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国民革命的发展教学目的一、基础知识目标:直奉军阀结成反革命联合战线。
“八一三惨案”。
北伐战争的目的和主要对象。
北伐战争的简况和胜利。
北伐期间工农运动的发展概况。
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帝国主义制造的“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和“南京惨案”。
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二、思想教育目标:1、直奉军阀联合反对革命和“三一八”惨案的发生,进一步说明帝国主义及其支持下的反动军阀是中国人民的凶恶敌人,用革命的武装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是国民革命的迫切任务。
2、帝国主义在北伐战争期间先后制造了一系列惨案,公开干涉中国革命,说明反帝反封建相结合是当时国情对中国人民革命的要求。
3、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说明各种革命力量的联合和相互支持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引导学生结合当时北方的形势分析课本上摘录的《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宣言》,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一、本节重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及其原因。
二、本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设备《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一般学校用教学挂图或幻灯片,有条件的学校应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并展示一些关于北伐战争的电影资料或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读书、讨论法;图示教学法,或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1、国民革命是在怎洋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2.用史实说明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后的情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圆圈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主要事件有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等。
随着形势的发展,从1926年春到1927年春,国民革命进入了高潮阶段,由此导入新课讲述新课①第三节国民革命的发展要求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本节教材:1926年春到1927年春,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阅读完教材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该问题,最后归纳为三个大点、北伐胜利进军;工农运动高涨、汉口九江收回祖界。
以下分别讲述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1、背景⑴社会背景: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混战的加剧⑵历史条件①政治准备:国共合作,阶级实现联合就有了战胜敌人的可能;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统一,无后顾之忧;冯玉祥倾向革命,可以南北呼应。
②军事准备:黄埔军校的创办;国民革命军的建成③群众基础:工农运动的发展(国民会议运动和五卅运动)⑶直接原因:直奉联合“反赤”北伐战争开始前,即1926年春天北方的局势总的特点是反动势力联合向进步势力进攻。
一方面,直奉军联合向国民军发动进攻;另一方面,段祺瑞政府对北方人民革命运动进行残酷镇压。
①直奉军阀结成反革命联合阵线出示《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要学生结合教材上的表格所列内容学在《示意图》上找出孙、吴、张三派军阀所控制的地盘。
第一,原为死对头的吴佩孚和张作霖为什么会联合?当时北方革命运动迅速高涨,与南方相互呼应,使帝国主义和各派军阀十分恐惧;冯玉祥国民军势力扩展到北方七个省份,并控制了京奉、津浦、京汉等铁路干线,更是张作霖、吴佩孚所不能坐视的。
于是在日英帝国主义的策划下,1926年1月以“讨赤”为名达成“谅解”,以共同对付北方的国民军和广东革命政府。
第二,直奉军队对国民军的进攻。
在日英帝国主义的全力支持下,直奉军队南北夹击国民军,冯玉祥被迫通电下野,将军队和地盘交给下属,自己准备去苏联考察。
此后,国民军且战且退,退守至西北的绥远、甘肃。
本段大字下有两段小字,第一段主要介绍孙传芳势力的扩展和吴佩孚的东山再起,为讲北伐埋下伏笔(第二次直奉战争以后,奉军南下占领上海,威胁英美利益,1925年10月,在英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直系军阀孙传芳借全国国民会议运动反奉倒段的声势,以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名义,②通电讨奉,并占领上海、徐州等地。
奉军被迫退回山东。
从此,孙传芳控制了东南五省。
与此同时,吴佩孚也趁机恢复了势力,在汉口成立“讨贼联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
1926年春,国民军迫使段祺瑞政府下台以后,吴佩孚与张作霖联合,北上进攻国民军。
) 第二段介绍了“三一八”惨案的导火线“大沽口事件”和“八国通牒”。
日本为掩护张作霖进攻国民军,一派军舰强行开进大沽口。
国民军向日舰提出警告,日舰却向国民军开枪,打死打伤多人。
国民军被迫还击。
随后,日本纠集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向北京政府发出最后通牒。
通牒提出要国民军停止军事行动,撤除大沽口军事防备,限定在48小时内答复。
他们还调集军舰到大沽口进行威胁。
帝国主义的蛮横行动,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
由此引出了“三一八”惨案。
②段祺瑞政府制造“三一八”惨案1926年3月18日,北京学生、工人和市民万余人,在天安门召开大会,反对八国通牒。
会后,群众到段祺瑞执政府请愿,遭到警卫的镇压,死伤二百多人,这就是震惊中外“三一八惨案”。
注意两点:第一,请愿是反帝爱国行动;第二,“八一三惨案”,进一步暴露了北洋军阀的反动本质。
“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鲁迅《空谈》)这“别种方法的战斗”,在三个多月后便吹响了进军的号角,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开始了。
