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共同富裕基本内容形成条件如何实现如何实现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 ,如何认识共同富裕关系到对当前存在的一些收入差距、贫富悬殊的正确理解问题 ,关系到对社会主义事业前途的信心问题。
论文认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共同富裕 ,不是绝对的平均富裕 ,而是社会成员间存在一定收入差距的相对共同富裕。
应该把这种共同富裕理解为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成员的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绝对共同富裕——无差别的共同富裕深刻领会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应着重把握以下要点:二、共同富裕的内容共同富裕是一个久远的历史课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未来课题。
那么这个课题的共同富裕到底是指什么呢?下面我们进行分析:(一)共同方面的含义:一是经济地位平等,共同享有经济支配权和控制权。
在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里,所有人处于平等的地位,这种平等不是简单的法律规定或者社会认识,而是体现在经济优势上。
即:不是通过法律的手段或者政治的手段来维持保障经济地位的平等,而是各个阶层和劳动者个体在经济要素方面拥有相互抗衡的经济实力。
通过经济措施的努力,将把劳动力和劳动文化培育成可以与劳动物质相抗衡的劳动因素,同时都具有资本抗衡的能力。
在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里,没有雇佣关系,也没有资本家或者无产阶级,而是劳动力及其资本的拥有者、劳动文化及其资本的拥有者和劳动物质及其资本的拥有者,以及单纯的资本拥有者。
各种拥有者的地位是一致的,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里,更体现在经济优势里。
由于经济地位的平等不是一个政治虚名或者法律虚名,所以会直接共同享有经济支配权和控制权。
二是公正公平分配,全面消灭剥削,共同享有劳动成果。
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剥削有劳动力剥削、劳动文化剥削。
劳动力剥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成本回收不完整,劳动力成本包含从把胎儿培养成劳动力的所有资金耗费,以及在形成劳动力后维持和发展劳动力的所有资金耗费,当然享乐性的资金耗费不计算在之内。
如果成本不能回收,那么劳动力的耗费上就直接形成负资产或者说仅有最低底线的自然生存和繁衍的资产。
这些成本的回收应当可以维持劳动者一生在衣、食、住、行、医疗、健身、学习等方面的资金耗费。
可是,许多的劳动者是居无定所,医疗无钱,养老无钱。
在当前,众多劳动者无法偿还父母和社会的养育、培养的资金耗费;开始劳动后无法购置维持劳动力存在的房屋和一些生活、学习、工作等必须品;失去劳动力后无法安度晚年。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当知道到底是当前的生产力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还是剥削造成的。
二是劳动力创造的相应的增殖价值部分或者利润部分被剥削了。
结合第一点,那些产生、维持劳动力的资金耗费形成了整个劳动力的成本,但是这个成本并没有象劳动物质和资金那样成为生产成本,并参与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分配。
凭什么劳动物质的资金耗费和直接的资金耗费成为了分配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资本,而劳动力的资金耗费就不能参与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分配呢?这就是剥削!当前我们许多劳动者不仅应有的增殖价值或者利润被剥削了,甚至连成本都被剥削了。
劳动文化剥削主要体现在劳动者的创新研究没有得到正确的增殖价值评估或者利润评估,它们应当拥有的增殖价值或者利润被一个简单的奖金或者工资、甚至是几句奖励的话就代替了。
这就是劳动文化剥削!总体上讲,劳动力的维持资金和使用资金是资本,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劳动文化的维持资金和使用资金是资本,也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当然,劳动物质的维持资金和使用资金是资本,也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单纯的资本同样享有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所有劳动要素都必须拥有资本才可以存在,都必须享有资本的一切权利。
共同富裕社会将实行公正分配、按劳分配、创新分配和公平分配,彻底消灭剥削,共同享有劳动成果。
(二)富裕方面的含义:一是物质产品方面的富裕。
人民群众拥有丰富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面的物质必须品。
物质产品不仅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
这是共同富裕的基本标志和要求,物质生活的富裕程度是共同富裕的基本指数,没有丰富的物质产品,就不可能算为富裕。
二是精神产品方面的富裕。
这包含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面的精神文化产品。
精神文化产品有两大类,一类是本身载有意识事物的一类文化产品,如书籍、光碟、硬盘、报刊、邮册、图画、相册等,这些产品物质本身并不是消费需要的,需要的是其载有的意识事物。
如果将其载有的意识事物转载到其他载体上,就不再是精神产品了,就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物质产品。
另一类是本身就是精神产品,如盆景、雕塑、饰品、古玩、歌舞、戏剧、影视、相声、小品、演说等。
三是服务劳动产品方面的富裕。
这主要是指人民群众可以充分享有医疗、教育、保险、健身、娱乐、购物、交通、救援、交际、法律、政府服务和民主维权等服务方面的权利和条件,同时包含市场上广泛存在的服务劳动产品。
四是生态环境方面的富裕。
这是指人民群众均能享有安全、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就是拥有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清洁安静美丽的环境、健康的活动空间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消费和生活的基本要求与以前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仅有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是不够的。
共同富裕的需求内容应当按照当时人民群众或者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标准进行定义,并且可以适时调整。
一是认清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什么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
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
