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分辨率

超分辨率


Experiments and analysis
用于作比较的其他五种面部图像的SR算法 1. Wang’s 2. Zhuang’s 3. CLLR-SR 4. Yang’s 5. Glasner’s
Experiments and analysis
实验验证包括下面5个小实验: A. 基准数据的影响 B. 时间和空间复杂度 C. 现实世界的图像 D. 参数的影响 E. LLT的稳定性
是个松弛因子, 是一个LR图像的像素指数。
(n1,n2)是一个HR图像中的像素指数,
Experiments and analysis
LLT算法中,我们设定了大小为8×8、且 带有2个像素重叠的图像补丁。阈值设置为 5,用于优化的松弛因子设为0.2。 为了表示有多少LLT和POCS对最终的结果 有贡献,在所有实验中,我们分别展示了 第一步和第二部的结果,其中,第一步只 有LLT,记为LLT1;第二步有LLT和POCS, 记为LLT2。
其中,kj和Rj分别表示比例因子和旋转矩阵。我们定义Rj为正交矩阵,并通过 Procrustes分析解决问题。 在第j个补丁上的比例因子kj和Rj,被表示为一个需要简化的回归问题:
其中,
表示Frobenius式子。
A.LLT 学习和重建过程
通过计算:
得到最优的kj和Rj:
A.LLT 学习和重建过程
B.POCS的一致性优化过程
POCS描述了将解的先验知识引入到重建过程的一种交替迭代的 方法,得到初步的HR图像后,POCS通过同时求解和恢复插值问 题来估计高分辨率图像。
其中,h是一个下采样的矩阵,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古典POCS算法解决, 将LLT的结果进行初始值迭代和预测:
其中, 是一个小的阈值,
我们把每个LR和HR训练图像都分成了p个补丁,在训练集合中,LR 和HR图像的补丁分别表示为:
其中,i和j分别表示第i个训练图像和第j个补丁位置的索引。
相似地,用于测试的LR图像也被分成了p个补丁,表示为:
A.LLT 学习和重建过程
在j位置的HR和LR训练图像的补丁,分别表示为
通过分别减去它们的平均值 则可以获得对于j位置的训练补丁,从LR到HR的线性映射:
A. 基准数据的影响
控制变量:实验A所用的基准数据库为CAS_PEAL和AR 评价指标:为了比较来自两个数据库的重建HR图像的成 像质量,作者引入结构相似度SSIM和峰值信号噪声比 PSNR两个量,分别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SSIM是一个结合图像之间的亮度、对比度和结构差异的 全面相似性测量, PSNR被广泛用于基于像素差异的重 建质量的评估。在SSIM的计算中,窗口的高斯大小为 11×11,标准方差为1.5,和参数K=[K1,K2]=[00.01,
Abstract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线性变换的面部图像 超分辨率在资源限制方面的应用。
Introduction
名词解释和简称 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现状与发展 三种超分辨率方法的比较 引出本文的超分辨率方法
名词解释和简称
Super-resolution: SR 超分辨率 High-resolution: HR 高分辨率 Low-resolution: LR 低分辨率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主成分分析法 Peak signal-to-noise ratio: PSNR峰值信号噪声比 Local linear tranformations: LLTs局部线性转换 Projection onto convex sets: POCS 凸集投影 Local linear Embedding: LLE 局部线性嵌入 Coherent local linear reconstruction: CLLR-SR 局部线 性重建的超分辨率
C.现实世界的图像
一、来自网络的现实世界图像
如图,为来自网络的带有7张面孔的2张图像,用32×32像素稍微放大或缩 小地来获得LR输入图像。在图6(a)中,我们随机地从CAS−PEAL数据库 中选择800张图像作为训练集合来重建亚洲人的面部,在图6(b)中,从 FERET数据库中选择了500张图像作为训练集合。
研究现状与发展
目前已有的超分辨率算法主要有三类,基于插值的方 法、基于重建的方法和基于学习的方法。 其中,基 于学习的方法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
研究现状与发展
基于学习的算法: 1、其基本思想是通过训练数据集寻找低分辨率图像(或图像块)与对应的高分 辨率图像(或图像块)之间的映射关系,对输入的低分辨率图像(或图像块) 寻找最优解。 2、当输入LR测试图像时,可由映射关系来获得丢失了的图像信息,从而得到 其相应的HR图像。 3、将基于学习的方法与基于重建的方法相结合,可弥补传统重建方法中由于训 练样本不够所造成的信息不真实这一问题,有效提高图像分辨率。
基于AR数据库图像在不同方法下的SSIM和PSNR比较如下
