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脱硫脱硝

脱硫脱硝


(3)核电
我国的核电建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起步。 浙江秦山核电站,第一座自行设计和施工的 核电站 截至2007年底,我国核电装机达到885万千 瓦,占电力总装机量的1.2%。 至2006年,全球已投入运行的核电机组有 442台,总装机容量3.7亿千瓦,占世界总装 机容量的16%
2006年世界主要国家现役核电站装机 数量及发电量比例
(4)SO2排放与监测
时段的划分
本标准分三个时段,对不同时期的火电厂建设项目 分别规定了排放控制要求: 1996年12月31日前建成投产或通过建设项目环境影 响报告书审批的新建、扩建、改建火电厂建设项目, 执行第1时段排放控制要求。 1997年1月1日起至本标准实施前通过建设项目环境 影响报告书审批的新建、扩建、改建火电厂建设项 目,执行第2时段排放控制要求。 自2004年1月1日起,通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审批的新建、扩建、改建火电厂建设项目(含在第 2时段中通过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的新建、扩建、 改建火电厂建设项目,自批准之日起满5年,在本 标准实施前尚未开工建设的火电厂建设项目),执 行第3时段排放控制要求。
电厂脱硫脱硝技术
Topics
第一章 综述 第二章 烟气脱硫技术基础 第三章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第四章 干式烟气脱硫技术 第五章 煤炭脱硫技术 第六章 煤炭转化与煤气脱硫 第七章 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第一章 综述
1.我国燃煤特性与大气污染 2.我国电力行业概况 3.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战略与政策 4.二氧化硫减排
1,538
224 213
我国电力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电源结构不合理,煤电比例偏高 (二)电力厂网结构不合理,电网建设严重 滞后 (三)煤电运输不协调,瓶颈制约依然严重
3.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战略与政策
(1)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 电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二)调整结构,优化发展 (三)提高效率,优质发展。
空气质量公报是根据国家确定的空气质量控制网络在 城市的固定站位监测,得出各种污染物质日平均浓度, 经计算后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简称API)。
API指数 0~50
51~100
101~200 201~300
空气质量 级别 Ⅰ Ⅱ
Ⅲ Ⅳ
300以上

