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材液压拉深实验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学会液压-机械拉深的实验方法;并初步掌握液压-机械拉深的原理。
(2)了解成形条件(如凸、凹模间隙、圆角、压边力、润滑等)对拉深工艺的影响。
(3)测量AZ31B 镁合金板的拉深极限(拉深高度)。
(4)观察AZ31B 镁合金板在拉深过程中表现的现象。
(5) 观察断口,比较不同厚度AZ31B 镁合金板的拉深性能。
实验设备拉深模具、液压系统、压力机、游标卡尺。
实验原理板材液压拉深(Hydromechanical deep drawing ,简称HDD)是液压成形技术与拉深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是利用液体部分或全部地替代普通拉深中压边圈、凸模或凹模的功能实现零件拉深过程[1]。
板材液压拉深工艺由于具有显著降低拉深系数、提高工件的形位公差和表面质量、能成形复杂工件等优点,在汽车、军工、航空、航天等行业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1 拉深模具1.1 模具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模具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主要由凸模、压边圈、螺钉、O 形密封圈,凹模,底板等组成。
234567834液液图1 液压拉深模具主要结构1.凸模2.压边圈3.3×M8内六角螺钉 4-5. O 型密封圈6.板材7.凹模8.进液口9.底板 10.细长通液孔其工作原理为:安装固定好液压供给系统后,将凹模型腔注满液体(20号液压油)以排除凹模型腔内空气,之后将板坯6放置好在凹模上表面;将压边圈2固定好并调整所需的压边力Q 后,试验机压头下行,当压头接触凸模1上端后,通过手动液压泵向凹模腔内供液,当液压力P达到所需值后保持其恒定;凸模1以一定的速度下行,圆形板材被拉深成形。
1.2 模具的优点结构上:①采用配合准则简单实现压边圈和凸模的定位和导向,不需要专门的导柱导套装置;②不需要提供特殊的压边设备,压边圈上用螺钉拧紧即可实现板材压边;③凹模表面划有板材定位同心圆,板材定位方便。
工艺上:凸模下行对圆形镁合金板坯进行拉深时,凹模型腔内充满一定压力的液体。
液体将板材紧紧的包在凸模上,形成良好的“摩擦保持效应”,增大了有益摩擦;在板材的周向上由于液压力的作用,产生一个径向推力,提高了板材径向流动性;足够大的内压力使得液体从板材与凹模上表面间流过,实现液体循环流动,形成了良好的“液体润滑效果”,如图1中局部放大视图所示。
2 液压控制系统根据图1所示的板材液压拉深原理,板材成形过程中只有模具下模封闭腔中需要施加液压力,故只需自制一个简单、方便的手动液压泵即可满足要求,如图2所示。
在拉深成形过程中,凹模型腔容积不断减小,为了保持其内液压力恒定不变,回路中安装溢流阀11,对液压力大小进行合理控制。
液压力值的大小可从压力表7读取。
当需要卸载时,手动开启截止阀8将高压油放回油箱即可。
此外,液压控制系统的泵体采用活塞结构代替传统的柱塞结构,当需要向凹模型腔输液时,活塞往返运动,可以从正反两个方向连续供油,即当压下手柄1时,活塞的无杆腔供油,有杆腔进油;当抬起手柄1时,活塞的有杆腔供油,无杆腔进油,由此实现全程供油[7]。
7(a)回路原理图(b)手动液压泵图2 液压控制系统1.手柄2.活塞泵3-6.单向球阀7.压力表8.截止阀9.过滤器10.油箱11.溢流阀12.溢流阀调节旋钮13.油管3 影响极限拉伸高度的条件(1)液压力对极限拉深高度的影响在液压拉伸时,由于高压液体将工件和凹模完全脱离接触,使工件和凹模端面、凹模圆角半径与凹模直臂处的摩擦损失有相当程度的降低,大大地减少拉伸变形阻力;同时,高压液体使工件紧紧地贴住在凸模的侧表面上,增加了毛坯的传力区—侧壁与凸模表面的摩擦力,也减轻了毛坯侧壁内的拉应力,使传力区的承载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减少了冲件筒壁的减薄变形,并且避免在冲件直壁与底部圆角半径处出现危险断面,因而导致液压拉伸要比普通拉伸的极限变形程度要大得多。
在通常情况下,随着液压力的增大,所得工件的极限拉伸高度也增大,工件的壁厚均匀性等性能也将越来越好。
(2)凸模圆角半径对极限拉深高度的影响凸模圆角半径Rp 值虽然对筒壁传力区的最大拉伸力影响不大,但是却影响危险断面的强度。
如果Rp 过小,则使板料绕凸模弯曲的拉应力增加,降低了危险断面的强度;但是,当Rp 过大时,又减小传递拉伸力的承载面积,同时还会减少凸模端面与板料的接触面积,增加板料的悬空不分,易于产生内皱现象。
