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咏怀八十二首》(教学设计)

《咏怀八十二首》(教学设计)

《咏怀八十二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阮籍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4、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5、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忧思”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动静结合的手法;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

2.难点:“忧思”的深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滕王阁序》里我们学过这样的句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架车而行,路尽而返。

那么他为什么如此“猖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阮籍的世界,走进他的《咏怀八十二十二首》(其一)……
二、作家作品
1、生平、性格
2、创作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

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

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

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

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

辑有集13卷,已散佚。

明人辑有《阮步兵集》,近人有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

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

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三、诗歌鉴赏
1.教师范读诗歌。

六朝时期,五言诗的发展成为诗坛的主流。

在正始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应推竹林七贤中的阮籍。

阮籍有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抒写一生的志向、感触,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写夜中不寐,独自弹琴的情境。

2.请找出诗歌的诗眼?------------------忧思
3.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明确: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

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4.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讨论:三国魏晋时人。

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

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

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

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

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

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

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钟会,官至司徒,是司马昭的重要谋士。

此人是个投机钻营的卑鄙小人,阮籍一向深恶痛绝。

他时常来阮籍家作家,以此来探听阮的虚实。

阮则置酒相待,开怀痛饮,对政事不发一言,钟会只得怏怏而归。

阮有一女,容貌秀丽,司马昭想纳为儿媳,几次托媒人登门求婚。

于是天天沉醉于酒中,等提亲的人来,已见他烂醉如泥,不省人事了。

这样一连六十多天,他都宿酒未醒。

司马昭奈何不得,联姻之事,只得作罢……
阮籍是三国时魏国的名士,一位有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是“竹林七贤”之一。

他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秘书工作者。

阮籍先是在魏国元老重臣太尉蒋济的幕府中任尚书郎,后来曹爽辅政,又召阮籍为参军。

曹爽被诛后,大权在握的司马懿任命阮籍为从事中郎。

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辅政,他们也都先后任命阮籍为从事中郎。

尚书郎、参军,从事中郎都是幕府的属官,职责是掌谋画和文翰,换成现代的说法,就是从事参谋文字工作。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年,阮籍听说步兵校尉兵营的伙夫善于酿酒,而且那里存有三百斛正宗好酒,于是灵机一动,何不借喝酒的名义,辞掉从事中郎这个僚属职务,去担任那个有职无权的步兵校尉呢?这虽然没有完全脱离司马氏集团,但和他们的关系毕竟拉开了一段距离。

报告打上去后,他果真如愿以偿。

为了喝酒而要求调动工作,这本来不成其为理由,司马昭为什么偏偏同意了阮籍的这个要求呢?这是事出有因的。

原来竹林名士个个饮酒,而阮籍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酒仙。

史书上说:“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因酣醉获免。

”这虽然是阮籍借醉酒以摆脱别人的纠缠来保全自己,但也说明他对酒的嗜好确实非同一般。

以这个借口辞去司马昭的秘书职务,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严格地说,在南北朝以前,像参军这类僚属职务,虽然地位显赫,身处权力中心,其实并非官名,而步兵校尉却实实在在是个官名。

它是汉武帝设置的京师屯兵八校之一,职掌上林苑门屯兵。

一直到晋朝,都沿袭设置此官。

按理说,这是一个武官,然而从此官开始设置起,就不必为武人,可见这也是一个有职无权的挂名职务。

此官虽然也属挂名性质,但因为它确实是个官名,所以现在的一些辞书,在“阮籍”这一条里,就只提他“曾为步兵校尉”,而对他的秘书职务,却一字无涉。

这大概也算是官本位思想的一种表现吧。

有趣的是,阮籍先后任过五个人的私人秘书,史书上却没有记载他做了什么秘书份内的事情,倒是在他辞掉秘书工作,去担任步兵校尉之后,却实实在在写了一篇公文。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258年,也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魏国差不多要完蛋的时候。

像阮籍这种挂名秘书,历史上尚有不少。

只有在动乱的封建社会才会产生这种人物,可以说这是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在我国古代秘书队伍中,还有像阮籍这样的挂名秘书;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残是多么残酷无情!
5.主题把握
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

阮籍五言《咏怀八十二首》,是千古杰作,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有序诗的作用。

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蓄在形象的描写中。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
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

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

中间四句似乎在写景,但是句句景中有人,“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钟嵘《诗品》)。

即是此诗显著特点。

因为这里所描摹的并非实有的场景,也未必隐喻着什么具体的事件,而只是借诗的意象和意境,用象征的手法,寄托一种绝对的孤独感,一种幽深而难以名状的愁绪。

这种从生命本质意义上提出的孤独感是过去诗歌中从未有过的。

这样写,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情景交融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鸿号鸟鸣也都是动。

有人有景但无不示意着诗人内心的焦躁。

然而,这里的动是以如磐夜色为背景的。

动,更衬托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

特别是那“孤鸿”在夜间高声哀号,给人以惊悸之感。

这茫茫夜色笼罩着的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

诗人并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

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

但是,景中有人。

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

所以,可以说写景就是为了写人。

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仍是继续写景。

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

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

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哀鸿、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

所以“忧思独伤心。

”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和愁闷的心情。

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

阮籍一生放放荡荡,潇潇洒洒的过了,阮籍的五言咏怀诗,给后世五言诗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