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二是明确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表明:我们既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讲发展生产力,离开了就会导致两极分化;也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讲共同富裕,离开了就会导致共同贫困。
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三是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邓小平同志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多数地区和多数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
怎样把握时机用好这项大政策?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成为我国在达到小康时实施先富带后富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归结起来,主要包含四个层次:一个总目标———实现共同富裕;一项大政策———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先发展;一条主渠道———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帮助后富的地区和人,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一个大原则———把握适当的力度和时机,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调节贫富悬殊问题。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想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做到一下几点:(1)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是根本,好比我们的“共同富裕”大厦的根基。
想要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的保证。
不过,发展生产力我们必须把握好一个“度”,就像“可持续发展”中说的一样: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换句话说,政府必须在这个这项工作里下大力度。
既不能不发展,也不能头脑发热的一个劲的发展。
因为我们的政府是一个“不偏心”的政府,这些事情他们一定会全力去处理。
(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与科教兴国战略:在前面的文章里我也提到了科技的重要性,如果说“科技”是“共同富裕”的基础,那么“教育”就是“科技”的基础。
所以说,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非常重要,只有社会整体科学技术水平上去了,我们才能真正的实现“富裕”。
同时,不仅仅是对高端人才的培养。
服务于广大人民的义务教育、各种渗透在生活各个角落的教育同样重要。
(3)尽全力保障那些暂时还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的利益:部分人的贫穷是,永远是“共同富裕”中必须要面对问题。
一些人,可能因为如能力、天生条件、后天培养不足、机会各种问题。
在某一个时期依旧贫穷着。
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必须尽量保证他们的利益。
其中,好包括几个小点a) 医疗问题b) 交通问题c) 教育问题d) 房价问题e) 官二代、富二代问题f) 其他不公平问题在处理这个问题上,而我们政府的优越性更加的显而易见。
前面我已经提到了,我们的政府,是要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的,这些不公平的情况是不能存在的。
另外,有些人可能还有疑问:在这些问题上,那些资本主义国家做的远远超越我们。
比如美国,他们的教育、医疗都几乎是免费的。
“美国梦”也说明了他们的社会机遇的分配是十分平等的。
有这个疑问,是因为提这个问题的人没有着眼于历史。
对比一下,曾经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有这么完善吗?没有!后来,他们发生了很多次各种各样的危机才逐步演变成目前的状况。
但是,说实在的,在某种意义上,是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各种危机后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在逐步改善,逐步向着。
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方向发展。
这些足可以看出我们社会形态的优越性。
对于这一项优越性,我们一定要大大的发扬。
这就是要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尽全力保障那些暂时还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的利益。
如果说拉开贫富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价段,那么当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保持上限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不断缩小上下限的差距。
在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后,相信我们终将实现共同富裕。
七、共同富裕的历史启发在世界历史上,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有一些追求共同富裕的措施和办法,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出发点和目的不一样,但是在效果方面相差不大。
下面,对历史上追求共同富裕的措施和方法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概括:一是生产力发展途径。
这个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主要体现在初次分配上,主要手段是提高工资档次,以此增加劳动人民的实际收入。
在这个途径上,经济政策的实施者并没有想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美好而伟大的理想,其目的是为了消除经济隐患,创造稳定的经济环境,共同富裕仅是一个附带效应,剥削现状和赖以剥削的条件都没有改变。
虽然剥削依然存在,但是通过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劳动人民得到的劳动成果比以前多了,生活比以前富裕了。
当然,多分给劳动人民一点劳动果实也并非情愿,而是在劳动人民的反抗之下的无奈之举,或者是对经济矛盾妥协。
这条路径的优点是生产力发展进步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强大了,拥有优越的竞争能力和生产能力。
其缺点是剥削程度加重,财富分配失去均衡,整个社会发生财富倾斜,生产、分配、消费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