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情境式默写训练2018.12一、《阿房宫赋》1、《阿房宫赋》开篇即运用夸张手法,以“,”两句写出阿房宫占地面积之广和建筑之高。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并大肆挥霍的暴行。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连用四句十分精炼的语言叙述了秦王朝在人民反抗下迅速灭亡的历史过程,其中 ,被焚毁的史实。
4、《阿房宫赋》在文末总结秦国灭亡的教训,并借以讽今,以“,”两句告诫今人如果不从秦的灭亡中吸取教训,仍要重蹈历史覆辙。
5、《阿房宫赋》用“,”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奢侈浪费无度。
6、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
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
8、《阿房宫赋》中写楼阁依地势而建,互相钩连、互相环绕的句子是:,”。
会迷失方向,突出了这个庞大的建筑群的错综复杂。
宫中楼阁的密集程度。
11、在《阿房宫赋》中,作者从最普遍的人心角度,说明人人都想过好的生活,1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秦始皇的心日益骄横顽固,统治越来越残暴的两句1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二、《赤壁赋》怼有如倾慕,既像啜泣又像低诉。
2、苏轼在《赤壁赋》中认识到自然界的清风、明月只有在人感知后才被认知的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5、《赤壁赋》中写出了作者飘飘欲仙的神态,抒发了作者心旷神怡心情的语句是,,”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淼的江面上。
9、苏轼在与客游赤壁时面对月与水感喟,从“变”的角度阐发自己哲理思考的执矛吟诗的骄态,极力渲染其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
11、文中描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雾气笼罩的江面上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句共长天一色”有着相似的意境。
象地描绘出月亮在夜空中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的状态,逼真传神。
,,羡乎”的具体原因。
三、《项脊轩志》2、文中通过描写老妪口中转述的作者母亲在门外对子女的嘘寒问暖的话语从而3、《项脊轩志》中描写了作者这个大家庭的叔父辈分家自立门户后门墙增多的句4、在《项脊轩志》中,点明老妪对作者家中的巨大贡献以及作者母亲对其十分5、通过描写作者妻子归宁后转述其小妹的话语从而表达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四、《逍遥游》1、《逍遥游》中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鹏鸟在飞行时翅膀的样子:“,”。
2、文中以奇特想象展现大鹏由北冥徙于南冥壮观图景的两句“,”。
3、《逍遥游》中描绘了大鹏高飞却也并不逍遥,它依然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4、《逍遥游》中用“,”来说明舟对水的依赖性,这就好像倒在堂坳里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5、文中用夸张的手法写鹏鸟可以背负起青天而没有谁能阻止它的句子是“,”。
6、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也有依赖性的句子是“,”。
7、《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8、文中用朝菌、蟪蛄、冥灵和大椿的例子来论证的道理是“,”。
9、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10、《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11、宋荣子能够分清自我与外界的区别,辨清荣誉与耻辱的界限的句子“,”。
12、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圣人要达到超越时空、无所依赖的境界所凭借的方式是“,”。
五、《兰亭集序》1、《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
2、《兰亭集序》中交代了在兰亭聚会的人是“,”,各路英才,老少皆有。
3、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
4、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一仰一俯看到的景象是“,”。
5、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静者”和“躁者”两类,其中形象地概括了“静者”生活内容的句子是:“,”。
6、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
7、王羲之认为每个人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亡的句子是:“,”。
高一语文必修二情境式默写答案2018.12一、《阿房宫赋》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6、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7、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8、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9、高低冥迷,不知西东10、五步一楼,十步一阁11、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12、独夫之心,日益骄固1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二、《赤壁赋》1、如怨如慕,如泣如诉2、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5、“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6、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7、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8、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9、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0、酾酒临江,横槊赋诗1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1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1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14、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三、《项脊轩志》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2、儿寒乎?欲食乎?3、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4、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5、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四、《逍遥游》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4、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5、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6、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7、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8、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9、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10、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11、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1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五、《兰亭集序》1、天朗气清,惠风和畅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5、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7、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高一语文必修二情境式默写训练2018.12一、《阿房宫赋》1、《阿房宫赋》开篇即运用夸张手法,以“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写出阿房宫占地面积之广和建筑之高。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并大肆挥霍的暴行。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连用四句十分精炼的语言叙述了秦王朝在人民反抗下迅速灭亡的历史过程,4、《阿房宫赋》在文末总结秦国灭亡的教训,并借以讽今,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两句告诫今人如果不从秦的灭亡中吸取教训,仍要重蹈历史覆辙。
5、《阿房宫赋》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奢侈浪费无度。
6、《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势,钩心斗角”。
出了这个庞大的建筑群的错综复杂。
密集程度。
11、在《阿房宫赋》中,作者从最普遍的人心角度,说明人人都想过好的生活,1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秦始皇的心日益骄横顽固,统治越来越残暴的两句1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二、《赤壁赋》1、《赤壁赋》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两句描写了洞箫的声音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像啜泣又像低诉。
三、《项脊轩志》四、《逍遥游》1、《逍遥游》中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鹏鸟在飞行时翅膀的样子:“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文中以奇特想象展现大鹏由北冥徙于南冥壮观图景的两句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逍遥游》中描绘了大鹏高飞却也并不逍遥,它依然有所凭借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逍遥游》中用“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来说明舟对水的依赖性,这就好像倒在堂坳里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5、文中用夸张的手法写鹏鸟可以背负起青天而没有谁能阻止它的句子是“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6、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也有依赖性的句子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7、《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8、文中用朝菌、蟪蛄、冥灵和大椿的例子来论证的道理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9、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10、《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11、宋荣子能够分清自我与外界的区别,辨清荣誉与耻辱的界限的句子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12、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圣人要达到超越时空、无所依赖的境界所凭借的方式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五、《兰亭集序》1、《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兰亭集序》中交代了在兰亭聚会的人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各路英才,老少皆有。
3、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4、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一仰一俯看到的景象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5、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静者”和“躁者”两类,其中形象地概括了“静者”生活内容的句子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6、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7、王羲之认为每个人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亡的句子是:“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