空气质量 对人体影响 描述 优 人群正常活动 良 人群可正常活动 长期接触,易感人群出现刺激 轻度污染 症状 一定时间接触后,心、肺病患 中度污染 者症状显著加剧,运动耐受力 降低,健康人群普遍出现症状 健康人群出现明显强烈症状, 重度污染 降低运动耐受力,提前出现某 些疾病
煤中无机硫来源
硫铁矿硫的来源主要有两种: 一是来源于成煤植物及其转化产物 二是来源于环境水中,即水中硫酸盐类还原 生成。
2. 有机硫
硫醇 R-SH 硫醚 R-S-R 噻吩
指与煤的有机质相结合的硫; 有机硫的组成成分多为硫醚或硫 化物、二硫化物、硫醇或羧基化 合物,次为噻吩类杂环硫化物和 硫醌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结合在 煤的大分子结构中或其侧链中, 比较均匀地分布在煤中。
我国电力工业两次发展 燃油电厂的教训如何吸取
第一次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从1966年开始 在燃煤电厂掺烧石油,1970年冬正式提倡烧 油 第二次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沿海经济发达地 区由于严重缺电,又一次被迫发展烧油电厂
吸取教训
1.电力发展要立足于水电和煤电。 2.要大力倡导以电代油。 3.要加快电力工业的发展。 4.对天然气发电不要有过高期望。
返回
划分“两控区”,控制酸雨和SO2污染 治理酸雨污染,即控制住SO2排放总量。 根据199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 防治法》,决定在全国划定酸南控制区和SO2污染控制 区(―两控区”),强化对酸雨和SO2的污染控制。 依此划定,“两控区”总面积约占国土面积11.4 %,“两控区”内SO2排放量约占全国的60%。 控制目标: 2010年,酸雨和SO2污染状况明显好转;SO2排放量 控制在2000年排放水平之内;控制区内所有城市环境 空气SO2浓度都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酸雨控制区降 水pH≤4.5地区面积明显减少。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23—2003
氮氧化物排放标准
4.二氧化硫减排
国务院印发的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节 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了2010年中国实现 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方案》指出,到2010年,中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 能耗将由2005年的1.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 以下,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30%。 “十一五”期间,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 万吨减少到2295万吨,化学需氧量(COD)由 1414万吨减少到1273万吨;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 率不低于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 以上。
(2)综合防治
以源头控制为主,实施全过程控制 合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与人为措施相结合 分散治理与综合防治相结合 按功能区实行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相结合 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
1997年国家环保局根据国务院环委会三 届十次会议的要求,开始组织全国环境保护 重点城市开展空气质量周报。 根据国家环保局环监[1997]176号通知, 在城市进行空气污染周报完成以后,部分有 条件的城市进行空气污染预报试点并逐渐正 式实行空气污染预报制度。空气污染周报(日 报)是对城市空气质量的现状进行的报告,而 大气污染预报则是对可能出现的污染状况进 行的报告。
1. 我国燃煤特性与大气污染
2008年消耗28.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 4.0%;燃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5%左右; 2050年,一次能源需求量50亿t标准煤,煤炭 占50%以上; 每年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2000万t,居世界首 位。
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
燃煤占大气中二氧 化硫总量的80%90% 燃煤电厂 工业锅炉 工业窑炉 交通工具及生活民 用行业
污染控制措施 禁止、限产和关停煤层含硫份大于3%的 矿井; 含硫份大于1.5%的煤矿,应设煤炭洗选 设施; 禁止在大中城市城区及近效区新建燃煤 火电厂; 燃煤含硫量大于1%的电厂要在2010年前 完成二氧化硫减排的措施; 从环境管理角度,提出具体计划实现控 制目标。
(3)研究开发治理技术与设备
减少排放 解决污染 加快脱硫技术和设备的国产化和产业 化
(4)风电及其他新能源
2005年国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以鼓励各市 场主体积极投资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 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至2007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已达到403万千瓦,约 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0.56%,其中2007年当年投产 风电容量216万千瓦,增长了77%。 我国生物质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也在起步,估计“十 一五”末期将有较大发展。 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我国风电装机“十一五” 要达到500万千瓦,要建成30个10万千瓦及以上的 大型风电项目,在内蒙古、河北、江苏、甘肃等地 区形成百万千瓦风电基地
来源
截至2008年总装机容量
国家 1 2 德国 美国 截至2008年總裝置容量(MW) 22,247 16,971
3
4 5 6
西班牙
印度 中国 丹麦
15,145
7,844 5,906 3,124
பைடு நூலகம்
7
8 9 10
義大利
英国 法国 葡萄牙
2,726
2,425 2,370 2,150
13
25 26
日本
中国台北 韩国
各行业二氧化硫的排放份额
二 氧 化 硫 排 放 地 域 性

大气污染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1SO)作出的定义:大气污染通 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 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 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 象。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 1、人为污染源 : 燃料燃烧;工业排放;固体废弃物焚烧; 农业排放 2、天然源:大气污染物的天然源主要有自然尘(风砂、 土壤粒子等),森林、草原火灾(排放CO、CO2、 SO2、 NOx、HC),火山活动(排放SO2、硫酸盐等颗粒物), 森林排放(主要为萜烯类碳氢化合物),海浪飞沫(主要 为硫酸盐与亚硫酸盐)。
(2) 二氧化硫人体危害
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在0.5ppm以上对人体已 有潜在影响; 1~3ppm时多数人开始感到刺激; 400~500ppm时人会出现溃疡和肺水肿直至 窒息死亡; 二氧化硫与大气中的烟尘有协同作用; 当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为0.21ppm,烟尘浓 度大于0.3mg/m3时,可使呼吸道疾病发病率 增高,慢性病患者的病情迅速恶化。
2. 我国电力工业概况
2002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为35657万千瓦; 2007年我国装机容量达到71329万千瓦; 2008年我国共新增发电装机容量9051万千瓦, 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79253万千瓦 ;
(1)煤电
燃煤发电一直是我国电源的主力 其装机容量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目前,一 直维持在70%以上 2007年达到78%,个别年代甚至达到80% 而世界平均水平,燃煤发电比例为38%,美 国为31.7%(不含石油和天然气),日本为 63%(含石油和天然气),韩国为62%(也 含石油和天然气)。 我国电源结构中煤电比例偏高。
(2)水电
我国水电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达到6.9亿千瓦。 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水电装机达到14526万千瓦, 居世界第一。在我国电力结构中,水电装机容量占 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的20.36% 2006年世界平均水平为19%,我国水电装机比例高 出世界平均水平1.36个百分点。 美国2006年水电装机(不包括抽水蓄能)为7742万 千瓦,仅为我国的一半,水电在美国电力结构中仅 占7.9%,比我国低12个百分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