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高考满分作文

2018高考满分作文

一、继往开来浙江人滔滔长江,浩浩汤汤,民族母亲河流经浙江,孕育了浙江的水土,涵育了浙江文化,培育了浙江的人才。

浙江文化历史悠久。

早在七千年前,余姚的河姆渡已有了相当的文明。

从遗迹瞧来,早在那时人们便已开始群居,有了祭祀,甚至有了阶级有了刑罚。

虽然当时文化难免失之暴,失之野蛮,但正就是自那时起,浙江人开启了摆脱蒙昧的征程,浙江文化开始自我的成长。

浙江,很有可能就是华夏民族文化的另一故乡。

浙江人才辈出,浙江文化底蕴深厚。

从古至今,浙江代有才人出。

一代宗师王阳明,跳出程朱理学框架,独创心学,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伟大思想。

于其身,则身体力行,以文人之躯带兵平叛,拯万民于战火,后亲传道授业,给浙江后人留下无数财富。

学者黄宗羲,年轻时进京,持锥连刺魏忠贤残党十余人,举目震惊:这竟就是瞧似文弱的浙江文人!明灭后起义兵反抗,失败后投身学术,又以泰斗之姿再度亮相,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为浙江后人树立强健人格的榜样。

浙江人才自有风度,自有浙江风骨。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这就是范仲淹评价浙江名士严子陵时所语,诚哉斯言。

朱舜水抗清无果后远渡日本,将所学所知倾囊相授,以己治力开启德川家康时代中日数百年友谊,正就是其舍己为国的风度;黄宗羲忠义两全,为国不顾生死,正就是其刚烈的风骨……风雨不倒的天一阁,藏书播惠九州,书写了浙江尚德求知的风度,宁波帮商海打拼,谱写了浙江人诚信为本的风骨……浙江人在浙江文化熏陶下,从古至今,代代各领风骚,书写了浙江的传奇!在今天的浙江,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时代浙江精神。

在互联网时代下,浙江最早流行移动支付,拉动生活节奏,浙江最为普及“互联网+”创业,带动经济发展……不消多言,浙江的精神支撑着浙江人,浙江人带动浙江飞速发展,引领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

浙江文化随浙江人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自我创新,给新时代的浙江人才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作为浙江学子,我为自己的故乡有如此文化,为先辈如此风骨深深自豪且感动着。

作为新时代的浙江人,更当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所谓“心为平民,行为精英”,真就是继往开来革故鼎新的浙江人之守则。

我自当以此为志!继往开来的浙江人,不负历史悠久的故乡,不负蒸蒸日上的祖国。

不负日新月异的时代,必将于今,书写新的传奇!书写新的文化!正就是这样继往开来的浙江精神,撑起浙江人民不败的雄姿。

二、心怀江潮,务本精耕半丁画心,雁冰书情;良镛执纸笔笑傲江湖;良铮焚身膏振臂高呼;前有越王卧薪藏胆,后有鲁迅肩住黑暗。

浙江宝地,人才济济;钱江潮头,涓涓不壅。

浙江精神正就是水的精神,务实肯干,润万物于无形;心怀江河,奔腾不息向东。

作为青年学子,面对浩瀚无垠的广袤天地,唯有常怀浙江精神,方能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水者,至清至淡。

正如孔丘之喻浮云,老子之喻王相,现代信息社会乱花迷人眼,富贵名利纷繁无常。

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将人心比作黏稠的沼泽,住着可怕的居民。

而唯有将水之形化为心之形,洗濯内心的尘垢,以林庚先生所言,“年轻一代的翱翔姿态”,去触摸未知的或黑或白的世界,以浙江人傍水而生洗净的本性,方能抚去穿花而过时的急躁。

水者,至柔至默。

无雷霆万钧惊落风雨,无狂沙淘尽一身锋芒。

浙江人躬耕于土地,亲吻山林,侣友海洋。

阳明心学,教化苍生万物于无形。

浙江人敛起锋芒,脚踏实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正如圣埃克絮佩里所言,“真正的事物用眼睛就是瞧不到的。

