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慈利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慈利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慈利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年)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颁发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试行)、张家界市及慈利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以及其它关于城镇规划和建设的法规、规定、标准编制而成。

第二条本规划通过对慈利县的人口、产业、城镇、县域大型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布局,促进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它是慈利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第三条本规划的范围为慈利县行政区域范围,总面积3480.5平方公里。

第四条为与《慈利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相衔接,本次规划期限:近期至2005年、远期至2020年,对2040年提出远景构想。

第五条本规划经慈利县人大常委会通过,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即具有法律效应,作为政府指导全县城镇化进程,小城镇建设、协调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对县域与城镇发展宏观调控的决策依据。

本规划指导全县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县域内各乡镇村镇规划应服从本规划,县域内其它专项规划应与本规划相协调。

第二章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第六条慈利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到202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92亿元,保持张家界市经济强县;调整产业结构,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由37.3%,26.5%,36.2%变为21%,35%,44%。

城镇化水平达44.1%,全县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城镇体系,实现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发展目标。

第七条城镇发展的指导思想1.城镇发展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合理扩大县城城市规模,以强化县城发展为核心,建立由中心城市带动周围城镇发展的格局。

加快小城镇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形成分工有序的城镇网络。

2.交通带动战略——充分利用中西部大开发,以交通建设为先导,带动经济全面发展。

3.旅游带动战略——积极配合张家界东线旅游开发,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建设标准,提升城市形象。

4.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区域协调发展。

加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公司+农户”和“订单农业”等多种产业模式,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集中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建设,促进小城镇发展。

合理利用资源,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最大限度地协调城镇发展与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力求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八条城镇发展方针:优先发展县城和重点建制镇,适当发展小城镇;在发展城镇数量的同时更加突出城镇发展的质量,加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九条城镇发展战略:以国家加速中西部开发为契机,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城镇带动发展步伐,实施“突出重点、完善基础、提高质量、形成体系”的城镇发展战略。

形成以县城为核心,重点建设城镇为支柱,广大小城镇为基础的等级序列分明、规模科学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布局有序的城镇体系。

1.“突出重点”指突出重点建设地区的城镇发展。

以慈利县城及江垭、溪口的城镇建设为重点,以交通建设为支撑建设“一体两翼”城镇体系格局。

2.“完善基础”:是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县域基础设施和城镇基础设施,重点放在交通、能源、通信、水利、防洪等方面。

特别要有意识加强县域南部的交通建设。

3.“提高质量”:是指提高城市道路硬化率、自来水普及率、城镇绿化覆盖率、城镇景观、城镇市容市貌等。

4.“形成体系”:是指依托全县基础设施网络形成县域城镇体系,以慈利县城为中心,以重点镇为骨干,以广大建制镇和集镇为依托,形成规模等级分明、职能分工协调的城镇体系。

第十条城镇化目标1.城镇数量:2005年建制镇15个,2020年小城市1个,重点建制镇3个,一般建制镇11个。

2.城镇化水平:以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衡量城镇化水平。

城镇人口指居住在城镇建城区范围内的常住人口(包括城镇非农业人口、有固定摊点和经营场所的外来人口和建城区内的农民、部队驻军和中等以上学校招收的农村学生、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2020年全县总人口75万人,城镇人口共33万人,城镇化水平44.1%。

第十一条城镇发展目标1.水平与规模:县域城镇化平均水平达到44.1%,县城人口规模达到18万人,建制镇平均人口规模1.1万人。

2.城镇发展布局:全县形成以县城为核心,江垭镇、溪口镇为副中心,其它建制镇为支柱、乡镇及其它集镇为基础的城镇网络。

并以县城、江垭镇、溪口镇、岩泊渡镇的建设为重点,以常张高速公路、省道S305线、S306线、南部环线等交通干线为轴线,带动全县的经济与城镇发展。

3.城镇经济结构:整体向较高档次迈进。

县城和建制镇应积极开发以农副产品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和外贸。

4.城镇基础设施:合理、高效能地运转,努力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形成便捷的效能系统和完善的静态交通设施;提高饮水质量和安全保障性,大幅度提高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争创卫生城市、园林城市。

2020年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3m2,人均停车场与广场面积达1.0m2,日生活用水量达300升左右,自来水普及率达100%,燃气率达8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达6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电话普及率达100%。

5.居民生活标准:实现由小康向富裕跨越。

2001—2020年农民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10%以上。

2020年分别从2000年的人均1892元、5128元达到人均12728元、19843元,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25m以上,住房成套率达80%以上,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达100%。