还可从“大沽口事件”、“八国通牒”、“三一八惨案”等事件,启发学生认识,这些事件充分说明,帝国主义及其支持下的反动军阀是中国人民的凶恶敌人;反帝反封建相结合是中国人民必然的革命要求;用革命的武装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是国民革命的迫切任务。
由此加深对北伐目的的理解。
⑷目的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宣言》的摘录,然后让学生归纳出北伐的三大目的。
北伐的目的是“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北伐概况③⑴对象和方针挂出《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据图介绍北伐的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的实力及其占据的区域。
北伐军当时的总兵力是8个军共10万人,但士气高昂、民心所向;吴、孙、张共有兵力75万,但互有矛盾,不可能协同作战,且为民心所背。
在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北伐战争怎么打才能以少胜多,迅速北进呢?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形势图,“制定”北伐方针,这样既烘托了战争氛围,又便于学生理解战争过程和北伐军迅速进军的原因。
广州国民政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和敌人的内部矛盾,确定了北伐战争的战略方对。
结合《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最后提到的北伐方针,归纳出“北上——东进——再北上”的部署。
攻吴为先是因为它直接威胁广州革命政府,而且吴最弱,精锐为冯所牵制。
张作霖比较远,而孙传芳以善于观变著称,保持“中立”。
主要是利用军阀之间的矛盾。
设问:此方针在军事战略原则上该如何表述?(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⑵三大战场:①两湖战场:7月,北伐战争开始。
北伐军迅速占领湖南,连克湖北军事要地汀泗桥和贺胜桥,占领武昌。
吴佩孚的主力被消灭。
汀泗桥是交通干线粤汉路上的铁桥之一,鄂南第一门户,三面环水,一面高山耸立,易守难攻,吴亲临前线,组织了8个大刀队分头监视各军,遇有退缩即一刀一个,北伐军猛攻不下,后叶挺得当地农民带领,从小路绕到敌后,其他部队亦从侧面发动猛攻,汀泗桥被占。
叶挺猛追猛打,攻下咸宁城。
当时四军副军长陈可钰大骂叶挺孤军深入,后看到地形后(汀泗桥至咸宁城唯一路可通,两边皆水,极难进攻),又大赞叶挺机智勇敢。
叶挺独立团因此被称为“铁军”。
贺胜桥,被吴称为“一战而定天下”,有三道防线,大刀队机枪队督阵,一马平川,吴军死守不住,吴手刃退却旅长、团长、十数人,无法阻住北伐军。
由于所获装备极多,伤亡较重,迟滞了进军速度,以至于武昌遇阻。
蒋介石令强攻武昌,独立团第一营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后武昌久困饥渴,内部起义。
吴佩孚评价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反动的封建军阀。
先后镇压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1923年残酷镇压了京汉铁路工人罢工运动,1926年对抗北伐军。
二是爱国的一面。
五四运动时反对段祺瑞卖国,反对和约上签字,通电支持学生运动,兵败之后,日本人表示愿意借款100万,赠枪10万扶之,吴说:“过去我有枪不止十万,有钱不止百万,尚且一败涂地……中国事应该由中国人自了,贵国盛意我是不会承受的。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欲拉吴组织伪政权。
吴提出出山条件:一、日军退出华北;二、吴本人有完④全自治的权力。
日本后来选汪精卫弃吴佩孚。
1939年,吴吃午饭时,骨头嵌入牙中,请日本牙医治疗,当日暴死。
②江西战场:北伐军在湖北激战的时候,孙传芳到江西,企图攻击北伐军的侧后。
北伐军转攻江西,南北合击,歼灭了他的主力,占领九江、南昌。
③闽浙战场:福建敌军起义,北伐军进占福建、浙江。
⑶革命重心迁移:第二年春,北伐军占领南京,进驻上海。
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⑷五原誓师:1926年春,冯玉祥去苏联访问。
他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逐渐倾向革命,不久加入国民党,同年秋回国。
这时,北伐军已进兵湖北。
冯玉祥立即率部在五原誓师,参加国民革命,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
在部队中,他任用了邓小平等一批共产党员,还聘请苏联顾问训练军阀。
为配合北伐军北伐,他进军河南。
⑸二期北伐:武汉国民政府继续北伐,1927年初,广州国民政府迁都武汉,武汉一时成为革命的中心。
在吴佩孚、孙传芳溃败时,张作霖进军河南,企图阻挡北伐军北进。
武汉国民政府继续北伐,又称二期北伐。
1927年4月19日,武汉国民政府二期北伐誓师,北进河南。
冯玉祥部队攻占洛阳,直逼郑州。
奉军两面受敌,被迫退至黄河以北。
北伐军与冯军会师郑州,取得了北伐的又一个重大胜利。
与此同时南京的国民革命军也渡江北上,占领了江苏重镇徐州。
二期北伐是1927年“四一二”以后的事情,其中与冯玉祥会师郑州的是从武汉北上的北伐军,而占领任徐州的是从南京北上的北伐军(蒋介石的军队)。
二、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首先通过板书的一组上下箭头帮助学生理解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的关系。
北伐战争得到了工农运动的大力支持,(看教材两幅图片,以加深印象),北伐战争的胜利又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高涨。
北伐军到达哪里,哪里的工会组织就大发展。
1、工人运动的高涨掌握湘赣和上海两个要点①北伐军占领长沙、武汉后,湘赣两省工人成立总工会,组织工人纠察队,支援北伐战争;②上海工人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强调第三次起义的领导人(陈独秀、周恩来。
第三次武装起义的领导人将陈独秀列出,并排在首位,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以前教材的提法不同)和取得胜利的意义(中国工运史上光辉的一页)。
2、轰轰烈烈的农村大革命要求学生掌握三个省和一本书北。
伐军经过的农村,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①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农民协会,尤以湖南的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
其斗争内容有四个动⑤词:打倒..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组织农民支援..北伐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