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兴衰史[管理资料]:《罗马帝国衰亡史之两安东尼治下的黄金时代》[原创 2006-04-28 22:46:33] 英国历史家爱德华?吉本着《罗马帝国衰亡史》全书出版至今已逾二百年。
我国出版界传出它的一卷节编本中译本问世的信息,依然令人鼓舞。
爱德华?吉本出身于一个拥有大地产的资产阶级家族。
据他追记,其家族在,,世纪时开始拥有土地。
到,,世纪后期,其远祖已获得缙绅的称号。
当时风气,农村殷实之家,大都把子弟送往城市习商。
这个家族已有几代人到伦敦从事商业活动,并出现过一位周游西欧并远游美洲的旅行家。
吉本的祖父爱德华曾任南海公司董事,由于一次船只失事而破产,但他东山再起,又复积资十万英镑。
吉本的父亲亦名爱德华,曾就读于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为托利党人,拥有缙绅称号,一度担任伦敦城的区长,并曾当选英国议会下院议员。
吉本的母亲朱迪思?波顿为伦敦商人之女。
吉本于,,,,年出生于伦敦附近的帕特尼镇,是父母的长子。
他后来在回忆录中颇以其出身门第而自豪:“我出生于一个自由而文明的国家,一个科学和哲学的时代,一个门第荣耀、家资富有的家庭。
”吉本幼年身体孱弱多病,母亲连生多胎,无力照管,幸赖姨母凯塞琳?波顿悉心看护,几次转危为安。
他所受的初级教育很不完整,时常因病中断,,,岁丧母后,又一度辍学,幸赖他生性好学,又得姨母辅导,读了许多古希腊罗马的人物传记,启发了对古典时期历史的兴趣。
在入大学之前,他对希腊文和拉丁文都已打下良好基础。
,,,,年吉本进入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当时只有,,岁。
他对世界历史怀有很浓的兴趣,从古代而及于近代,几乎尽读所能得到的关于阿拉伯、波斯、蒙古和突厥史的英文着作,在他阅读的书单中也列入了中国史籍。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学院生活使他失去学习兴趣。
他更换了一位导师,这是一位“只记得薪俸,不记得职守”的人,对学生既不指导,也乏管理,虽同住一院,却只见过一面,俨然路人。
吉本深感无聊,称这段日子为修道院生活,时常离校出游,学院也不加约束。
他自幼即对宗教争论感兴趣,惑于天主教祕义的姑母对他也有所影响,牛津的沉闷气息并不能为他解疑释惑。
相反,他认为大学要求学生对三十九信条表示信奉之举是“装样子多于诵读,诵读多于信奉”。
在彷徨苦闷之中,他接受了化体说,改信了天主教。
当时他还自认是受良心驱使,但多年以后自己承认当时过于幼稚,致为诡辩所惑。
的确,他这时才,,岁。
父亲老爱德华得知此事,既惊且痛,向校方举发。
学校虽能宽容吉本的懒散,却不能容忍他的改宗,吉本从此离开了牛津大学。
父亲为了补救,重新拟订教育计划,把儿子送到瑞士洛桑去读书。
之前对于爱德华?吉本并无所闻,只是出于对古代罗马曾经辉煌历史的兴趣和对于地中海文化的向往才偶然接触到这样一部著作《罗马帝国衰亡史》,于是我开始了阅读这本书的旅程。
称之为阅读旅程是因为这本书实在太长了,包含了从奥斯古都到奥斯曼帝国的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这跨越十五个世纪长达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其恢宏的场面、华美的语言、闪光的人性、残酷的杀戮,使我意识到原来我行进在人类不朽文化的旅程。
对于古代罗马史我仅限于中学历史课本的认识,还有《斯巴达克斯》电影的印象,实在很有必要对于这一影响人类进程的伟大历史作进一步的了解。
在此作下读书笔记,把我的阅读旅程进行一定的梳理。
《两安东尼治下的黄金时代》对于一个罗马史的门外汉,最初翻开这本书是非常茫然的,这就要借助其它资料将罗马帝国的各个时期的帝治年代与情况有个大概了解。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完成了古代罗马从共和制到帝制的演变,建立了罗马帝国。