通常Rp=(4~6)t 0时能取得较好的拉伸性能。
(3)板材的相对厚度对极限拉深高度的影响板料的厚度、毛坯尺寸的大小对极限拉伸高度也有较大的影响,但通常都是以二者的综合作用——相对厚度(t/ D0)来反映其对变形程度的影响的。
板料的相对厚度(t/ D0)越大,拉伸时抵抗失稳起皱的能力就越大。
因而可以减小压边力,减小摩擦损失,有利于极限拉高度的提高。
由板料的相对厚度为t/D0有,当板料厚度t 不变,改变板料直径D0时,其相对厚度也发生改变。
因而,板料的厚度t 为定值的情况下,随着板料直径D0的增大,板料的相对厚度减小,其极限拉伸高度也减小。
影响极限拉伸高度的因素还有拉伸方法、拉伸次数、拉伸速度、拉伸件的形状等。
在实际生产中,应尽量采取有利于增大极限拉伸高度的措施,以减小拉伸次数,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实验步骤1、液压力对极限拉深高度的影响采用厚度为0.6 mm ,直径为40mm 的AZ31B 镁合金板,选用圆角半径为5mm 的凸模。
(1) 用内六角扳手松开装置压边圈上的三个螺钉。
小心取下压边圈。
(2) 将装置与液压控制系统连接,确保连接紧密。
(3) 将试样对中放置于装置正中。
打开液压控制系统,缓慢向装置内的凹模腔注入液压油,确保凹模腔与试样间充满液压油,没有残留空气。
(4) 将压边圈与与凹模正确连接,三个螺钉均匀拧紧,在拧紧过程中注意不要破坏试样的对中性。
(5) 将装置放置于压力机上,将圆角半径为5mm 的凸模垂直放置于压边圈导向孔内。
(6) 将压力控制系统的溢流压力值设定为0Mpa 。
(7) 启动压力机,进行实验。
(8) 当试样破裂瞬间有液压油溢出时,停止压力机并卸荷,取下试样并测量拉伸高度,在表1中记录实验数据。
(9) 依次将压力控制系统的溢流压力值设定为4Mpa ,8Mpa 。
重复以上操作,分别记录数据。
表12、凸模圆角半径对极限拉深高度的影响采用厚度为0.6 mm ,直径为40mm 的AZ31B 镁合金板,液压控制系统的溢流值设定为4Mpa 。
(1) 用内六角扳手拆卸装置压边圈上的三个螺钉。
小心取下压边圈。
设定压力 极限拉深高度 0Mpa 4Mpa 8Mpa(2) 将装置与液压控制系统连接。
确保连接紧密。
(3) 将试样对中放置于装置正中。
打开液压控制系统,缓慢向装置凹模腔内注油,确保凹模腔与试样间充满液压油,没有残留空气。
(4) 将压边圈与与凹模正确连接,三个螺钉均匀拧紧,在拧紧过程中注意不要破坏试样的对中性。
(5) 将装置放置于压力机上,将圆角半径为2mm 的凸模垂直放置于压边圈导向孔内。
(6) 将压力控制系统溢流压力值设定为4Mpa 。
(7) 启动压力机,进行实验。
(8) 当试样破裂瞬间有液压油溢出时,停止压力机并卸荷,使取下试样并测量拉伸高度,在表2中记录实验数据。
(9) 依次选用圆角半径为5mm 、8mm 的凸模。
重复以上操作,分别记录数据。
表23、板材直径对极限拉深高度的影响采用0.6 mm 厚,AZ31B 镁合金板,选用圆角半径为5mm 的凸模,液压控制系统溢流值设定为4Mpa 。
(1) 用内六角扳手拆卸装置压边圈上的三个螺钉。
小心取下压边圈。
(2) 将装置与液压控制系统连接。
确保连接紧密。
(3) 将试样对中放置于装置正中。
缓慢向装置凹模腔内注油,确保凹模腔与试样间没有空气。
(4) 将压边圈与与凹模正确连接,三个螺钉均匀拧紧,在拧紧过程中注意不要破坏试样的对中性。
(5) 将装置放置于压力机上,将圆角半径为5mm 的凸模放置于压边圈导向孔内。
(6) 将压力控制系统溢流压力值设定为4Mpa 。
(7) 启动压力机,进行实验。
(8) 当试样破裂瞬间有液压油溢出时,停止压力机并卸荷,使取下试样并测量拉伸高度,并记录实验数据。
(9) 依次选用直径为40mm 、45mm 的板材。
重复以上操作,记录数据。
表3注意事项1、 实验时,必须严格遵守试验机的操作规程。
2、 拉深板材要尽量放在模具中心,以免载荷偏心。
实验报告试验结果应以表格的形式表达,并附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包括以下内容:1、 将各种不同变量所拉深的板材数据记录到相关的表格中。
2、 分析不同变量对板材拉深的影响和板材的性能特点,并分析其拉深破坏的原因。
思考题:凸模圆角半径 极限拉深高度2mm5mm8mm板材直径 极限拉深高度40mm45mm1、比较不同材料的实验结果,说明拉深极限变形程度与材料厚度的关系。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拉深厚度和拉深成形条件(压边力、圆角、直径等)对拉深成形的影响。
3、液压-机械拉深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