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初探
【摘要】城市滨水景观是现代环境设计中的一个重点,对城市的生态、景观、文化及娱乐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本文通过对滨水地区概念的阐释、综合价值以及设计特点的分析,并通过实例研究,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提出建议和思考,指出滨水区的景观规划应该重视河流、景观与人文的结合,从而创造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城市滨水地带。
【关键词】水;城市;滨水地区;景观设计
引言:
水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古今中外,城市大都是依水系而发展,现代城市中,水又是景观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中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
地带之一,对其进行合理地规划设计,在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固有特色方面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关于水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业……
——管子
1、水的作用与特性:水是生命的源泉,她为生物提供生存之地;水来自于大自然,她带来动的喧嚣,静的和平,还有韵致无穷的倒影;水是所有景观设计元素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种。
2、水的哲学意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
悟,故几于道”。
水既是一种说明事理的喻体,更是作为人性的象征,水的人格性、人性化所呈现出的德性、仁性、柔性、义性、公正性和勇敢精神,使水被赋予了人的生命性。
3、水与城市:城市中的水体象征着文明与灵性。
城市不仅起源于滨水区,它的未来的发展也直接受到水的制约。
4、水与人:
(1)人对环境的心理需求: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认为人有生理、安全、交往、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需求。
最下面的需求是最基本的,而最上面的需求是最有个性和最高级的。
(2)城市滨水景观中人的心理需求
对滨水景观来说,首先是人在场所的使用功能上得到需求和满足,然后从整个场所的精神层面上得到审美、心理上的人文关怀。
满足人的需要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动力;人对城市滨水景观的心理需求:人们除了维持生命需要水之外,还有观水、近水、亲水、傍水而居的天性。
二、关于城市滨水地区
1、内涵
“滨水地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
”与城市其他地段相比,滨水地区是城市居民基本的公共空间,是表现城市形象的重要节点。
2、设计特点
(1)滨水地区的共享性。
滨水地区往往是一个城市中景色最优美、最能反映出城市特色的地区。
在城市设计中,利用连续的公共空间如林荫带、步行街、广场群和绮楼等沿整个滨水地带布置是保证滨水地区共享性的好办法。
(2)从整体城市设计出发,力求把握在全地段层面上的风格特色。
(3)滨水地区与全市的关系。
规划滨水区规划要把市区的活动引向水边,以开敞的绿化系统、便捷的公交系统把市区和滨水区连结起来,带动城市的发展,。
(4)滨水地区开发与防洪设施的关系。
在规划前,应充分调查洪水周期、淹没范围等防洪资料。
在规划处理上,较多采用不同高度临水台地的做法。
(5)视线走廊分析。
沿滨水地区利用空间轴线,控制建筑物的位置,形成视线走廊,充分体现滨水地带的景观优势。
三、实例分析
1、概况
杨凌地处陕西关中平原的西部,交通便利,其中国务院批准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位于杨凌行政区的东部。
经过多年的建设,示范区社会经济、城市环境等方面有很大的进步。
但由于城市建设受社会经济结构、城市腹地和城市职能层次等方面限制,城市
建设缺乏现代都市应有的文化、设施与人气。
因此,依托渭河自然条件,营水纳绿、构筑特色是杨凌强化城市职能、提升城市品位、形成城市特色的关键。
“一河两岸”片区位于杨凌示范区的南部,渭河之侧。
本次景观规划的范围为:东起渭河大桥,西到规划的渭河二桥,总长9000米,河堤内外50米的范围。
是体现本片区风貌特色、环境魅力、城市品位和城市吸引力的关键地段。
现状建成区存在诸多的问题,急需改善。
2、景观设计
滨河空间是游憩观光的首要空间,还要与城市联系方便。
规划采取如下对策:
增人减车、还路于人:增加滨河两侧人行道宽度,消减车行道宽度,拓展步行空间。
内托外挑、外游内憩:河堤路依据河道景观分区和河堤路线形变化,按照一定间距设置小型外挑式观景平台以及设置休息场所。
在线性空间中,点缀若干珠状驻足空间,丰富空间层次。
节点强化、滨水渗透:设置三处较大型平台——可拾梯而下、到达河床,使空间连续。
该三处分别为:水上运动中心滨河入口处;杨凌体育运动广场处,和西侧“禾湖”滨河公园入口处,作为滨河游览活动的集中点和高潮点。
打开窗口、内外联通:将水上运动中心主入口向南开放,强化
滨河在城市中的地位、将滨河空间引入城市。
设置障碍、人文关怀:各珠状节点处设置立体式“斑马线”,优先行人横穿、限制车行速度,体现人文关怀。
3、景观组织:
景观序列:线性景观序列,犹如一首完整的乐章,由东至西,构成起点、序章、鼓点、悠扬、主旋律、协奏、敲击、尾声—一幅完整的乐章。
四、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与建议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树立城市形象,满足人们休闲游憩的需求。
(1)尊重自然水体,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势而成景的自然水体边界,有助于减小自然灾害。
曲折多变的自然河道有利减缓水流速度,削弱洪水的破坏力,又加长了亲水界面的长度。
(2)形成与整个城市有机地结合的开放空间
开放的滨水区要有便利的交通可达性。
完善滨水区和周边的交通网络,构筑通往城市内部的景观联系通道,使滨水空间与城市内部空间形成视线走廊,相互渗透。
(3)创造立体的景观视点和多样的亲水空间
滨水区规划设计应考虑人们亲水的愿望,满足人们的活动及精神需要。
除了要与整个城市的景观和谐,还要在纵向、横向、竖向
上具有丰富的层次感,相互穿插,静动结合,创造人与生物共生的滨水开放空间。
(4)注重保护地方特色和历史文脉
景观设计主题应与城市整体文化特色定位相协调,注意尊重地域特点,创造具有地方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城市滨水空间,使城市的历史记忆得以延续。
(5)合理搭配植被种植,形成富有当地特色的生态空间
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特色,植物的种植可以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特色和品位。
在树种选择上应遵循长生树种与速生树种相结合的原则,既能近期满足一定的景观需求,又能随着时间的延续逐渐形成自身的景观特色与文化积淀。
结语:
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同时也是展示城市面貌的重要平台。
合理的强化滨水景观的营造与生态恢复,科学的整合滨水景观空间体系,充分与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相结合,让市民共享滨水乐趣,使之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独具一格的城市滨水景观。
滨水——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