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记忆考点精粹

刑法记忆考点精粹

刑法记忆考点精粹,以飨考生!1.死刑(1)适用限制: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2)对象限制:1)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

2)不适用包括不适用死缓。

3)“审判的时候”扩大解释到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采取羁押措施开始一直到判决确定时止。

4)在羁押期间做人工流产或自然流产的,仍应视为“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

2. 刑法的解释效力刑法解释按其效力分为三种: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

(1)立法解释,是由立法机关所作的解释。

(2)司法解释,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所作的解释。

(3)学理解释又称非正式解释,是未经国家授权的国家机关、团体、个人对刑法所作的解释,不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对于刑事司法活动和立法活动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 刑法解释的方法分为两大类: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

(1)文理解释,用条文用语的通常意义来阐释刑法意义的解释方法。

(2)论理解释,参酌刑法产生的原因、理由、沿革以及其他相关事项,按照立法精神,发现刑法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是对文理解释的补充。

包括:扩大解释、缩小解释、体系解释、补正解释、历史解释、比较解释、当然解释、反对解释。

4. 罪刑法定含义与要求(1)含义: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要求:形式侧面:法律主义、禁止事后法、禁止类推、排斥绝对不定期刑。

实质侧面:明确性原则、合理性原则。

5. 属地管辖适用(1)国内犯的判断标准——国内犯,即在中国领域内犯罪。

(2)领域:固有领土——领陆、领水和领空;流动领土——我国的船舶与航空器。

(3)地——行为地或者结果地有一项即可。

(4)例外: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高级官员;外交代表、外交职员、参加国际会议、执行特定外交任务或者参加典礼活动的外国代表;共居住的外交官配偶及未成年子女。

6. 属人管辖(1)判断标准与适用对象。

国籍作为确定的标准;适用于中国公民在国外犯罪的情形。

(2)基本分类与适用条件。

①特殊主体: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一律适用我国刑法。

②普通公民:原则上适用我国刑法,但犯轻罪(法定最高刑为3年以下)的,可以不予追究。

判断是否构成犯罪以及轻罪所依据的只能是中国刑法,不必考虑其行为地刑法。

7. 犯罪故意(1)直接故意:明知+希望(2)间接故意:明知+放任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1)认识因素内容与程度不同;(2)意志上对结果发生的态度不同;(3)特定的危害结果发生与否对行为的定性处理不同。

间接故意与过失的区别在于:意志上对结果发生的态度不同,间接故意对于危害结果持放任的态度,而过失则是不希望结果发生。

8. 过自信与疏大意(1)疏忽大意: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无认识的过失。

(2)过于自信:已经预见轻信能够避免,有认识的过失。

(3)区分关键:认识因素完全不同。

在过于自信过失中,行为人在行为当时已经预见到其行为可能导致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但凭借一定的条件而轻信可以避免;而疏忽大意的过失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则根本没有预见。

9. 正当防卫成立条件(1)起因:现实的不法侵害相反:假想防卫。

(2)时间:已经开始尚未结束相反:防卫不适时。

(3)对象: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包括正在进行的共犯人。

相反:防卫第三人。

(4)主观:防卫人必须有防卫的目的。

防卫的目的指为了保护为刑法所保护的利益。

相反:相互斗殴、防卫挑拨、偶然防卫。

(5)限度: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相反:防卫过当10. 紧急避险成立条件(1)起因:存在现实危险;(2)时间:危险正在发生;(3)主观:具有避险意识;(4)限制:不得已而损害另一合法权益,只有在不可能采取其他合理方法时,才允许紧急避险。

这是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最本质的区别。

(5)限度:没有超过必要限度,避险行为所引起的损害小于所避免的损害。

11.特殊正当防卫(1)只有当暴力犯罪严重危及人身安全时,才适用特殊正当防卫。

(2)成立需要满足三要素:暴力;人身安全;达到严重程度。

(3)特殊正当防卫必须满足正当防卫的基本要求,只是限度有所突破。

(4)防卫过当不是罪名,只是一个法定的量刑原则,处罚原则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2.认定因果关系的依据(1)一因一果:简单条件说。

(2)多因一果:在数个行为共同导致一个结果的情况下,如果除去一个行为结果将发生,除去全部行为结果将不发生,则全部行为都是结果发生的原因。

等值理论。

(3)介入因素:介入要素异常性大小、发生作用的大小等。

“一般无法预料的,并且起重要作用的会隔断因果关系”。

13.主犯与从犯(1)主犯1)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对其按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注意“首要分子”并不一定是“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2)其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人,对其应按照其所参与或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2)从犯1)包括:帮助犯;起次要作用的犯罪人。

2)刑事责任:部分行为全部责任,在此前提下对其的量刑原则是“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14.单位犯罪(1)主体:国有、集体性质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公司;国有、集体性质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分支机构或内设机构。

