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旧工伤条例对比

新旧工伤条例对比


变更内容 2:修改了不认为是工伤的范围 。 :
新法第16条规定:“职工符合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规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 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故意犯罪的; (二)醉酒或者吸毒的;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旧法第16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 (二)醉酒导致伤亡的;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解读: 解读:
新法增加了难以按照工资总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规定。 旧法:无。这将更加有利于部分特殊行业,如建筑行业积极参加工伤保险,保障广大职工 的合法权益。
变更内容 3:扩大了工伤保险统筹范围
新法第11条规定:“工伤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新法第11条规定:“工伤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旧法第11条规定:“工伤保险基金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其他地区的统筹层次由省、自治区 旧法第11条规定:“工伤保险基金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其他地区的统筹层次由省、自治区 人民政府确定。”
解读: 解读:
新法规定的支付主体是工伤保险基金,旧法规定由单位按因公出差标准报销 。
变更内容 2:增加了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期间的医疗费用不停止支付的规定 增加了行政复议、
新法第31条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作出认定为工伤的决定后发生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行政复 新法第31条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作出认定为工伤的决定后发生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行政复 议和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支付工伤职工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 议和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支付工伤职工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 旧法:无
五、关于工伤保险待遇 变更内容1:变更了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伙食补助费、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所需的交通、 变更内容 :变更了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伙食补助费、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所需的交通、 食宿费的 支付主体 。
新法第30条第4款规定:“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伙食补助费,以及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报经办 机构同意,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所需的交通、食宿费用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基金支付的疗工伤的,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 的70%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报经办机构同意,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 就医的,所需交通、食宿费用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职工因公出差标准报销。”
解读: 解读:
对于工伤认定期限的修改涉及到两项内容,一是规定了简易工伤认定程序的期限,即对于受理的事实 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此项尤其简化了职业病职工 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此项尤其简化了职业病职工 的工伤认定程序。二是规定了工伤认定时效的中止情形,有利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做好工伤认定工作, 同时也保障了职工申请工伤认定的权利。
案例分析二:
案例: 孙某系某广告公司员工,2007年6月25日在下班途中遭遇机动车事故伤害。事故发生后,孙 某积极寻求与单位协商,但未果。2008年4月,孙某向劳动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因用人单位否认 劳动关系,孙某遂申请劳动争议仲裁,要求确定与单位的劳动关系。经过一裁两审(劳动关系 仲裁、劳动关系民事诉讼一审、二审),于2009年4月经终审判决确认劳动关系。劳动部门依法 认定工伤后,用人单位对认定结论不服,提起行政复议,在经过了行政复议和两审行政诉讼 后,于2010年3月确定了工伤,此时距离事故发生已近3年时间。在这3年里,由于缺乏足额的 医疗费用,孙某的伤情不断恶化,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已达到3级伤残。目前,孙某正 在通过劳动仲裁程序要求单位支付工伤待遇。 点评: 一般而言,工伤待遇申请案件要经过3个环节:申请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待遇给 付。按现行规定,如果走完整套程序,最多共需经历13个步骤,耗时可达6年以上,最终可能导 致轻伤拖成重伤、重伤拖至死亡。本次新修改的条例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这种不合理现象,如 取消了行政复议前置程序,增加了关于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执行的规定等,为工 伤职工尽快获得工伤待遇赢得了宝贵时间。
解读: 解读:
进一步强化了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在确定行业差别费率以及行业内费率档次的职能,弱化了其他 部委对于确定行业差别费率以及行业内费率档次的影响。这更加有利于行业差别费率以及行业内费率 档次方案的公正性。
变更内容 2:增加了工伤保险费缴费基数确定方式 。
