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资料补充:1、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2、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3、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3、出示王维时代关于唐朝人生活的文献以及诗歌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王维的生活与其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王维是一个怎样的人?
资料补充:宴会、烹饪、饮酒、伶人及其表演、杂耍、摔跤、幻术、驯兽表演、舞蹈、戏剧、傀儡戏、说书、打猎、蹴鞠、马球、斗鸡、围棋、投壶……
作业
教后感
七年级语文第2课时主备:张勇
课题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的诵读,读出节奏感
2、能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3.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4.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难点
教具
课件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诗人的故事。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难点
教具
课件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王维的故事。
板书
设计
预习
热身
智慧
碰撞
自主
展示
拓展
延伸
盘点
收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语设计:同学们,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
之前老师布置了让大家预习,现在就请个同学来读一读。
二、课堂内容
(一)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文学家,河南人,唐
宋八大家之一。《晚春》是《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他已经年近半百(此时49岁,终年57岁)是什么时间?春天的最后一段时间
板书
设计
预习
热身
智慧
碰撞
自主
展示
拓展
延伸
盘点
收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岑参。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逢入京使》。
二、诵读新句
提示: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
环节一:读
1、师范读,生跟读。
2、教师从韵律、词义、情感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
3、找同学读,齐读。
4、出示问题: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环节二:赏
1、引导学生把诗歌内容中所涉及的竹林、琴、诗人王维、明月等内容一一找出,以艺术板书的形式呈现。
2、补充“竹”的资料(如下),并提问:通过这些关于竹的诗歌,以及诗歌中的“明月”、“琴”等内容,思索:这幅画呈现出怎样的风格特点?
七年级语文第1课时主备:张勇
课题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通过师领读、学生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意蕴有一种丰厚的认识。
3、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美好生活。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不久归:不久就要归去,春天将要过去
百般:各种各样
斗:争斗,比赛
芳菲:花草茂盛而芬芳
榆荚:见图,榆树上的果实。
才思:才华和能力
惟解:只知道
诗句里还有不明白的字句吗?
2、句子解析:花草树林知道春天不久将要归去,于是万紫千红争香半艳竞相开放。而杨花榆荚没有这个才华和能力,只知道像飞雪一样漫天飞舞。
3、交流评议,感情意境:同学们可以讨论下诗中用哪些物来描绘出晚春的场景?以及这首诗所反映出来作者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你还能想到关于珍惜时光的什么名句?
1.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指名领读。
4、齐读,根据节奏。
三、讲析
1、介绍时代背景,及作者情况。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qì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三、拓展延伸,加强积淀
1、这首诗叫《晚春》,那么与之对应的就是《早春》,大家通过这两首诗来对比下早春与晚春有什么不同?
2、你还学过什么关于描写春天的诗词?或者其它季节的古诗?
《春晓》《江南春》
作业
教后感
四、自由朗读,试背诵,检查背诵情况。
五、拓展:收集有关于思乡的诗词,或边塞诗做摘抄并背诵。
课前欣赏《春天在哪里》
一、课程导入
刚才那首歌唱的是什么季节?大家喜欢春天吗?跟大家一样,古往今来,很多诗人也喜
爱春天,他们用自己的才华把春天写进了诗里,用优美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中国的黄金时代--唐朝的日常生活》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琵琶行》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胡旋女》
环节三:悟
1、出示《江雪》、《陋室铭》、《雅舍》等资料,让学生继续感悟与品味中国文人代代相续的高雅情怀。
2、继续诵读诗歌,以低缓而韵味的朗读声结束课堂。
四、教后反思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一说法不仅说明了王维诗画创作的特点,也开创了诗歌与绘画讨论的新领域,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诗歌和绘画是彼此联系的,在艺术上是相通的,也是互补的。中国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传承了山水派的特点,往往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也是一幅画,或者几幅画面的有机融合。而这节课,我以“读”和“赏”为主,达到了一种诗画相连的效果。这一课,有诗,有画,有学生的沉浸,有老师的享受,感觉不错!
2、解题:逢,碰上、遇见。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3、解读诗句:
看课文注释,解决难词,疏通文意。(国学第57页,课文第245页)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乡何处?“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仍不失为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