(2)单位决策并由直接责任人员实施;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或者以单位名义为本单位全体成员谋取非法利益;法定性。

(3)处罚——双罚制为原则,单罚制为例外。

15.不以单位犯罪论处的情形(1)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得以单位犯罪论处;(2)盗用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直接以自然人犯罪定罪处罚而不以单位犯罪论。

16. 不作为犯(1)负有特定义务:法律明文规定义务;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先行行为可以是合法行为也可以是不法行为。

(2)作为的可能性——有能力履行。

(3)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结果(4)不作为与结果有因果关系。

只有当某种不作为符合具体的犯罪构成才成立犯罪。

17.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1)对象错误:对犯罪对象存在认识错误,导致损害的对象与行为人所欲损伤的对象不同。

(2)打击错误:“方法错误”,指行为人的攻击行为,由于实行失误至其所损伤的对象与行为人所欲损伤的对象不同。

(3)区分对象认识错误与打击错误,关键在于错误发生在于寻找了错误的目标,还是行为的偏差。

18. 因果关系错误(1)行为当时行为人所预见的因果关系的进程和现实中所发生的因果关系的进程不一致,但发生了行为人所预期的结果。

因果关系错误不影响定性量刑。

(2)分为两种情况:1)狭义的因果关系错误:行为人主观上对因果关系的认定对于定性和量刑是没有意义的。

2)犯罪结果的提前实现,即行为人所追求的犯罪结果提前于行为人的预想实现的情况。

19. 犯罪中止成立条件(1)时间性既可以存在于预备阶段,也可以存在于实行阶段。

(2)自动性(3)客观性(4)有效性行为人自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结果发生。

中止的原因是多样化的,有基于悔悟、怜悯,有基于对刑罚的惧怕等等。

不能因为存在客观的障碍就一律否认中止的自动性,而要根据一般人的经验考察行为人放弃的主要原因是基于内在还是外在。

20.被害人承诺成立条件:(1)权利人的处分必须是有权处分。

生命处分无效。

(2)经权利人同意的行为须是有责任能力人的表示,且自愿作出。

幼儿与精神病人的承诺无效。

(3)承诺内容必须是法律所许可或者一般生活规则所认可的行为。

(4)权利人的同意必须是事前或行为时同意,而非事后的承认。

21. 一般自首成立条件(1)自动投案1)向所在单位等办案机关以外的单位、组织或者有关负责人员投案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2)没有自动投案,在办案机关调查谈话、讯问、采取调查措施或者强制措施期间,犯罪分子如实交代办案机关掌握的线索所针对的事实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2)如实供述罪,不允许翻供,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仍视为自首。

22. 特殊自首(准自首)的成立条件(1)主体必须是依法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等(可以扩大解释到正在被行政拘留的人)三种人。

(2)犯罪分子向司法机关“如实供述”的罪行必须是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

办案机关所掌握线索针对的犯罪事实不成立,在此范围外交代同种罪行的,可成立特殊自首。

23. 交通肇事罪的违章程度要求负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情况+特定严重后果(1)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死亡一人以上或重伤三人以上或者造成公私财产直接损失, 无力赔偿30万以上。

例外——重伤一人以上并有以下情形之一的:①酒后、吸毒后驾车;②无驾驶资格;③明知车况不良;④明知无牌证、报废车辆;⑤严重超载;⑥逃逸。

(2)同等责任——死亡三人以上。

24.肇事后逃逸问题(1)“因逃逸致人死亡”——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仅限于此目的)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2)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情形——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

25.交通肇事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区别(1)违法性前提不同——行为人是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还是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2)发生时空不同——事故是发生于公共交通管理范围之内还是之外。

注意:“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26. 酒后驾车造成重大伤亡的处理:(1)仅酒后驾车,本身不是刑法调整的对象。

(2)行为人酒后没有危险驾驶,若出现致人死伤的结果,只能按照交通肇事罪处理。

(3)如果行为人酒后,危险驾驶的,行为人主观方面为故意。

对行为人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应该定性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核心不在于酒后驾驶,而在于危险驾驶。

27. 入户抢劫入户抢劫的认定有严格标准:(1)此处的“户”仅指私人住宅或相当于私人住宅的封闭性场所,而不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办公室、仓库及公共娱乐场所。

(2)入户的目的是实施抢劫等犯罪行为,如果基于正当理由入户后临时起意实施抢劫的,不属于入户抢劫;(3)暴力或暴力胁迫行为必须发生在户内,如果发生在户外则不构成入户抢劫。

28.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认定“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是指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资金、有价证券和客户的资金等。

抢劫正在使用中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运钞车的,视为“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

注意:抢劫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交通工具、办公用品等物品不属于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

29. 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1)主体:两个以上的主体;1)两个以上的自然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