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传播学概论》笔记整理

《新闻传播学概论》笔记整理

一、中国新闻学的形成1.徐宝璜1919年编写《新闻学》,为我国第一部(理论)新闻学著作;2.邵飘萍1923年编写《实际应用新闻学》,为我国第一部(业务)新闻学著作;3.戈公振1927年编写《中国报学史》,为我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著作。

二、《报刊的四种理论》1、集权主义理论(源于16、17世纪的英格兰)主要内容:认为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报刊是封建统治阶级发号施令、维护专制政权的重要政治工具,严禁报刊批评政府;封建统治者拥有批准或限制报刊出版的特权,并有权监督报刊的活动和审查报刊的内容。

2、自由主义理论(被1688年以后的英格兰和美国采纳,并影响到其他地方)主要内容:认为,人的理性是高于一切的,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任何人都可以在报刊上发表意见,传播消息,而不应受到任何限制。

人民是统治者的唯一监督者。

3.社会责任论产生于20世纪中叶,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补充和修正。

主要内容:首先,社会责任论否认绝对自由的存在,强调自由伴随着义务和责任。

其次,社会责任论认为,报刊自由涉及拥有者、公众和社会三者的利益。

报刊作为一种媒介,它的自由并不等于公众的自由,而社会应当保护公众的自由。

因此,公众的自由应当高于媒介的自由。

其三,社会责任论提出了“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两个概念。

所谓“消极的自由”,就是报刊“不受外界限制的自由”,这是自由主义理论所追求的自由;而社会责任理论追求的是“积极的自由”,即报刊必须“具有行动所必需的手段和设备。

”第四,社会责任论主张政府对传播媒介进行干预。

认为,政府不应是报刊自由的旁观者,如果报刊不主动地负起责任,政府将以权力作为最后手段,强制它改正。

显然,社会责任论提出的一些思想观点和具体措施,在调节政府、媒介和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缓解社会矛盾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因此受到了西方国家甚至世界范围普遍重视。

但是,由于新闻媒介的私人占有,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又是这种私有制经济的维护者,因此媒介不能摆脱与实际相脱节的困境。

4、苏联共产主义理论集权主义和自由主义理论的集合体。

大众传播媒介是作为党和国家的工具来使用的,由国家经营和控制;传播者的自由和责任不可分的连在一起。

因当时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因此书中对此部分颇有偏见,一般为后人所遗弃。

三、新闻的含义资产阶级报人对新闻的解释:猎奇,反常、趣味、刺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19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太阳报》编辑主任约翰•博加特•新闻建立在三个“W”基础上:Women(女人)、Wampum(金钱)、Wrongdoing(坏事)。

(20世纪30年代初《纽约先驱论坛报》采编主任斯坦利•瓦利克尔)•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哎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

(美国堪萨斯州《阿契生市环球报》主编爱德华•贺)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提出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四、新闻的基本特点(一)新鲜“新鲜”的事实要具备两个基本因素:•它是人们未知的事实。

•它是人们欲知的事实。

(二)及时新鲜事实的传播必须迅速及时。

所以新闻传播,时效性特别强。

新闻总是及时地报道那些新近发生的事情。

(三)真实(四)事件性(五)广泛关注性五、新闻与宣传1.两者的定义和差别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是在追求“不断发生的事情”中对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2.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是: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第三,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四,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六、新闻价值1.新闻价值定义新闻客体的属性、功能对新闻主体的效应。

此处的新闻客体主要是指新闻事实,新闻主体主要是指新闻传播主体。

对专业的新闻传播者来说,“新闻价值”是从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信息效用的目的出发,选择事实、予以报道的职业衡量标准。

2.新闻价值的五要素(1)时新性(2)重要性(3)显著性(4)接近性(5)趣味性3.新闻价值的实现被打上多重折扣①从意识形态角度,相当多的宣传性要求压抑着传播者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

②从市场角度,报道一个复杂的事实不如报道一个善恶分明的简单事件;与其不厌其烦地解释事实,不如报道一个轰动的案件;费劲地报道远处的一个重要事实,不如报道一件身边的花絮。

有价值的新闻需要投入,大信息大投入,小信息小投入。

③发生时间和传媒工作特征。

事件在一天的什么时间发生、记者是否在场、值班主任个人的偏好、照片的清晰度和文字的容量、信息等级的确定、版面的位置等等,都会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

4.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迅速发现新闻线索,准确判断客观事实能否构成新闻事实,并最大限度地发掘出事实所包含的新闻内涵的一种能力。

