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鑫2018-1期”不良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资产证券化(ABS)是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进行资产重组后使该资产获得流动性,在美国住房金融市场获得巨大发展,是金融业的一项重要创新。
我国资产证券化研究开始的比较晚,在2005年,我国银行业正式启动资产证券化的试点。
但在2008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暂停了银行业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直到2012年资产证券化业务才得以继续。
当时不良资产证券化还处于探索阶段,到2016年才允许发行。
而在金融市场相对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商业银行早已普遍使用不良资产证券化手段来减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和金融业的欣欣向荣,出现了一些负面问题,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快速增长。
我国专门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所以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了大量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并且可能产生一些后续问题,比如法律诉讼和资产贱卖等问题。
商业银行都积极寻求处置不良资产的良方,此时商业银行都将目光投向了不良资产证券化工具,借助不良资产证券化工具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上述问题,正是如此,本文选择浦发银行浦鑫2018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简称“浦鑫2018-1期”)这一典型产品,2016年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浦发银行发行了第一支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在我国非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浦鑫2018-1期的发行规模是最大的,其基础资产为信用卡个人消费类不良资产证券
化产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通过对此案例的分析,提出促进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健康发展的一些建议。
基于此背景,本文从具体的案例分析。
首先,对案例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基本分析;然后,从产品设计环节开始入手,
浦鑫2018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具有很多优势,比如基础资产重组后整体质量高、资产定价合理及增信措施到位等,再对浦鑫一期所涉及的风险进行分析,然后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了产品风险,最后对风险形成因素作了进一步分析。
紧接着对浦鑫2018-1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化产品发行后给浦发银行所带来的影
响效应进行深入分析,从长远角度看,降低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增强了银行的资产流动性,极大地改善了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通过分析浦鑫2018-1期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优势与不足,借鉴其发行经验,最后为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证券化顺利发展提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