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就业问题宏观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宏观分析


由于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和国家的大力层工作,促使 了不少的高校毕业生考公务员和村官,以谋求到一个好的、 稳定的职业。对于考公务员或村官国家在学历方面都是具有 一定的要求的—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但是仍有很多大专 以上文化程度者,因为“学历不符合要求”,失去了竞争的 机会,并且有的招收公务员的单位还有附加的学历条件,如 具体的专业、毕业的省份、学位的等级、是否出自名校、名 师等等条件。其他那些二三流大学的学生想要进入就难上加 难了。 有的用人单位简单地认为,名牌高校、名牌专业、名牌 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高、综合能力强。这样的判断有一 定道理,但是也不能就此得出非名牌高校毕业生就素质低、 能力差的结论,而扼杀了非名牌大学、名牌专业、名师出生 的其他大学生!
1、调整高等教育的不合理化、提高质量
2、加强政府调控,深化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3、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善就业观
其一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直面社会与市场:一是适 应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高校必须与市场结合, 根据产业结构和市场所需及时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二是保证生源竞争力,大力提升高教质量。 其二是突出高等教育先导性功能:随着经济全球 化的到来,在科学迅猛发展的形势下,高等教育应面向未 来,以“教育先行”的方针培养新型人才,促进社会进步。 其三是调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提高质量:1、着 力加强对教育结构的调整;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3、 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制度建设工作;4、加强 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对 大学生就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出口畅通了,这方面的职能主要有:1、加强大学生 就业市场的建设和管理;2、政府要履行其完善政 策制度的职能,真正建立起更进一步完善的政策体 系,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3、政府应该组织若干 重大专项,尤其把重大工程的建设和人才的需求、 大学生的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支教、支农、扶 贫的活动搞得更扎实,更有声有色。
由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可知,大学生的失业类型在 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由于我国正处 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所以我国需要大量的一线 劳动人员,然而理工科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学习了很多的专 业知识,但这些书本上的知识并没有实践中的知识深入,所 以理工科学生大都需要到车间去磨炼、去进一步地学习更多、 更深入的知识,但是文科学生大多数都是偏向与理论探究的, 这样就有很多的文科生都不适合进车间工作,导致就业率不 高。因此会出现理工科的大学生就业率要比文科大学生的就 业率高很多。二、大学生周期性失业;如金融危机的爆发就 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率,但是在金融危机过去之后,大 学生的就业率就会得到缓慢地回升。三、大学生选择性失业; 由于一些大学生出现挑工作、挑企业的现象,这种不是企业 在挑大学生而是大学生在挑企业现象,往往会导致大学生选 择性失业。
由于近年来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导致大学生人数越来 越多,也就出现了学生的基础也参差不齐,再加上高校的软件 和硬件设施在很大程度上都没有能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 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 力强、适应能力强,但学习成绩差,未能通国家的各项等级考 试而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另外就是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问题,随着就业市场化的进 一步形成,也就意味着各类人才要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要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但是有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没有 转变:他们的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也 就是说他们选择的岗位不是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价 值的岗位,而是盲目、片面地追求高工资、大单位,挤在大城 市、大企业里;也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 完全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看重国家机关、国企等大单位, 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也有很多人缺乏 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积极创业的观念,仍然等学校安排,等 用人单位来招聘。
1.社会、经济的原因 2.高校教育问题的原因 3.产业结构失衡的原因 4.大学生失业类型 5.大学生的自身原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精英教 育”走向市场经济时代的“大众教育”,大学毕业 生就业机制也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逐 渐过渡到了当前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 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 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思维模式、现行社会保障制 度、户籍管理制度、人事制度和产业发展的不平衡 性与大学生竞争就业机制的不协调对大学生的就业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在产业结构过渡期中,产业的生产结 构与社会的需求结构有一定差距,不太适应全球性 知识经济来临造成的产品迅速更新和人们消费需要 的变化,导致有效供给不足和部分生产过剩并存的 局面;新兴产业或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缓慢,如第 三产业发展不足,且处于无序竞争状态,高新技术 产业发展不够理想;产业素质和企业结构不太合理, 不能较好地适应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多样化、精密 化和高层次的要求;产业间关系不够协调,难以实 现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将 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自从政府确定了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 “大众教育”转变的方针后,各地都在加快高等教育发 展。为了消化急剧膨胀的生源,高校开始了近乎疯狂 的扩张,地方上也在轰轰烈烈地扩建学校,我国大学 生招生人数的扩张速度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尽管取 消了国家分配,但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管住了生产供给的 一头,教育决策和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就会造成教育 过度。由于官办,国家承担了很大一部分教育经费和人 力资本的投资成本,在城市高端劳动力市场相对出现拥 挤现象时,个人只好追求更高的学历以突显自己的优势 ,这就导致了“高学历热”现象,也为企业创造了“人 才高消费”现象。
我国高等院校盲目地扩招,教育内部结构严 重失衡以及高校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严重地影响 了就业地点的均匀分布及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 国外的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有约六成会选择在 学校所在地寻找第一份工作,而我国这种现象就 更加明显了;大学生和企业之间就出现了“高学 历热”和“人才高消费”的现象。 另外中国的教 育历来就是重知识,轻技能;重书本,轻实践; 重智商,轻情商;这是教育的一大弊端,希望能 引起我国教育机构的重视并加以改进。此外,还 有一些高校重视招生,轻视就业,就业指导机构 不健全,职业指导方面的工作也有待改进。
组员:王填填
邹静娟 周倩 刘书慧
就 业 难
1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2用人单位的高文凭门槛 3高等院校盲目扩招 4教育系统内部结构失衡
调查表明,从2000年至2013年,我国普 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分别是107万、118万、 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 495万、559万、610万、630万、660万、 680万、699万,近几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 初次就业率在70%-75%之间。然而在2013 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人数已将近700 万人,再加上2012届近300万没有找到工作 的毕业生,在2013年大学生就业年度,涌 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史无 前例的千万人。 而且很多的中小型企业都是制造业, 也就导致不需要太多的大学生,反而需要 更多地是技术工人,大学毕业人数的不断 增多,而企业创造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少, 这必将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高等教育内部结构的失衡表现在:一是教育层次 不均衡,有些地区不顾自身的条件,而大肆地扩张,导 致本科生比例过大,挤占了专科生的就业市场,为企业 的“人才高消费”创造了条件。二是学科结构不均衡。 专业中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很多高校为了创收, 盲目开设热门专业,专业质量没有得到保证,产生了知 识性失业与职位空缺的矛盾。三是教育质量的不均衡。 入学率的大幅度提高意味着生源质量下降,减少必要的 教学资源,高等院校的平均教学质量下降。
大学生要走进就业市场。就必须要调整好自己的就 业观,要改变陈旧思维习惯,在知识、能力、素质、观念 等各方面努力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努力增强在人才市场 上的竞争力,要利用见习、实习、社会考察、社会实践等 机会主动与用人单位接触。 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说,大学生自己在思想上要有这 样的认知:首先要打破区域限制,大学生就业的区域要从 省会大城市向中小城市、乡镇村在内的全国各地转变;其 次要打破专业限制,鼓励学生根据个人气质、性格和特长 及早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勇于跨专业就业; 最后还要打破计划体制观念,努力做到业务素质扎实,具 有创新意识,有很好的组织协调能力的人自主创业精神。 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放低架子,从基础做起, 虚心学习,注重专业知识、能力的提高和敬业精神的培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