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教案1(第5讲 社会生物学与繁殖对策)
教案1(第5讲 社会生物学与繁殖对策)
厦门大学
生命科学导论 课程教案
第 5 讲 社会生物学与繁殖对策
主讲:陈小麟教授
教学目的
掌握动物行为学的基本概念; 了解动物社会及其维持机制, 掌握繁殖行为的社会生物学理论及其分析问题的方法; 了解社会生物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社会行为的主要类型、社会生物学基本理论,
学会用社会生物学基本理论综合分析某些社会行为。
课后思考与作业
1) 举例说明定型行为的特点。 2) 什么是印记学习(Imprinting)?
3) 配偶选择时,为什么通常都是雌性动物选择雄性动物?请用社会生物学理论解释之。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品健. 陈小麟.动物生物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2. 陈品健, 陈小麟, 陈奕欣等. 动物生物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3. 范志勤. 动物行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8. 4. 何大仁, 蔡厚才. 鱼类行为学,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8. 5. 李振基, 陈小麟, 郑海雷等, 生态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6. 尚玉昌. 行为生态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7. 徐科. 神经生物学纲要,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8. Chapmen, JL & Reiss, MJ. 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2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9. Cronin, H. The ant and the peacock-altruism and sexual selection from Darwin to toda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10. Manuel CM. Ec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11. Mcfarland.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nimal behaviou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12. Strickberger MW. Evolution (3rd). Boston: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 2000. 13. Wilson, EO. Naturalist. USA: Island Press, 1994. 14. Wilson, EO. Sociobiology. US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授课对象
理、工非生物类专业和文科类专业本科生一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
分别于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和第三学期开设
主要授课内容
动物行为学的基本概念 动物社会及其维持机制 繁殖对策 掌握人类社会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重点和难点
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相似性及本质区别
教学方式
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讲授(PPT)+VCD 片段播放。 播放影片片段内容:动物的性选择。
物学的疑难问题作出积极的贡献。
2.动物行为的基本概念
z 动物行为(anima1 behavior) [VCD 片段]
z 信号刺激(signal stimulus)
z 行为的引发机制(releasing mechanism,RM)
z 固定动作模式(fixed-action pattern)
3.定型行为(stereotypic behavior)
繁殖行为: 性行为(sexual behavior) 定义:异性之间,导致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切行为都属于性行为的范畴。性行为是
动物最基本的本能行为。 双亲投资理论(parental investment theory): 动物的择偶标准: 性选择理论(theory of sexual selection) 育幼行为(brood behavior) 定义:
定义:具有固定动作模式的行为。
特点:
4.学习行为(learning behavior)及主要类型
定义:是动物由经验得来、发生适应性改变的行为。
特点:
5.动物社会及其维持机制
社会行为(sociasociobiology)
社会群体(society)
社会动物(social animal)的特征
通讯(commucation)
通讯的作用:1. 报警;2. 告知食物位置;3. 求偶和交配信号;4. 亲子联系等。
优势等级(dominance hierarchy)
利它行为(altruism)
亲缘选择理论(kin selection):一个基因如果有利于其亲属的存活或繁殖,那么,
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该基因在基因库中的频率就会得到保留或增加。
请同学在看片同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动物的求偶方式(通讯)包括哪几种? 通讯有何生物学意义? 行为能否作为动物物种的鉴别特征? 为什么鸭科鸟类的雄性个体羽色鲜艳,而雌性个体的羽色却较暗淡?
教学课时
2 学时。
教学内容
1.绪论
z 动物行为学(biology of animal behavior)定义:对动物行为进行生物学研究的
领域行为(territoriality):又称为护域行为、领域性,是指有关领域地的保卫行为。
领域(territory):动物在一段时间内,有选择地占领一定的空间范围,排斥其它同
种个体的进入。被占领的这一空间称为领域。
领域行为的生物学意义:
6.动物的繁殖对策
对策: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特有的生活特征(包括行为),是生物适应 于特定环境所具有的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的设计。
一门科学。
z 发展历史:1973 年,廷伯根(Tinbergen,N.)、劳伦兹(Lorenz,K.Z.)和符
瑞西(Frish,K.V.)三位行为学研究学者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行
为学研究受到了广泛重视,获得了蓬勃的发展。
z 现状:动物行为学已经成为生物学的一个活跃的分支学科,正在为解决一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