6.社会化服务设施:城市中学、小学、幼儿园、医院、菜市场等服务设施满足居民的生活方便要求;建制镇都建有图书馆、电影院、400m 标准跑道运动场。

服务设施要社会化,努力提高城镇的文化品位。

7.城镇景观风貌:充分利用城镇山水自然要素,建立各具特色的城镇风貌,对农民进城建房一定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联户建设,统一建筑风格和色彩。

保护和恢复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延续和发掘历史文脉。

保护好已有自然环境,城镇人均公共绿地不能低于8m2,城镇绿地率达34%以上,城镇绿地覆盖率达39%以上。

第三章农村产业调整与经济布局第十二条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农、林、牧、渔产业的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56:7:35:2调整为2005年的51:8:38:3,2020年调整为45:10:40:5。

第十三条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优化产品质量,实施农业种苗工种,适度调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高效产业。

第十四条大力调整林业结构,切实搞好封山育林、依法治林,营造山青水秀的生态氛围,以生态建设塑造文明品牌。

第十五条加快发展畜牧水产业,积极推广瘦肉型猪,利用山区草场资源优势和湘西黄牛、马头羊品牌优势、建成草食动物高效养殖基地;利用山区水库、塘、溪、流水质清澈无污染优势,通过网箱养鱼扩大名优水产生产,积极推广无激素、无污染、无公害生产,建成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第十六条依靠科学进步,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推广先进的实用技术和现有的成熟的生产模式,改进农业耕作方式,实现农业生产低耗、高产和高质的目标。

第十七条建立综合的服务体系,完善农业教育、科研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重点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农业生产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

第十八条农产品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城市为目的,大力发展城郊型、加工型、创汇型农业。

第十九条建立和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障体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积极探索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反哺农业的政策措施。

第二十条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完善产品市场,乡镇企业一方面应以农产品为原料,利用现有资源,另一方面突出乡、镇特色,实现规模生产与经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与市场服务,大量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

第二十一条实现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互为拉动,乡镇企业的集聚促进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拉动乡镇企业的发展,二者共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第二十二条全县域经济区划分为东部部经济区、北部经济区和西部经济区。

东部经济区包括零阳镇、苗市镇、广福桥镇、杨柳铺镇、零溪镇、岩泊渡镇、朝阳乡、景龙桥乡、二坊坪乡、龙潭河镇。

北部经济区包括三合口乡、国太桥乡、庄塔乡、东岳观镇、杉木桥镇、象市镇、通津铺镇、江垭镇、赵家岗乡、高峰乡、三官寺。

西部经济区:宜冲桥乡、南山坪乡、甘堰乡、阳和乡、许家坊乡、溪口镇、金坪乡、高桥镇、洞溪乡、金岩乡。

第二十三条县域经济布局东部经济区:以县城为中心,岩泊渡为次中心,发展高科技工业和加工业。

同时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型农业,抓好第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

北部经济区:以江垭为依托,以省道S305线为走廊,立足旅游资源、水资源、杜仲、粮食、木材等原料,大力发展电力工业和加工业、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

西部经济区:以溪口为依托,以交通建设带动发展旅游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特色突出的经济区。

第四章行政区划调整与城镇发展第二十四条行政区划调整的原则1.应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

乡镇的合并应以大并小,以强并弱,以发展基础、区位条件和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为依托,合并相邻的,规模较小,人口稀疏、经济实力较弱的乡镇,合并后的乡镇应以乡镇的所在地为核心,安排各项设施。

2.行政区划的调整应有利于县域城镇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农业剩余人口就近集中到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生产,城乡居民可以共享相对较高档次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从本质上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

3.应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防止污染,维持良好的生态平衡。

第二十五条行政区划调整方案1.东部经济区:朝阳乡并入零溪镇,金坪乡并入龙潭河镇。

2.北部经济区:赵家岗乡并入江垭镇,三合口乡并入象市镇,国太桥乡、庄塌乡并入通津铺镇。

3.西部经济区:阳和乡、许家坊乡并入溪口镇。

第二十六条城镇发展目标全县城镇化水平达44.1%,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m2以下。

第二十七条加强对城镇发展的分类指导县城:是一个县域或一个经济区内的中心城市,要集中力量以“增长极”的模式扶植其发展,城镇职能向综合型发展。

县城周围的小集镇:是城市近郊型城镇、随着城市的发展将逐步融入市区。

县域内的其它建制镇:是一定区域内的中心,依靠对农副产品加工和提供交换市场而带动相关区域的发展。

第二十八条塑造小城镇风貌,充分尊重历史和自然条件,挖掘小城镇内涵,创造城镇特色,私营住宅要实行多户联建,统一设计与施工,塑造街道与小城镇整体风貌。

第二十九条城镇建设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本次规划确定慈利县城和江垭、溪口镇、岩泊渡3个建制镇为重点建设城镇,给予重点扶持、优先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