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济 纵 横28INTELLIGENCE浅谈中国社会保障支出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 蒲亚茜摘 要:通过分析当代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现状发展态势以及社保支出的重要性,探究当前中国社保支出水平低和不适度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社会保障支出 国家财政 二元化 社会保障基金 法制化一、社会保障支出的重要性社会保障制度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样也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
社会保障支出是属于转移支出的,它通过国家财政的再分配活动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社会保障指出的重要性我归纳为以下几点:1、社会保障不仅有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且可以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2、社会保障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和缺陷,它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安全网”和“减震器”。
3、可以为国家筹集资金,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
二、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变化的总体态势及特点1、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支出是不断增长的社会保障支出是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增长速度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总量和经济增长的速度。
2006年社会保障总支出是1992年的7.41倍;人均社会保障支出2006年是1992年的6.23倍。
(不考虑物价上涨原因)而且1999~2006年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增长速度比同年GDP 增长的速度快。
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也预示着这将是政府责任体现的一个重要板块。
2、社会保险支出占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将越来越大,中国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凸显社会保险制度成为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内容,这不仅是在坚持实事求是基本原则和立足国情的深切思考后作出的选择同样是中国社会发展,老龄化日趋严重,走市场调节经济之路的产物。
3、农村覆盖范围窄,二元机制明显在我国,城市居民享受着很好的国家福利,社会保障覆盖面广,保障水平高,保障项目齐全,不仅有齐全的险种也有晚上的低保。
而在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的项目确是以救济、最低生活保障、新农合为主为主。
社会保障支出的城乡分配上极其的不均衡。
1998年,城市社会保障支出总额是农村的30倍;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是农村的100倍,这是多么可怕的差异。
三、中国社会保障支出低水平和不适度的原因分析由于社会保障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导致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不适度。
我国有必要在保证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社保的供求平衡、适度发展。
1、我国现处在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期,社会保障需求大。
中国正处在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和不断完善的时期,要扩大社保覆盖面、完善并增加社保项目、提高保障水平必然要扩大社会保障的支出。
(1)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上的不稳定和激烈的现代社会的竞争给人们带来了很多风险。
为了得到生活上的安定和经济上的保障这促使人们对保障的需求极大地增加,希望能够通过保障转移风险、分散风险。
因此也就迫切的需要社会的“安全网”——社会保障来为人们排忧解难,也大大的扩大了社会保障的需求。
(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呈二元结构特征。
城市社保覆盖率高,而农村社保覆盖率低,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保机制,扩大农村社保覆盖范围十分重要,这必然增大了对社保支出的需求。
2、人均国民收入低,社会保障供给有限。
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是三方负担,即政府、企业、个人,这三方的供给水平是怎么样的呢?(1)国家财政支持力度不够:中国财政支出中的社会保障支出是比较少的只有百分之十左右。
而其中大部分又是将福利给了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因此,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要靠国家和政府的大力财政支持。
中国在这方面仍需努力。
(2)企业社会保障负担过重:在我国,企业在社会保障基金的贡献中一直担负着很重的责任负担着很重的社会保险缴费。
这不仅影响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实现也打击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也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劳务成本。
因此往往为了寻求利润最大化企业采取各种手段拖费欠费。
如果一直让企业承担较高的缴费比重是很难进行的。
四、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对策及建议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实力。
欧洲发达国家大多都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良好的国家福利政策。
若社保体制漏洞百出也会使得人们减少消费扩大储蓄,不利于通过内需拉动国名经济持续发展。
对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完善社保体制建立,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扩大社保基金的来源明显的水保二元机制让中国大多数农民都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福利。
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发展的大趋势应该是想农村地区发展。
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社保水平,将广大的农民都纳入我国社保体系,完善农村社保项目。
2、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国家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政府拨款是社会保障基金的最主要来源。
我国可以通过合理界定国有或国家控股垄断企业的利润分配,防止资产收益的“内部化”“企业化”,增加财政收入,同时努力扩大社保支出水平。
我国也可以采取适当压缩行政管理成本还有其他建设方面的支出,这部分开只具有很大压缩空间可以为社保的支出腾出空间。