新法第10条第3款规定:“对难以按照工资总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行业,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具体方式, 新法第10条第3款规定:“对难以按照工资总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行业,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具体方式, 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
解读: 解读:
本项修改内容是对工伤保险参保范围的修改,进一步扩大了工伤保险参保的范围,将原条例中规定 的两大类参保单位扩大到了八类参保单位,今后在条例中规定的此八类参保单位均可参加工伤保险、分 担企业用工风险,同时此八类单位的职工发生工伤后,均可统一适用《工伤保险条例》,享受相应待 遇,有力地保障了各类单位职工在因工作受伤后的基本救济。
二、关于工伤保险基金 变更内容 1:变更了负责工伤保险费率的行业差别费率及行业内费率档次的制定单位和 : 变更单位。 变更单位。
新法第8条第2款规定 :”行业差别费率及行业内费率档次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 准 后公布施行。“ 新法第9条规定:“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定期了解全国各统筹地区工伤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及时 提 出调整行业差别费率及行业内费率档次的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旧法第8条第2款规定 :”行业差别费率及行业内费率档次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 部 门、 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 “ 旧法第9条规定:“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定期了解全国各统筹地区工伤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及时 会 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调整行业差别费率及行业内费率档次的方 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变更内容 3:工伤认定期限的修改
新法第20条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 新法第20条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 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受理的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受理的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 决定。 “作出工伤认定决定需要以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结论为依据的,在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 政主管部门尚未作出结论期间,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时限中止。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与工伤认定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旧法第20条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 旧法第20条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 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与工伤认定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解读: 解读:
a 扩大了工伤保险基金的支付范围,将原工伤保险基金可支付的三大类费用扩大到了五大类,更加有利 扩大了工伤保险基金的支付范围,将原工伤保险基金可支付的三大类费用扩大到了五大类,更加有利 于工伤保险制度的完善。 b 对涉及工伤预防费的事项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有利于工伤预防费的管理以及工伤保险基金的进一步规范。
新旧工伤保险条例对比
2010年新版<<工伤保险条例>>解读 2010年新版<<工伤保险条例>>解读
前言 《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已经2010年12月8日国务院第136次常务 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已经2010年12月 日国务院第136次常务 会议通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公布该条例,自2011年 会议通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公布该条例,自2011年 1月1日起施行。 新的工伤条例到底有哪些内容发生了变化,变化之后,对维护广大职工的自身利益是 更强大了,还是变弱了,接下来,将对变化的条例进行逐一解读。
三、关于工伤认定 变更内容 1:扩大了工伤的范围。 :扩大了工伤的范围。
新法第14条第6款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 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旧法第14条第6款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解读: 解读:
新法的将上下班途中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伤害增列入工伤,旧法仅限于机动车事故。
四、关于劳动能力鉴定 变更内容:增加了劳动能力再次鉴定和复查鉴定的期限的规定
新法第29条规定:“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依照本条例第二十六条和第二十八条的规定进行再次鉴定 和 复查鉴定的期限,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执行。” 旧法:无。
解读: 解读:
新法对劳动能力再次鉴定和复查鉴定的期限明确规定为60日,必要时可延长30日。旧《工伤保险条 例》没有明确规定 。
解读: 解读:
新法删掉了违反治安管理和增加了吸毒的情形。
案例分析一: 案例分析一: 案例: 案例: 陈某系某公交车队的售票员,平时下班很晚。2008年10月的一天,陈某从车队下班准备坐 公交车回家。车站就在车队停车场外,陈某当时站在马路边上等车,而没有站在候车线内。就 在陈某等车的时候,突然侧面驶来一辆电瓶车将其撞倒在地,身体多处受伤。后经交通部门认 定,电瓶车驾驶人员张某当时喝醉了酒,故认定张某对本次事故负全部责任。由于张某没有赔 偿能力,陈某遂欲通过工伤程序获得赔偿,而当陈某向劳动部门申请工伤认定时,劳动部门以 电瓶车属非机动车为由,认为陈某所受的伤害为非机动车事故,故不认定为工伤。 点评: 点评: 新修改的条例将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非机动车事故伤害,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 事故伤害纳入工伤认定的范围。今后,类似于本案中陈某遭遇的工伤患者,既可以主张人身侵 权损害赔偿,又可以寻求工伤保险保障。新条例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