”无声处,阡陌纵横,水路清澈,庠序林立,黄老者自乐。

沐浴于务实之风,青年学子更应走出伽达默尔所言的意义“前文本世界”,通过踏实的态度寻找青年人在新时代的意义。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唯有扣得仔细、紧密,才能书写未来的传奇。

从眼前的山花树木,星辰江河出发,方能真正抵达未知的远方。

水者,至刚至强。

从来不就是娇柔的花朵任人采摘,浙江人也在华夏大地上镇臂高呼自己的灵魂与精神。

水遇礁石时,迸发朵朵飞花;鲁迅先生遇国民颓丧之际,笔力万钧,直刺旧社会阴暗面。

作为青年一代,我们不应该囿于此,虽未能做到彪炳千古,屹立春秋。

但我们要心怀梦想,怀着江潮的执着,一路向东;怀着江潮的力量,遇到山崖,也奋力冲撞开一片天地;怀着江潮的声响,高呼自己的理想,直到燃尽自己。

作为青年一代,我们不应重踏莎翁所说“充满声音却空无一物的世界”,而应该放下沉重的包袱,蜕光稚嫩的英壳,以心怀江潮,务本精耕的浙江精神,不去做时代之下为意义与利益奔波的蝜蝂,而就是仰首跨国独木桥,从新时代的巴别塔下直达天堂,解开人生的斯芬克斯之谜,成为傲立于理想国的君王。

三、争先亦不忘国忧东南形胜,百川归海,这就是繁荣而富庶的浙江。

作为新一代的浙江人,我们必将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面对滚滚而来的时代大潮,我愿临之铿锵发声:争先亦不忘国忧!指尖轻触屏幕,用支付宝开启一天的生活;闲暇之际,于自助超市选购生活用品;远眺码头,集装箱罗列,各国商品络绎不绝。

正因为开放与与时俱进,浙江勇立潮头,成为了时代的幸运儿。

从位居近代几大通商口岸之一,到走到改革开放的前列;从荒凉贫瘠的蛮荒之地到如今文明繁荣的浙江。

千年历程,浙江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与勇敢。

时至如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更就是时刻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

就是的,“争先”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品质。

率先改革、勇于创新、知行合一,我们已经学会。

那么,与此同时,在关注着整个浙江的繁荣盛景之时,我们就是否应该放大分辨率,将镜头对向更小的角落呢?当城市中的人们欢声笑语之时,偏远山区中的百姓还在贫困线上挣扎;濒临海洋,发达的工业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却将大量难以降解的垃圾推给蔚蓝世界;因为富庶,浪费问题更就是加剧……勒庞说:“可见的现象可以喻为波浪,它不过就是海洋深处我们一无所知的湍流的表象。

”如若只被繁芜丛杂的表象掩盖双眼,即使浙江再与时俱进,只会在不断的争先中不断地留下漏洞。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样的发展必不能长久。

再者,我们将镜头转移,瞧瞧中国的其她地方。

贫困问题更加严重,尤其就是贫富差距,一直拖着整体的发展。

资源分布不均,许多地区难以得到充分发展。

教育资源短缺,孩子们仍生活在蒙昧之中。

但浙江从不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省,经世致用的思想一直鼓励着我们。

“位卑不敢忘忧国”,何况行有余力的我们!供给侧改革,资源分配趋向合理,浪费现象日渐减少;依托科技,精准扶贫大放异彩;与外省结对扶助,浙江充分展现着它的责任感。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鲁迅先生说:“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感想,敢做,敢当。

”作为浙江的新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上,我们不仅要继承前人争先的精神,更要接过已经燃起的忧国忧民的火炬。

平者,内保之而不外荡。

当争先的锐意与忧患意识与情怀公平,浙江才能更好地走向明天。

四、脚踏实地,勇往直前大美浙江,孕育着一个个传奇的浙江灵魂,从名扬世界的浙江温州人,再到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或就是正在努力拼搏的您,究其根本,您会发现:每一个成功的浙江人身上都有一股相似的精神动力:既有脚踏实地的耐心,又有勇往直前的冲劲。

