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败毒散:兼益气扶正,宣肺止咳,是益气解表法的代表方。
用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正气不足而见憎寒壮热,无汗,头身重痛,咳痰声重,脉浮重按无力等证者。
2.九味羌活汤:兼能清里热,用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而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等证者。
3.同:均能疏风散寒,祛湿解表。
用治外感风寒湿邪之证,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等证候为特征者。
4.大承气汤:硝、黄相须为用,且大黄后下,泻热攻积力强,功善峻下热结;主治实热、积滞壅结肠胃所致之阳明腑实证及热结旁流、痉病、热厥、发狂,以痞、满、燥、实证俱在为特征者。
5.调胃承气汤:无枳、朴,大黄同煎,芒硝后下并加重用量,再加炙甘草和中调胃,使下不伤正,故泻热攻下之力较为缓和,功能缓下热结;主治阳明燥热实结,而痞满不甚者。
6.同:均能清泻热结,用治阳明实热,积滞内结之便秘证;临证以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苔黄厚,脉实有力等证候为特征。
7.小柴胡汤:功善和解少阳,透表力强,并能益气和胃,扶正祛邪;用治少阳病半表之邪偏重,兼胃虚气逆者,证每多伴有咽干目眩,不欲饮食等证候。
8.蒿芩清胆汤:清胆热之力较强,并能利湿化痰,理气宽胸,多用治少阳病胆热偏盛,兼有湿热痰浊阻滞之证,临证并见寒轻热重,吐酸苦水,甚或黄涎,舌红苔腻,脉弦滑数等证。
9.同:两方均能和解少阳;用治邪犯少阳,机枢不利而见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口苦脉弦等少阳证者。
10.四逆散:治邪热内传,阳气内郁不达四末所致之“四逆”证。
其冷在肢端,不过肘膝,故以透解郁热,调和肝脾治疗以输布阳气透达四肢。
11.四逆汤: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四肢失以温养之“四肢厥逆”证。
其肢冷严重,冷过肘膝,并见一身虚寒征象。
故急用大辛大热以回阳救逆,以速达回阳之效,使阳复厥除。
12.当归四逆汤:治血虚阳弱,寒凝经脉之“手足厥寒”证。
其寒不在脏,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轻,并见面白舌淡,脉细等。
故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法,使阴血充,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脉亦复。
13.同:以“四逆”为名,治四逆之证
14.白虎汤:石膏配知母,相须为用,清热生津力强,善治伤寒化热内传阳明经,或温病气分热盛等正实邪盛证。
以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有力为辨证要点,是清气分热之代表方,属大寒之剂。
15.竹叶石膏汤:清补并用,以清为主。
清热生津中并能益气和胃,用治热入气分,气津两伤,胃气不和之证。
凡身热汗多,渴心烦,并兼见气逆欲呕,脉虚数者多用之,属清补之剂。
16.同:均能清热生津,用治温病热入气分证。
证见身热,汗出,口渴,心烦,脉数等证者。
17.清胃散:泻火药与凉血药并用,功专清胃火且能凉血,其泻火力强,为气血两清之剂。
治胃实热证。
凡胃火炽盛,内陷血分而致牙痛,口臭面颊肿痛,脉滑数者多用
18.玉女煎:泻火药与滋阴药同用,功专清胃热,且能滋肾,虚实并治,为清补之剂。
用治火盛阴亏证。
凡阳明有余,少阴不足之牙痛、牙龈浮肿、齿松口渴、多饮、脉细数者多用。
19.同:均有清胃泻火之功,用于胃热之牙痛,面颊肿痛等。
20.芍药汤:以连、芩配芍、归,香、槟为主,重在清热燥湿解毒,兼调和气血,泻下积滞,寓“通因通用”用治湿热壅滞,气血瘀滞之湿热痢。
见便下脓血赤白相兼,腹痛里急后重,苔黄腻,脉滑数者。
21.白头翁汤:白头翁配连、柏为主,能入血分,侧重于解毒凉血,使血分热毒清而痢止。
用于热毒壅滞于肠,深入血分而致的血热毒痢。
症见下痢脓血,赤多白少,发热腹痛,舌红、苔黄、脉数
22.同:均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之功,用治热毒湿热痢疾。
23.固冲汤:在补气健脾摄血之外,更配以固冲养血收敛止血;祛瘀止血,补气固冲以治其本,收涩化瘀止血以治其标,以奏固崩止血之功。
用治脾气虚弱,冲脉不固之血崩,月经过多证,伴见量多色淡质清稀,心悸,眩晕,舌淡脉细弱等证者。
24.归脾汤:重在补气健脾摄血之外,更配以养血安神之品,以达心脾同治,气血并补,但重用补气,意在生血,以复其生血统血之职。
用治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及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证。
