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是表示原子核电荷数和电子层排布的图示形式。
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如图是一些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核外电子是分别排列的,从里到外1,2,3......7.
2,第一层最多2个电子,第二排最多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
3,最外层8个电子的结构叫做稳定结构.
4,金属原子做外层电子数<4易失电子.
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5易得电子.
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数是8个. He:(2个)不得不失.
怎样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结起来大体有如下几点:
知道l~20号(编号数即核内质子数)元素的名称、符号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理解图中的符号和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现以磷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具体说明。
“0”,表示原子核,圈内“+”号,表示质子所带电荷的性质;圈内数字“15”,表示核内15个质子;圈外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所夹的数字为该层容纳的电子的数目。
磷原子有3条弧线,表示它共有3个电子层。
不管是什么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呈电中性(即不显电性)。
原子结构示意图不仅可以表示中性原子,还能表示带电的原子—一离子(包括阳离子和阴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
什么是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是怎样形成的?
什么是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是怎样形成的?共价化合物是依靠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
当两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形成分子时,由于两个原子都有通过得电子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的趋势,它们得电子的能力差不多,谁也不能把对方的电子夺过来,这样两个原子只能各提供一个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在两个原子的核外空间运动,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
两个原子的原子核同时吸引共用电子对,产生作用力,从而形成了一个分子。
由于两个原子对电子的吸引能力不一样,共用电子对总是偏向得电子能力强的一方,这一方的原子略显负电性,另一方的原子略显正电性,作为整体,分子仍显电中性。
比较典型的共价化合物是水、氯化氢以及二氧化碳。
共用电子对总是偏向氧原子的一方,偏离氢原子的一方。
共价化合物一般硬度小,熔沸点低。
某些单质的分子也是依靠共用电子对形成的。
例如氯气的分子就是由两个氯原子各提供一个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电子对同时受两个原子核的作用形成氯分子。
由于同种原子吸引电子能力相仿,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方。
结构简式(通常只适用于以分子形式存在的纯净物,如有机分子)是把分子
中各原子连接方式表示出来的式子。
将有机物分子结构式中的C-C键和C-H键省略不写所得的一种简式。
如,丙烷的结构简式为CH3CH2CH3,乙烯为CH2=CH2等
电子式
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发生变化。
为了简便起见,化学中常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小叉“×”来表示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相应的式子叫做电子式。
说明:①电子式局限性相当大,只能表述一小部分物质的结构
②单原子阳离子电子式不画小黑点“·”或小叉“×”
③组成各种微粒的各个原子的电子式,必须力求均匀、对称。
稳
怎样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知道化合价
如果只有一个电子层,当然是+1价,比如H
其他的,就要看其最外层电子数了。
如果大于4,就用8减去最外层电子数,就是其化合价
如果小于等于4 ,最外层电子数就是其化合价
一般情况就是这样了,这也基本上可以应付考试了。
Au:(+79)2,8,18,32,18,1
原子序数47,电子层排布:2-8-18-18-1
我告诉你一个原子结构示意图排列规则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2 8 18 2n^2
主量子数n 1 2 3 4 最外层小于8 次外层不大于18
故元素周期表1号至86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2 8 18 32 18 8
补充回答:最外层不大于8
看最外层电子数如果小于等于4个就是几价比如最外层3个电子就是+3价如果大于4个用8减比如最外层7个电子化合价=7-8=-1价
过渡元素(transition elements)
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族到IIB族的化学元素。
这些元素在原子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是价电子依次充填在次外层的 d 轨道上,因此,有时人们也把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包括在过渡元素之中。
另外,ⅠB族元素(铜、银、金)在形成+2和+3 价化合物时也使用了d电子;ⅡB族元素(锌、镉、汞)在形成稳定配位
化合物的能力上与传统的过渡元素相似,因此,也常把ⅠB和ⅡB族元素列入过渡元素之中。
过渡元素的特征性质有:①它们都是金属,具有熔点高、沸点高、硬度高、密度大等特性,而且有金属光泽,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都很好,不同的过渡金属之间可形成多种合金。
②过渡金属的原子或离子中可能有成单的d电子,电子的自旋决定了原子或分子的磁性。
因此,许多过渡金属有顺磁性,铁、钴、镍3种金属还可以观察到铁磁性。
可用作磁性材料。
③ 过渡元素的d电子在发生化学反应时都参与化学键的形成,可以表现出多种的氧化态。
最高氧化态从钪、钇、镧的+3一直到钌、锇的+8 。
过渡元素在形成低氧化态的化合物时,一般形成离子键,而且容易生成水合物;在形成高氧化态的化合物时,形成的是共价键。
④过渡元素的水合离子在化合物或溶液中大多呈显一定的颜色,这是由于具有不饱和或不规则的电子层结构造成的。
⑤ 过渡元素具有能用于成键的空d轨道以及较高的电荷/半径比,都很容易与各种配位体形成稳定的配位化合物。
过渡金属[1]大多有其独特的生产方法:电解法、金属热还原法、氢还原法和碘化物热分解法。
周期表中从IIIB族到VIII族的元素。
共有三个系列的元素(钪到镍、钇到钯和镧到铂),电子逐个填入他们的3d、4d和5d轨道。
有时人们把过渡元素的范围扩大到包括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
因此有时也把铜族元素包括在过渡元素范围之内。
锌族元素(IIB)形成稳定配位化合物的能力上与过渡元素很相似,因此也有人建议把锌族元素归入过渡元素范围。
各系列过渡元素的与阿兹半径自左而右缓慢递减,各族元素的半径自上而下略有增加,但不像主族元素增加的那样显著。
过渡元素的特征性质有以下几点。
(1 )都是金属,具有熔点高、沸点高、硬度高、密度大等特性;并有金属管则及延展性、高导电性和导热性。
例如钨和钽的通电分别是3410℃和2996℃。
不同的过渡金属之间可以形成多种合金。
(2)过渡元素中的d电子参与了化学键的形成,所以在它们的化合物中常表现出多种氧化态。
最高氧化态从每行起始元素(钪、钇、镧)的+3增加到第六个元素(钌、锇)+8。
在过渡元素的每个竖列中,元素的最高氧化态一般体现在该列底部的元素中,例如铁、钌、锇这一列里,铁的最高氧化态是+6,而锇的则达到+8。
(3 )过渡元素具有能用于成键的空d轨道和较高的电荷/半径比,容易形成稳定的配位化合物,例如能形成Au(CN)2-配离子,可用于地品味金矿中回收金。
此外,维生素B12是Co(III)的配合物,血红素是Fe(III)的配合物。
过渡元素常用作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