3、拓宽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渠道,加大社保基金筹资力度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支出的源泉。
首先应该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其次社保监管部门要加大对企业的监督和考察。
敦促他们按时足额缴纳费用,也要严厉打击拖费欠费的企业。
同时,加大城镇居民缴费比例为社保筹集更多的资金。
同时也可以大力宣传鼓励捐赠。
4、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把社会保障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社会保障基金是老百姓的“保命钱”,基金的安全关系到社保制度的落实。
不能随便挪用社会保障基金。
因此,加大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和管理十分重要。
我们不仅要落实相关社会保障立法,明确政府职责,保障社会保障的健康运行和资金的安全。
同时我国还要改革基金投资制度,提高账户经 济 纵 横29INTELLIGENCE浅析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07级经贸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班 雷 清摘 要:国际资本市场空前活跃,国际直接投资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
而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
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加入了WTO,这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内外的资源与市场,迎接加入WT0的挑战,我国必须有一批企业走跨国经营的道路。
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是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下,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发展21世纪中国经济、主动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自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跨国公司 发展跨国公司为了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最大利润,根据各国的比较优势,将其各价值增值环节分配到不同的国家地区,同时又在全球一体化经营战略指导下,把各经营环节紧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各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形成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创造了更多的利润。
生产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深化,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的国际分工,逐步发展成为同一行业内部不同产品之间的国际分工;同时横向生产国际化程度也进一步深化,各国被纳入世界市场体系之中,都不同程度地成为全球经济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生产着全球性的产品,即生产产品所用的资金、原材料、技术、劳动力可能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而产品也销往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加速生产国际化的同时,又加强了国际资本和贸易的发展。
各国政策规则的趋同现象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世贸组织的成员数量不断增加,涉及的领域从货物贸易到国际投资、服务贸易等无所不包。
WTO 为国际贸易等提供了普遍接受的规则,为全球经济发展规定了方向。
随着各国之间经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程度的加深,世界各国都逐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不管喜恶与否,只有融人这一趋势中,各国才能更好地发展本国经济,闭关自守、封闭保守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在总体上还缺乏统一规划,缺少战略,基本处在无战略的情况。
由于对利用外国资本在海外办企业认识较晚,并且未提高到战略层次上来加以筹划,致使我国海外投资既未建立权威性的专门机构,也未制定对外投资方面的法律条例,国家在总体上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表现为一种无序性和随机性。
由于政策上没有形成成熟的导向机制,国家的宏观信息系统也不完备,多数投资项目是根据多种渠道得到的非系统化信息决定投资的,致使我国投资项目无论在行业还是地区布局上,没有统筹安排的主攻方向和目标。
这必然导致中国跨国公司运行机制的非理性化。
在产业结构上,海外投资项目选择的盲目性很大,在某种程度上重复了国内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投资行业层次偏低,偏重一般加工型、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忽视高技术产业的投资;偏重消费品投资,忽视生产性投资;偏重对国内效应弱的产业投资,忽视对国内连销正向效益强的产业投资;在投资企业中,从事商品流通的外贸企业偏多,而生产性企业偏少。
所有这些,一方面使投资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导致投资与国内生产企业的断档、分割,致使海外投资风险加大,总体经济效益低下。
我国大企业拥有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小规模生产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的适用技术,非常适合那些市场规模较小、工业化程度不高、资金和熟练劳动力缺乏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需要。
我国在原子能、航天、生物工程等某些领域的技术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技术优势。
一些大型生产性企业,凭借多年积累的经济实力、特有的技术、专业人才和管理技能,利用低劳动成本和管理成本、地缘政治文化等优势,完全可能避开发达国家巨型企业的竞争锋芒,从事跨国经营,组建跨国公司。
四是企业集团经过适当时期的成长和发展以后,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有国内市场作依托,完全有可能跻身于世界跨国公司之林。
目前,从事跨国经营的我国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大致为三类:第一类是具有较强跨国经营能力的大型外贸专业公司,它们以国际贸易为主体,同时也在海外从事各种类型的投资和经营活动。
例如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和华润集团有限公司等。
第二类是具有相当技术实力和经营能力的大型生产型企业,如首钢集团、宝钢集团、二汽集团、中国石化总公司等。
第三类是具有雄厚资金实力的金融性、服务性企业,如中国银行和中国信托投资公司等。
这三类企业已具备跨国经营的基本条件,是我国跨国公司的先行主体,但在选择跨国经营模式时,必须根据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机会等选择最佳方案。
第一类大型外贸专业公司和第三类金融性、服务性的大型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可以借鉴日本综合商社的经验;第二类生产型企业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发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