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izhou Education Institute(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0年第6期第16卷(总第62期)理性、非理性与人对个人的非理性存在的关切陈永力(贵州民族学院社会科学部,贵阳 550025)[摘要]个人的非理性存在主要强调内心中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生存经验感受。
中国的哲学应从根本上关注人的存在与人的命运,为当代21世纪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人的现实生活提供一种文化价值观念。
[关键词]非理性;存在;原始动力中图分类号:B023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83(2000)06-0053-05进入20世纪后,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问题成了当代哲学最突出、最根本的问题。
故而西方哲学出现了回归人的生活世界的潮流,中国也出现了人学思潮,第18、19和20届世界哲学大会都把 人 作为主题。
这里的 人 主要的是个人。
因为在当代西方哲学,人的发展趋势主要是由独立的个人向具有类意识的健全的个人。
在当代中国,人的发展趋势主要是由依附性的个人走向有独立人格的个人。
也突出了对人的非理性存在的关切。
一对人的研究涉及到理性存在与非理性存在的问题。
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一种理性存在,理性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
表现在认识上,理性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思维活动。
在西方哲学中,对于理性的本质和作用,各种哲学流派有不同的看法。
斯多葛派认为理性是神的属性和人的本质。
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才是最可靠的,把理性看成是知识的源泉。
18世纪法国唯物论认为凡是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就是理性,把理性变成了一面反封建的旗帜,主张把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现存事物的唯一标准,建立一个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理性同知性相对,是认识的一种能力或阶段。
与之相对立的是非理性的存在。
非理性从认识论上讲是指理性、思维所不能理解的,逻辑概念所不能表达的。
非理性主义往往将理性同直观、直觉、本能等对立起来。
西方哲学中的人学思潮特别强调个人的存在和自由,强调内心中每人独一无二的生存经验感受,即非理性方面。
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的哲学以及现代的 存在主义 等都属于非理性主义。
进入20世纪以后,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碎了人类理性至上的美梦,引起人类的惊诧和震动,进而促发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意识,迫使人们去思考人们的理性和非理性的关收稿日期:2000-08-31作者简介:陈永力,(1960-),贵州民族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
系,人性中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人的内心在心理结构以及人的活动价值准则和人道主义等问题。
的确,以往用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现象把社会性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它为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方法。
但是,社会现象毕竟不同于自然现象。
用实证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会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于可观察和可检验的现象上,而许多富有意义和价值的主观世界往往会因为缺乏可观察和检验的特性而被排除在科学研究的大门之外。
它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真理与价值的二元分裂。
事实上,人的存在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得到了科学的解决。
马克思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中,第一次将实践观点引入认识,同时也就用实践的观点去剖析人的现实活动,从而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
他指出: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第78页)不可否认,作为从自然界分化来的人,当然有其饮食男女之类的自然属性,但仅仅从这方面,还不能把人同动物界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在于它的社会性。
人的生产劳动、自觉能动性和追求自由等方面的特质,充分体现了人以及人的活动的社会性。
任何人都必须从属于一定的社会关系,总是活动于一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之中。
而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因而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物,而是具体的、历史的。
所以,马克思认为 特别的人格 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 。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一卷,第270页)。
不过,在坚持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这一观点的前提下,我们还得承认人性的多维性,认为现实的人,不仅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而且是个体性和群体性、个性和共性、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在阶级社会中,人的社会性还表现为人的阶级性。
这就把人的本性具体化了。
二对于人的存在的思考,西方学者提出了很多理论,突出其非理性的一面,西方哲学中的人学思潮特别强调个人的存在和个人自由,认为科学对此是无能为力的,传统的理性主义所强调的那些普遍性的规律,社会生活里的那些普遍性规范,不但不足以表达个人的存在状态和自由,恰恰是对它的威胁、抹杀、否定或异化。
如现代存在主义哲学最早的奠基人素伦 克尔凯戈尔,在哲学上反对笛卡尔、斯宾诺沙以及黑格尔等人的理性主义,认为他们的哲学体系从概念到概念,抽象思辨,玄而又玄,远远脱离人生,对人的现实生活没有意义。
他很厌恶黑格尔哲学,认为他建立了解释一切事物的体系,却完全忘记了各个人有其独特的内心主观性。
他认为对于人的存在不能有理性的提导,存在是非理性的。