七、新闻真实1.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与哲学真实、文学真实性质不同),与法律真实也有所不同。

2.新闻真实是一个过程。

事实本身在发展,人们认识到什么程度,新闻才能真实到什么程度。

马克思用“有机的报纸运动”概括了这种现象。

具体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

3.新闻突出的是只是事实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一面,相当程度上只是真相的一部分。

传媒不是一面反映世界的镜子,按照世界本来的多样性反映社会现实,而是按照新闻价值的标准选取事实加以报道。

传媒造就的“媒介世界”,它与“现实世界”并不等同。

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很大程度上生活在“媒介世界”里。

最具传播力的新闻,往往不是最复杂的新闻,而是被简化了的新闻。

新闻失实的常见原因(1)文学性想象造成具体的新闻失实(2)体制性失实,即由政治、经济价值观引发的失实(3)采访、写作与编辑过程中造成的失实(4)“新闻策划”造成“传媒假事件”(一种变相的假新闻)泛滥(5)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或有意虚张声势地夸大事实(6)套话、套路描写造成的不真实(7)故意不报道公认具有新闻价值的公开发生的事实,是一种看不见的不真实八、新闻客观性原则新闻的客观性作为一种理念,有具体的内涵:(1)诚实;(2)超脱、平衡、公正地对待事物;(3)无党派色彩、不抱成见或持偏见、不固执己见;(4)不牵扯个人利益;(5)只相信事实,怀疑出于价值观的别人的判断,努力将二者分开。

新闻的客观性作为一种报道方式,应做到(1)将事实与意见(包括价值判断)分开。

(2)以超脱情感的中立态度表述事实(原则上不使用形容词、副词和其他明显褒义或贬义的词)(3)努力做到公平和平衡,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给受众提供全面的信息“客观”更是一种职业理念,一种职业立场。

只有从这种“立场”出发报道事实,在形式上又采取客观报道的方式,才可能做到较为客观(完全客观难以做到)。

九、传播学的基本问题传播的定义: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的特点:、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交流、交换、扩散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体现一定社会关系3、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有共通的意义空间4、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十、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1.符号(sign),又称指号、记号、符码、代码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符号是形式,信息是内容。

2.“讯息”与“信息”的差别讯息的对应词是message,指具体的信息,例如一条简讯(包括声像形态)、一封电报、一项通知、一个公告、一句含有信息的重要的话、一张照片等等。

“信息”的概念相对抽象,或相对宏观。

信息概念在讯息概念之上。

十一、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指信源,信息的发出者受传者:指信宿,信息的接受者。

讯息:传播的内容。

媒介:传播渠道,联系的纽带。

反馈: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一)传统的线性模式拉斯维尔的5w模式优点:该模式把人类传播活动明确概括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大创举。

大众传播学的五个主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分析”,也是由这一模式发展而来。

不足:将传播过程视为单向直线运动的过程,忽视了受众的主动性和反馈作用。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优点:①导入“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

②香农一韦弗模式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作用的认识,这种作用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越来越明显了。

不足:①由于香农一韦弗模式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如果把这个模式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

②将影响简单地归为噪音,没有认识到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全部复杂性。

线性传播模式的共同缺陷:I.它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固定化,忽视了人类社会传播过程中二者之间的转化;II.它将传播过程视为起于一点,终于另一点的直线,未能注意到反馈这一人类传播活动中极为常见的因素,因而也就忽视了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优点: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

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

另外,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

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行使着相同的功能,即编码、译码和释码不足:1、把传播双方放在平等的地位;2、不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施拉姆传播模式的特点:A.明确地提出了反馈;B.此模式的中心是媒介组织,它集编码者、译码者和释码者于一身,它们可以从受众处获得推测性反馈;C.该模式标志着从一般传播过程模式走向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标志着将大众传播看成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趋向.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意义:①突出了反馈的机能。

②拓展了噪音的影响。

③表现出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循环性。

不足:将影响简单地归为噪音,没有认识到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全部复杂性。

(三)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美国社会学家赖利夫妇于1959年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大众传播是各种系统中的一个系统。

把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考察,确实是赖利夫妇的一大创举。

开始着眼于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将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运行的大框架中去把握。

该模式的基本观点是,传播过程是处于社会系统中并受其影响的一个子系统,传播系统既与社会中其它系统相联系。

个体、群体又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他们总是在社会中运行,因而又与总的社会系统有着互动关系。

马莱兹克系统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切入,将社会系统与传播系统中各因素及其间的关系进一步细化,对那些可能对传播各环节构成影响的因素进行了考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