经过愚昧、残酷的提比略、狂暴的卡利古拉、软弱无能的克劳狄乌斯、荒淫残暴的尼禄、禽兽一般的维特利乌和胆小如鼠、不齿于人类的图密善的统治后,罗马进入一个被称之为人类最为幸福与繁荣的两安东尼治下的黄金时代,也叫做为五贤帝时代,他们是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安东尼?皮乌斯,马尔库斯?安东尼。
这五位皇帝谦虚,爱戴臣民,这段时期也是自奥古斯都之后罗马帝国最强盛的时期。
罗马帝国的基础设施,如:法律、道路交通、度量衡、货币制度都在这个年代得到统一,并通行全国。
奥古斯都被选定为屋大维的新称号,这个名字被认为最能代表他的酷爱和平和力求圣洁性格,于是奥古斯都便成为个人,而恺撒成为一个家庭的荣名。
奥古斯都这个神圣的名字后来仅只有君王本人可以采用,而恺撒这个名号却可以比较自由地用在他的亲属们身上;而且,至少自从哈德良继位以后,这个名字只有国家的第二号人物,被视为王位继承人的人才可以采用。
屋大维在位期间,对外征战,把疆土扩展到西至大西洋边;北至莱茵河和多瑙河;东至幼发拉底河;南边则直到阿拉伯和非洲的沙漠地带。
他在遗嘱中建议继承者永远只求保守住这一片疆域,因为他已经看到了在边远地区作战的不易以及对于土地占领的稳定更加艰难。
在紧接着下来的几位充满恐惧与邪恶思想的皇帝都接受了屋大维的温和制度,无心取得战功,也不允许臣民享有善于用兵的名声,这期间唯一一次兼并活动就是对不列颠的占领。
图拉真的出现让罗马军团又一次被尚武的帝王所统治,他的军事才干与好名的个性使他在位时帝国版土达到了最大极限:东到美索不达米亚,南至北非撒哈拉沙漠,西起不列颠,北至喀尔巴阡山脉和黑海北岸,地中海成为了帝国的内海。
“在人类对自身的杀戮者发出的欢呼声仍高于对人类的造福者的情况下,对显赫军功的追求便将永远是最伟大人物的一大罪行。
”史诗对于勇者的赞誉燃起了图拉真试比高低的野心,传说他的兵力甚至曾到达了印度,他的扩张止于哈德良的统治。
哈德良放弃了图拉真占领的东部一切土地,他的生活几乎都在旅途中渡过,而安东尼?皮乌斯却在意大利的心腹地带度过他的平静生活。
对于奥古斯都的总的设计,哈德良和两个安东尼却都是同样接受和遵照执行的。
他们全都坚持尽力维护帝国荣誉,但无意再进一步扩大帝国领土。
在两安东尼黄金时代,帝国团结、国家繁荣,各种宗教和谐并存,世界各地的人民都到这座安定繁荣的城市定居。
罗马帝国吸纳外族、奴隶、敌人及野蛮人的优点及高尚品德,自由之风在罗马城推行。
帝国及各行省的公民都享有特权,虽然他们的特权还具有某些差异,而且这些差异越来越小。
奴隶在人数上占有很大的比例,他们也得到一定的法律保护,但是他们即便是获得自由也只能享有般的公民权,而被严格排除在政治与军事之外,必须要等到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他们的出身烙印才能抹去。
在这个时期王公贵族风行公共建筑,罗马的城市功能得到完善,成为一座艺术之城,农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文学艺术却在这个一时期并没有得到突破性的发展。
只要我们承认,曾经为他们本国的利益生活过和为之而死去的智人和英雄都应被视作强有力的不朽人物,那就等于普遍承认,他们即使不应受到全人类的膜拜,至少也应受到全人类的尊敬。
在这样一个被称之为人类生活最美好的时代也一定是这样的智人和英雄涌现的时代。
很久没有拜读过经典历史著作了。
并不是说这个世界上缺少经典的历史作品,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所谓的masterpieces。
就我个人而言,并没有这个能力去写作,但是阅读还是有这个功底的。
目前太多的人都喜欢去读一些历史散文或者随笔,或者是通过历史事件来看当前社会的东西,这也还好,尽管被人会说是含沙射影,但至少体现了历史的借鉴作用。