25.同:均重用补气药,意在补气健脾,以复统摄之权,用治脾气虚,气不摄血之崩漏,月经过多,舌淡脉细弱等证。
26.苏子降气汤:本方所治之喘咳证,乃因寒痰壅肺,肺失宣降(上实)为主,且有肾虚不纳气(下虚)而致,属上实下虚之喘咳证,故以降气祛痰平喘,温肾纳气立法,临证以喘咳痰涎壅盛,痰多清稀,胸闷,呼多吸少,腰酸脚软,苔白滑,尺脉偏弱等证为特征。
27.定喘汤:本方所治之喘咳证,乃因素有痰浊蕴肺,郁而化热,复感风寒,肺失宣降所致。
故以宣肺降气,祛痰定喘兼清肺热,散风寒立法。
临证以哮喘咳嗽,痰多色黄,伴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腻而黄,脉滑等证为特征。
28.小青龙汤:本方所致之喘咳证,乃因寒痰水饮壅肺,外感风寒,外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肺失宣降而致,属外寒内饮之证。
故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立法,临证以发热恶寒而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胸闷,苔白滑等证为特征。
29.同:三方均有降逆平喘,祛痰止咳之功。
用治痰涎壅肺,肺失宣降之喘咳证。
30.理中丸:为温补之剂,重在温中阳,健脾运,并能燥湿,长于温脾止泻,止痛,是用治中焦虚寒证的代表方,故以脘腹冷痛,食少泄泻等见证为主。
31.黄土汤:为温涩之剂,重在温阳摄血,并能养血止血,专用于脾阳不足,中焦虚寒,气虚及阳,又兼有血虚的多种失血证。
如大便下血,吐血衄血,崩漏等证兼有面色萎黄,畏寒肢冷,舌淡,脉沉细而弱者。
32.同:均能温脾阳,益脾气,以统血摄血,用治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脾不统血的出血证,症见出血,血色暗淡,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者。
33.羚角钩藤汤:长于凉肝熄风,清热止痉,并能柔润舒筋。
多用治肝热盛,引动肝风而见高热烦躁,四肢抽搐,舌绛而干,脉弦数等证者。
34.镇肝熄风汤:善于重镇降逆,潜阳熄风,并能滋阴液,舒肝气。
多用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而动风,气血逆上之类中风证。
临证以头目眩晕,脑部胀痛,面色如醉,脉弦长有力等为特征。
而且不论中风之前,中风举发或中风之后,凡其病机相符者,均可应用。
35.同:均具有平肝熄风的功效。
用治肝风内动而见头目眩晕,烦躁,脉弦有力者。
36.杏苏散:轻散风寒(轻宣凉燥)中长于宣肺气,化痰湿(偏于宣散化痰);为治外感凉燥证的代表方,亦治外感风寒较轻,兼肺气不宣,痰湿内阻之咳嗽证,属宣化法。
临证以恶寒头痛,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等见证为特征。
37.小青龙汤:发汗散寒中尤善于温肺化饮而平喘止咳。
多用治外寒内饮之证,尤为用治寒饮停肺之喘咳证的良方,属温化法。
临证以喘咳痰多清稀,胸闷,舌苔白滑或兼有发热、恶寒、无汗等表证为特征。
38.同:均具有外散风寒,内化痰湿(或痰饮)的功效。
用治外感风寒,痰湿内阻之咳嗽证。
39.猪苓汤:利水渗湿之中尚有清热养阴之功。
主治水热互结,邪热伤阴之小便不利,口渴欲饮,身热心烦等证。
40.五苓散:利水渗湿之中尚有健脾运湿,化气解表之功。
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见头痛发热,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苔白等证。
41.同:均有猪苓,茯苓,泽泻,均具利水渗湿之功。
用治水湿内停之小便不利证。
42.真武汤:温阳健脾中偏于温肾益火,化气利水,兼能缓急舒筋,柔肝止痛。
故主治脾肾阳虚,以肾阳虚为主,水气内停而见小便不利,浮肿,腹痛,兼阴随阳伤之身目闰动等证者。
43.实脾散:偏于温补脾阳,助阳散寒之力较胜,且兼行气导滞,故主治脾肾阳虚而以脾阳虚为主,又有水停气滞之水肿,伴见胸腹胀满,食减便溏,舌苔厚腻等证者。
44.同:均能温补脾肾,助阳行水,同治脾肾阳虚,阳不化气,水气内停之小便不利,水肿,苔白脉沉等阴水证。
45.二陈汤:以半夏与橘红为伍,善于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既治生痰之源,又祛痰湿之标,是治痰的总方。
用治湿痰证而见胸膈痞闷,咳吐白痰,恶心呕吐,或瘿瘤,痰核等证。
46.温胆汤:以半夏配竹茹为主,善除痰热,清胆除烦,为治痰热内扰,胆胃不和,虚烦不眠之专方。
方名“温胆”,实质清胆。
凡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恶心,或因痰热而致的癫痫多用。
47.同:均可理气化痰。
用治痰证而见痰多,胸闷,心悸,呕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