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材对比分析
三、整体结构
(一)课程类型比较
版本
课程类型
人教版
必修课 选修课
沪教版
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探究型课程 时政教育
三、整体结构
(二)模块设置比较
类型/模块/版本 必修 人教版 模块一 模块二 模块三 模块四 经济生活(高一上) 政治生活 (高一下) 文化生活(高二上) 生活与哲学(高二下) 沪教版 模块一 我们的经济生活(高一上、下) 模块二 我们的政治生活(高二上、下) 模块三 生活与哲学(高三上、下)
高中政治教材对比分析
人教版VS沪教版
政治组 刘冬 2015.8
教材编排体例 总体比较 整体结构 内容编排 栏目设置 参考文献
主 要 内 容
一、教材编排体例
怎样看待这门 课
致同学们
如何阅读这本 教材 单元导语
正文
相关链接
单元内容
单元导学 单元结构图
人教版
专家点评
名词点击
后记
每课内容
课前导语
文化名人 (文化生活)
2、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设置内容,按主题分模块,均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哲 学常识
3、教材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字体变化、多种辅文栏目、照片漫画与文字相辅相成 4、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插图、照片等选取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5、每课开始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兴趣。
不同点
人教版
课程类型包括必修和选修 必修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个模块
框
目
名言 (生活与哲学)
致谢
综合探究
一、教材编排体例
正文 阅读与思考
操作平台 前言 每课导言 每节导言 知识窗
沪教版
每课内容
节
框
相关链接
说明
实践与探究 (每两课一次)
学习训练园地
想一想
经济观察(高一)
政治观察(高二)
哲学观察(高三)
二、总体比较
(一)两版本异同比较
相同点
1、课程类型都包括必修和选修
二、总体比较
(二)1、两版本特色之人教版 (1)编排逻辑清晰、架构简洁: 经济生活:消费——生产——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政治生活:公民——政府——根本、基本政治制度——对外政策 哲学:哲学综述——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
(2)单元结构图设置科学:清晰、完整、简洁地介绍单元内容和逻辑
人教版在呈现劳动者“择业观”的知识点时,每个小点只
用约50个字进行概括,接着又设置了一幅相关的漫画,引发 学生对此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从而得出了结论。创设情境 既引起学生兴趣又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 来,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无疑同时达到了知识与技能、过 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二、总体比较
(三)1、两版本缺点之人教版 (1)语言描述相对机械化和官方 (2)部分名人名言和漫画的选取较深奥,增加了学生理解的负担而起不到帮助理解的 作用 (3)必修三《文化生活》部分内容可酌情删减,非重要内容(非考点和重难点内容) 却占据较多篇幅。如第三课《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一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第一目是《异彩纷呈,交相辉映》列举了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是展现文化多样性的两 个载体。第一目的设置是为了引出第二目《透视文化多样性》和第三目《尊重文化多 样性》,但是第一目却占据了三页内容,第二目和第三目作为考点,分别占据一页和 两页。再如第四课《文化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观》并非 考点和重难点,也是引起下两目的作用,却占据了三页内容,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 天》和第三目《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作为高考必考考点一共只占据了一页半,不乏有 主次颠倒的弊端。
二、总体比较
(二)2、两版本特色之沪教版 (1)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名言使用英文原文;大多选择上海为插图和事例内容 (2)内容更具有实用性: 经济——GDP、复利的计算、投资理财等 政治——人民代表和人民的关系、公民在对外交往中的重要责任等 哲学——青年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人生道路需要多次选择等 (3)栏目设置注重实践性:特有的“操作平台”栏目,突破了“想”和“说”的局限 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和所学知识的价值 (4)内容设置与青年学生的生活更加贴近:几乎每课最后一个知识点都明确指出青年 学生应有的行动和态度。 如高一(上)第二课最后一框题是“消费者可以通过哪些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高二(下)第七课最后一框题是“公民在对外交往中的社会责任”、高三(上)第二 课最后一个知识点是“青年学生要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高三(下)最后一个 知识点讲的是“青年一代如何提高素质,勇担使命”。 (5)内容与大学政治公共课衔接紧密: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生产关系的三个方 面、理想的层次性等内容都是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和法律基础》等公共课必须掌握的内容
沪教版
必修除了基础性课程还要进行时政教育;选 修还分拓展型课程、探究性课程 必修包括经济、政治、哲学,没有文化模块, 文化常识设置在选修中
必修每个模块一本书,一学期学完。必 必修每个模块两本书,两学期学完。必 修内容到高二下学期全部学完 修内容到高三下学期全部学完。 内容层次:单元-课-框-目 内容层次:课-节-目