上图表明我们的方法在有遮挡的面部图像中的优势,Yang、 Glasner、LLT1和LLT2的SSIM值方差低,表明这三种方法在 结构保存方面对噪声的处理是较好。LLT1和LLT2方法给出了 比Yang和Glasner更高的SSIM值的重建。Yang和Glasner的 方法对于遮挡像素的恢复更好,PSNR值比LLT更低。相比于 Wang、Zhuang和CLLR-SR的方法,本文的方法在质量和稳 定性方面都更好。
2)AR数据库图像有遮挡时的影响:这个实验是基于“增 大化现实”技术的数据库的一个子集上执行包含遮住了脸。 AR人脸图像数据库的子集有714额面部图像对应于119人, 即每个人都有六个额面部图像,其中两个戴墨镜和两个咬 合的围巾。抽样进行对齐,裁剪,产生HR的112×92像 素的图像和LR图像有28个×23个像素。我们随机选择14 人,用他们的图像(即84张图片)测试和培训的其他图像。
B.时间和空间复杂度
在CAS_PEAL、FERET和AR的数据库中进行,从是三个数据库中,
我们随机选择40张图像进行测试和40张用于训练。
每个方法的空间复杂度(MB)
每个方法的时间复杂度(s)
综上所述:本文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更节约,能生成关于 基准数据库的高质量的HR图像。与其他SR方法相比,我们 更适用于资源有限的实际系统。
不同方法下CAS_PEAL数据库中的SSIM和PSNR比较图:
如图所示:Wang、Zhuang、CLLR –SR、Yang、Glasner、 LLT1和 LLT2的SSIM中位数,分别是0.7867,0.8573,0.8927、0.8617、 0.8543、0.8927和0.8996, PSNR值分别是23.2664 db,23.2664 db, 26.9625 db,25.9772db,24.6882 db,27.0809 db和27.5331db。本 文的方法尽可能多的保护结构,而且在PSNR中是除CLLR-SR外最高 的,而保护结构这个参数比PSNR值更重要,所以本文的方法性能更 好。
重建过程:一个测试HR图像的补丁
可以从输入的LR图像中相应j位置的补丁来重建,根据之前的学习过程 可知,第j个补丁的LLT为:
通过对p个位置所得HR补丁进行组装,得到完整的重建HR图像
B.POCS的一致性优化过程
通过LLT图象重建的图像质量要比LR处理后的图 像好得多,然而,仍然与原始的HR图像存在一定 偏差。 文中采用一致性优化过程对A中得到的HR图像进 行POCS的一致性优化,来提高准确度。
三种超分辨率方法的比较
1. 插值法最为简单快速,但是容易产生模糊或者锯 齿边缘; 2. 重构法可以取得较好的平滑和边缘效果,但运算 复杂,且早期的重构法由于缺少训练样本,先验 信息的失真会严重影响重构效果; 3. 基于学习的方法是近年来超分辨率方法的研究热 点,其重点在于对训练样本的选择,以及有效学 习模型的建立,其缺点是需要较长的训练时间。
二、来自摄像机的现实世界图像 如下图,是通过最低像素摄像机捕捉到的LR测试图像,将 LR图像标准化为32×32像素。从CAS−PEAL数据库中任意 挑选800张图像作为训练集合:
00.03]。
A. 基准数据的影响
1)比较CAS_PEAL数据库: CAS_PEAL数据库有1040个均匀照明的额 前面部图像。我们使用这个实验来验证SR方法在定义良好的环境下和 有限的面部变化下的影响。 我们通过标记眼睛的位置和裁剪相应的地方得到了规范化的128×128 像素的HR面部图像,手动对齐了面部图像。HR图像四倍下采样生成 相应的LR图像。我们随机抽取40张图像进行测试和1000张用来训练。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人脸识别和检测是当前模式识别和人工智 能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人脸图像的分辨 率较低,因此提高图像的分辨率,获得更 精确、可靠的图像信息,成为人脸识别以 及图像处理其他方向的研究重点之一。 超分辨率技术是指输入一幅或多幅LR图像, 通过相关的算法得到一幅HR图像的技术。
Algorithm
A. LLT 学习和重建过程 B. POCS的一致性优化过程
A.LLT 学习和重建过程
学习过程: 对人脸面部图像的超分辨率定义为:从输入LR图像到HR图像的一 种估计。 将HR训练图像和所对应的LR训练图像用两个矩阵表示(其中m是 训练图像的数量):
测试的LR图像表示为:
A.LLT 学习和重建过程
基于局部线性变换的面部图像超 分辨 Abstract Introduction:介绍了人脸识别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特别阐述了基于人脸识别超分辨率的提出和现实 意义,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Algorithm:讨论了基于局部线性变换的面部图像 超分辨率技术的算法,分别从LLT的学习、重建 和POCS的优化进行分析。 Experiments and analysis: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性 能,并与世界先进方法进行比较。从基准数据时 间和空间复杂度、真实的图片、参数的影响和 LLT的稳定性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Conclusio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