP:文本传送协议②简单邮件传送协议③远程登录协议
Internet参考模型分层:
应用层:应用程序间沟通的层,如简单电子邮件传输(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Telnet)等。
应用层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高层
传输层:在此层中,它提供了节点间的数据传送服务,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等,TCP和UDP给数据包加入传输数据并把它传输到下一层中,这一层负责传送数据,并且确定数据已被送达并接收。
传输层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传输层
互连网络层:负责提供基本的数据封包传送功能,让每一块数据包都能够到达目的主机(但不检查是否被正确接收),如网际协议(IP)。
网际互联层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
网络接口层:对实际的网络媒体的管理,定义如何使用实际网络(如Ethernet、SerialLine等)来传送数据。
网络接入层与OSI参考模型中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相对应
10.编码技术
三.计算题
1.规划几个IP网段
子网掩码决定的是一个子网的计算机数目,计算机公式是2的m次方,其中,我们可以把m看到是
2
的80和255
方法:)
以容纳
2.
奈奎斯特
香农定理
C=
)3.
);
(是
4.
公式:传输时间=文件大小/传输速率
(备注:传输速率按3中的计算)
四.解答题
1.数据交换
一.数据交换的概念:数据交换是指在任意拓扑结构的通信网络中,通过网络节点的某种转换方式实现
任意两个或多个系统之间的连接。
数据交换是多节点网络中实现数据传输的有效手段
二、电路交换:通过中间交换节点在两个站点之间建立一条专用的通信线路。
利用线路交换进行通信包括建立线路、传输数据和拆除线路三个阶段。
线路交换用户就可以固定的速率传输数据,中间节点不进行缓冲和处理,数据不丢失、不乱序,传输可靠,传输实时性好,透明性好,但线路建立时间延迟较大,传输效率较低;线路利用率低;差错控制能力。
三、报文交换:发方把待传送的正文信息加上相应的控制信息形成一份份报文;再以报文为单位送到各
节点;交换节点在接收报文后进行缓存和必要的处理;待指定输出端线路和下一节点空闲时,再将报文转发出去。
四、报文分组交换:简称分组交换(包交换),是把信息正文再分成若干个正文组,每个组再加上相应的
头部和尾部控制信息,就形成了报文分组,在线路和节点上是以报文分组为单位进行存储、处理和转发的。
报文分组交换技术是由数据报分组和虚电路分组两种传输方式实现的。
数据报传输是一种面向无连接的传输方式;
2.
①?
②?
③?
④?
①?
③?
⑤?
568A
568B
其中
6.信道的访问控制
二.传输层(80%可能性考传输层)
定义:为源端主机到目的主机提供可靠的、满足服务质量要求的数据传输服务。
功能:
1.传输连接的建立、维持和拆除;
2.向会话层提供独立于通信子网的、可靠的、透明的数据传输服务;
3.多路复用:传输层支持向上复用和向下复用。
向上复用是指可同时支持多个进程连接;向下复用是一个传输层使用多个网络连接。
4.寻址:传输层可实现提供上下层的地址映射、端到端的流量控制、差错控制与恢复等。
5.差错控制:传输层协议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网络提供的服务。
对于不可靠的网络服务,传输层协议要很复杂,仅差错控制就要考虑重传策略、重复检测和故障恢复等工作。
1.屏蔽各类通信子网差异,使上层不受通信技术变化的影响。
2.弥补应用层和通信子网的差异
3.提供进程级通信能力。
三.物理层相关概念
典型的物理层标准:RS232C标准
物理层四个特性: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规程特性
1、机械特性:也称物理特性,规定了DTE和DCE之间连接器的几何参数,包括形状、几何尺
寸、引线数目和排列方式等。
2、电气特性:规定了DTE与DCE之间信号线的电气参数及有关电路的特征,如电气接口连接。
IP数
链路层丢弃的报文。
在传输时高层协议将数据传给网络层,网络层将数据封装成IP数据报后通过网络接口层发送出去。
如目的主机连在本地网中,IP直接把数据报传送给本地网中目的主机;如目的主机在远程网上,
IP通过路由器把数据报转发到目的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