他这种人本主义、非理性和个人主义的思想,为存在主义提供了思想资料。
另外,对实证主义给予有力批判的,当数海德格尔。
他完全改变了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哲学思考方式,即笛卡尔的 我思故我在 的模式,抛弃先验意识的优先性,而以人的在世存在为出发点。
海德格尔认为世界上一切东西之所以存在,并且成为什么样子,纯粹由于我是我自身,以 我的存在 为条件。
人的存在先于其他存在。
人的特征是,人首先存在,然后才规定自己。
人在有任何规定之前,或者我成为什么样的人还不清楚之前,我的 在 已经明明白白地显示出来。
人的存在的基本状态是烦恼、畏惧、死亡的状态,个人只有处于这种状态,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的存在。
再有就是20世纪里影响最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他说: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 是使人生成为可能的一种学说;这种学说宣称任何真理和行为都包含着环境和人的主观性。
并宣称 只有这个学说才和人的尊严相容,它是唯一的一个不使人成为物的学说。
他强调人的主体原则,把它称作 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原则 或出发点,用 存在先于本质 这个命题加以阐述。
他认为 人就是自由 。
因为人并没有固定的现成人性来说明他的行动,他总要为自由的行为作出选择,塑造自由,所以就不是用决定论可以限定的。
人要从道德选择中塑造自由。
无论现实环境和群众是怎样的,每个人永远要自己作出决定,并承担行为后果的责任。
我们提醒人,除了他自己以外别无立法者。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哲学家都强调了人的非理性存在的一面,如弗罗姆、弗罗伊德等。
以上可以看出,萨特的以及其他现代西方人学哲学,都有一种重主体性、重个人、重人的自由的意志选择的观点,并且都不满意于仅仅把人视作理性生物的见解,要求深入到人的存在的深层感受和能动性的冲动本质中去。
具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实际上在大多数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所要求的是超越以追究世界的物质或精神本源为目标、以心物相互独立和主客完全分离为理论前提的传统的哲学思维方式,从而除了反对唯物主义以外,也明确要求反对唯心主义。
他们反对唯物主义,并不是为了宣扬唯心主义,而是使哲学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唯物唯心之争,而转向具有自主个性的人及其所牵涉的世界;转向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
这种转向并不意味着笼统地否定外部世界(自然界)自在地存在,而只是认为这个世界不与人发生牵涉,就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所及的对象(客观)世界。
哲学应当成为研究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的学问,而不应当成为超越这个界限的形而上学。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走超越唯物主义的唯心主义的道路行不通的。
三从希腊文明起,对人的理解就是,人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
兽性是人性一个必不可少的、回避不了的部分。
所谓兽性就是自发性、攻击性、情绪性、所谓天使性就是预定的、理性的和克制的特性。
在这一点上埃及文化和希腊文化倒是相通的,许多动物,都是人所崇拜的图腾。
著名的狮身人面像典型地表现了人对动物的亲善和借助其力量的希望。
到了近现代,这种人兽相通的意识,滋生出两个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学说,一个是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一个是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心理学说。
达尔文的进化论证明,人是动物进化而来的,动物是人性的基础。
离开动物性考虑人性是无法想象的, 物竟天择,适者生存 是人和动物的共同法则。
弗洛伊德的精神心理学说试图证明,人的行为绝大部分并不是人的理性支配的结果,而是原始动力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驱使的。
就弗洛伊德的 精神分析 学说来看,突出了人的 无意识 方面。
就人的问题研究看,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揭示了人格中的一个根本矛盾,即本我和超我的矛盾。
它表现在社会上,是人的欲望、需求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法律之间的矛盾。
要使一定社会的道德、法律同人们的欲望、需求相协调,社会的统治集团必须注意道德、法律具有稳定性,而人的希望、需求是具有超越性。
制定和维系某种道德、法律,如果不考虑人的欲望、需求的不断增长变化,社会就很难实现长治久安。
这一矛盾表现在个人身上,是人的欲望情感与理智之间的矛盾。
人的理智对欲望、行动有指导调节,又是理智的存在物。
同时,理智对人的欲望情感的指导调节,又是有限的。
人并非什么事物都认识清楚了才行动,人的欲望、需求总要给予必要的满足,并不断适当增长变化,否则再有力的法律、道德、理智都将成为挡车的螳臂。
从这个角度看,弗洛伊德重视人的本能欲望冲动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历史作用不无道理。
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可以保持动物原始力的冲动,即非理性;而又纳入人类文明的轨道,即理性的存在物。
原始动力的第一个基本特点是自发性,是自由自在的放纵。
人的原始动力的自发性,实际上在潜意识深处经常决定和改变着我们的行为、经常促使我们不断打破自己建立的规范,不断引导人类走向尚处无知的领域。
这种自发性需要一个释放的途径,体育活动就是一个最恰当途径,它使得原始动力的自发性得到释放又不至于产生破坏性。
任何激动人心的体育活动,都具有相当程度上的原始的奔放、自由、无拘无束的特征。
人类的这种不受命定的野性,也许正是突破陈规、不断创新的精神来源之一。
原始动力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攻击性。
这种攻击性表现就是打击、就是搏斗,这种攻击性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竞争,表现在军事战斗中就是征服,表现在政治生活中就是霸权。
如一个民族长期缺乏必要的攻击力,能够相信这个民族会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吗?20世纪风云变幻的世界历史已经为我们作出了回答。
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更是有了深切的感悟。
攻击并不是孤军奋战,攻击的力量越强大、就越需要协作。
现代动物社会学的研究生动地告诉我们,越是战斗力的动物群体,越具有协调性和良好的分工。
原始动力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是情绪性的,非理性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