脚踏实地在浙江人的字典里不仅指务实与一点一滴的努力与积累,也指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与干在实处的实践精神。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没有一日日的摸索与积累,不会成功,而只空想却不付诸实践,也不可能成功。

浙江众多的实业家都就是白手起家,她们从基层做起,一点点积累经验,并最终将其运用于实践,终于建成了自己的商业大厦。

在脚踏实地,稳定前进的过程中,浙江人总希望加快步伐,走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时代的领跑者,成为照亮黑暗的第一缕阳光。

创新始终就是根植在浙江人心中的重要信念。

无论就是打破实体商店经营模式的网上购物,还就是突破文理分科的高考模式的新高考,浙江人总就是以无畏的尝试的姿态出现。

她们不断地进行着突破与创新,创新成为浙江人前行道路上的一股强大的动力,使她们始终在改革开放的这场马拉松中保持领跑者的耀眼姿态。

脚踏实地,与勇往直前在浙江人的心中永远就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

没有勇往直前的冲劲,即使脚踏实地得再牢,也就是原地踏步,只会停滞不前,最终被时代的浪潮所吞没。

而一味地向前冲,脚步虚浮,后劲不足,结果只会半路摔倒或跑到半路就精疲力竭。

所以,在成功的道路上,这两者缺一不可!作为一名浙江学子,即将离开高中的校园,迈向人生新的道路,我想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也必不可少。

前行的道路或许布满荆棘,或许泥泞不堪,但就是只要我们保持心中的信念,踏着坚定的步伐,秉承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定能在荆棘密布中走出属于我们的人生康庄大道,创造出属于我们的浙江传奇。

五、本昔文,立今知,铸新知李大钊曾言: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的觉醒,应在对过往思想进行学习的基础上,而后立足脚下,以自身为模孕育新魂。

由古而今,斯文不灭。

“浙东学派”创始人黄宗羲高言:“君者,天下之大害而已矣”;倡导经世致用的顾炎武力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本昔文,就要以故学为本,学习精神,学会责任,学会担当,穿越时空与古人晤对,以得“鲜活的意识与理解”。

文化就是根,就是每个人的根,就是国家赖以生存的魂。

无习前世之思,无后人之建新学。

在经古典文化思想滋养的现实土地上,立起新时代、精神的高树。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难道不就是在现实语境下对古学的一种诠释不?新精神伴随新人类而来,但它离不开对古学的吸收。

诚如鲁迅所说:“没有拿来的,人类不成为其新人。

”而研究《抱朴子》的屠呦呦从中获得灵感,也就是一有力证明。

但就是古文化要想在新时代成为新思想离不开今人立足脚下对其加工处理。

因此,这也就要求我们,以自身经历与理解,对它加上新的注脚。

与其还称之为“昔文”,我更愿名之为“新知”。

正如《苏菲的世界》中说:“我们不止活在当下,我们也生活在历史里。

”要让人们的思想、精神薪火相传,离不开每个时代的独特创新,离不开每个人的自觉努力。

鲁迅先生“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激励着无数后人抛却无谓怯懦;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警醒无数人为国而奋斗。

以自身铸就新知,这不仅就是当代的财富,也更就是后世力量的源泉。

要实现这一切,离不开人们的行动。

或漫游浩然书海,为昔文寻今义;或身居攘攘红尘,践自己的学问与理想,如丹柯所言“您不能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时代的责任,个人的使命,呼唤我们将所思所学付诸实践。

而作为青年,一切都大有可为,我们不能不顾历史,不能不管现实,不能坐而论道——如尼采所言,“不要把头埋进天堂之类的沙堆里,而要让它自由,让这颗尘世头颅为尘世创造意义”。

我们将古时的精神传承内化于心;将现实的责任、疾苦牢记于心;通过个人奋斗创造未来,建立新的思想。

书写故事,创造传奇,离不开本昔文的坚守、立今知的踏实、铸新知的魄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