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 征”时,沪教版先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哲 学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让学生在学习具 体内容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宏观地了 解。然后用两段话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 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在阐述马克思主 义“科学性”时,重点强调它“给人们 提供了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和 有效地改造客观事件的观点和方法。让 学生体会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 以及它和自己的紧密联系。在阐述 “实践性”时,沪教版引用了马克思和 毛泽东的两段话,并且之后的阐述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总是倾听实践的呼声, 紧紧抓住时代的重大问题,把握社会的 脉搏……”,用比喻地手法让学生从更高 的层次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 的精华。 而人教版没有先概述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典型观点,之后的也只用了越约 250个字匆匆总结了两个特点,且在描 述“科学性”时,人教版这样描述到 “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 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语言如官方文件和口号一般,难 以引起学生共鸣。
人教版VS 沪教版
在“唯心主义”目题下的栏目“专 家点评”中,设置了一段文字叙述了唯
心主义的错误之处。引用了列宁说过的
一段话“唯心主义是一朵无实花”,然 后又写道“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 结果实的、真实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 的一朵无实花”。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各观点的学习 是从第三课开始的,而这部分内容在第 二课,对于还没有学习具体内容又没有 哲学基础的学生来说,这段含有引用和 比喻的辅文,并不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 正文的作用,反而让学生一头雾水,教 师也要多加解释,从而会模糊学习重难 点且妨碍课程时间安排。
交换(第一单元)——消费(第一单元)——生产 (第二单元)——分配(第三单元)——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第四单元)
相对较少,特有知识点是10个。其特有知识点更突出 表现思想政治的专业性,有助于学生加强学科基础, 如:价值规律、货币的本质等 如将关于“货币”的知识点放在本框题的第一课, “货币”是学生平时比较熟悉的事物,因此容易引起 学生的共鸣。
沪教版在呈现类似知识点时,对考点做了详细地论述,
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大片的铺成叙述会引起学生的疲 劳。 这只是列举一例,沪教版中对所有知识点都做了比较 详细地讲解。虽然上海二期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贴 近生活”,但是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得相对成 熟,对部分知识点还是能够通过思考和栏目设置得出结论 的。对每个知识点都做讲解没有详略之分,忽视了高中生 的思维发展特点,比较适合初中教材的编写。
沪教版
生产(第一课)——消费(第二课)——分配(第三、四 课)——交换(第五课)——我国经济制度(第六、七 课)——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第八课)
相对较对,几乎涵盖了人教版的知识点。其特有知识点 中多是与社会生活更加贴近、学生走入社会后需要了解 和掌握的知识点,如:可支配收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等等 知识点由社会再生产的第一步“生产”开始,符合学科 专业特点,第二块设置“消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 学生对这两部分有所了解后,安排关于“分配”和“交 换”等学生相对陌生的知识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也突出了上海课标“贴近生活”的理念。
例: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综合探究 ——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
本单元的三课分别讲了生产的制度背景、生产的微观主体、投资理财 的选择方式,涉及生产、劳动和经营三个主题内容。但是单元结束后的“综 合探究”选择了《做好就业与自护创业的准备》这个主题,无疑是本单元三 个主要内容里最贴近高中生生活的——这样的主题选择即为大部分即将进入 高校、要进行专业选择的同学进行了初步的职业探索,又为部分马上就要进 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的学生进行了提供指导。 综合探究的第一部分提出“探究活动目标”、“探究活动建议” 和“探究参考路径”。本单元探究活动中提出的活动目标是“认清 就业与自主创业的情境”、“掌握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常识”、“了 解就业与自主创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这些目标的提出不仅让学 生明了活动开展的主要方向,也对就业与创业需要思考和了解的因 素有所了解。 “探究活动建议”帮助学生了解应收集的信息、活动形式、活 动应得出的结论等步骤和细节。本探究活动提出的活动建议包括 “收集有关我国就业与创业政策的信息”、“设计择业应聘模拟活 动方式”等,在此指导和提示下有利于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活 动设计和践行; “探究路径”思考给了三段陈述性的文字,概述了我国现有的 典型职业、产业。并在最后一段附上了马克思中学毕业考试作文中 的一段文字,启发学生不论是就业还是自主创业都要摒弃为己为私 的不良心理,为社会做贡献。 综合探究的第二部分呈现与主题相关的对比性言论、设置反问 和设问等供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进一步地去思考和讨论,拓展学生的 思维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