但更可怕的是历史著作在通俗化的同时,走上了鄙俗化的道路。
通俗化是好的,比如易中天的《品三国》,让大家认识到了三国究竟是什么样的,但鄙俗化的东西,就不能轻易赞同。
8月份的时候穷极无聊,在书店买了一套《罗马帝国衰亡史》,看了之后大呼过瘾。
爱德华?吉本毕生精力就为了这样一本东西,从各方面分析了罗马帝国衰亡的过程,并且明确指出,宗教是导致罗马衰亡相当重要的因素。
这比单纯从宫廷内部的尔虞我诈来分析,或者从民族变迁的因素来举证,要更进一步。
确实,宗教的力量直到今天依然深入人心,而吉本透彻的分析也让世人对罗马帝国的衰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但平心而论,这部书虽然质量很不错,但其翻译让人大呼无奈。
太多长句导致文意支离破碎,部分内容经译者后续撮合,虽意思尚可保留,但早已没有了文采。
更加让人感到恼火的是,注解部分没有译出,索引部分不全,部分章节被认为和全书主旨(应该说是和译者人为的主旨)无关,而被无情的删去。
商务印书馆的译作质量一向颇具口碑,但这本书的翻译,让我看了之后只能摇头。
好在目前我搞到了电子版本的英文版罗马帝国衰亡史,从阅读的角度,可以欣赏最原味的英文。
吉本的写作水平绝对属于一流,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章节安排,如中国有人可以达到他一半的水平,基本上英文系硕士已经被比下去了。
看了数章,不禁有一个念头:不如我利用闲暇时候把这部书统统重新翻译一遍。
我不敢说我有什么很高的英文水平,现在的水平甚至大不如前,就权做是一种训练,另外由于对历史痴迷,这种翻译正好可以满足个人的探求欲望。
一直想做点学术,但发现还没有到那个境界,那不如从翻译入手。
故而,冀望明年可以把这部书翻译出一部分,并且加以修饰,也算是一种业余生活吧。
大多数中国人生活就是为了工作,许多人为了工作放弃了兴趣,这样的生活质量不好。
即使我的翻译没有任何回报,但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事情,那岂不是很好么,罗马帝国衰亡史之前对于爱德华?吉本并无所闻,只是出于对古代罗马曾经辉煌历史的兴趣和对于地中海文化的向往才偶然接触到这样一部著作《罗马帝国衰亡史》,于是我开始了阅读这本书的旅程。
称之为阅读旅程是因为这本书实在太长了,包含了从奥斯古都到奥斯曼帝国的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这跨越十五个世纪长达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其恢宏的场面、华美的语言、闪光的人性、残酷的杀戮,使我意识到原来我行进在人类不朽文化的旅程。
对于古代罗马史我仅限于中学历史课本的认识,还有《斯巴达克斯》电影的印象,实在很有必要对于这一影响人类进程的伟大历史作进一步的了解。
在此作下读书笔记,把我的阅读旅程进行一定的梳理。
首先是关于作者,如果你生活在18世纪的欧洲,你会在每个客厅甚至每张梳妆台上看到这本书,会在每个沙龙听到人们谈论“吉本”这个名字。
据说吉本其貌不扬,甚至有些丑陋,身材短小,头颅硕大,但因为这部著作,他成了名副其实的“明星学者”。
吉本出身于一个英国绅士家庭,生活富足。
吉本的父亲(也叫爱德华•吉本)早年在剑桥大学深造,后为英国国会下议院议员。
吉本本人与其父亲生活经历相似,早年受到良好教育,数年之后亦为英国国会议员。
吉本的生活道路表面与其父并无二致,但实际上他并无从政兴趣,其志向在于纯粹学术研究。
吉本性格虽然内敛,但其内心极其推崇思想独立和宗教信仰自由的价值观念,加之天赋聪颖、少年气盛,竟然从牛津大学辍学并改信罗马天主教,他的这些个性与当时英国上层社会保守的氛围格格不入。
如果不是父亲及时干预,吉本性格中特立独行的一面会发展到极致,为社会所不容。
因此,吉本在人生道路和性格形成过程中受到父亲的强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