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健康文摘 2008年第 2 期 169健康教育研究哪些行为是法律法规禁止的,从而在处理两性性行为中约束冲动、控制情绪、平衡心态,使自己的行为控制在法律范围内便自己的行为方式符合社会的要求。
(5)避孕与优生知识的教育:根据现行的规定大学生在校可以结婚。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避孕与优生知识的教育非常必要。
(6)性病、艾滋病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使他们知道只有洁身自爱,才能杜绝这些疾病的传播。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正视大学生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并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及时开展以人格教育为基础,以性纯洁教育为核心的正规、系统、科学的性健康教育,培养其健康的性心理和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帮助他们树立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性文明习惯,自觉抵制资本主义的“性解放”、“性自由”,使他们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更好地为祖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1]教书育人,2001(5).[2]吴阶平.性医学[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2.[3]董俊梅.大学生性道德教育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3.[4]杨川林,许海燕.大学生性心理教育的原则、内容及其途径.[5]李远贵.试论加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2(3)[6]张永新.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校园文化再选择[J].大连大学学报,2001(10).人格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李欣华,牛春娟(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对由于个体人格差异而影响主观幸福感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已有的公认的人格结构研究结论得出神经质与幸福感的体验呈负相关,外向型与主观幸福感的体验成正相关,其他人格特质如:如个体较高水平的自尊、自信、自我监控会体验到幸福感水平会更高,研究显示个体具备的积极的人格特征会体验更多的幸福感。
此外对于人格差异的研究还要考虑个体所处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人格 主观幸福感 积极人格特征现代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研究是以W a n n e r W i l s o n (1967)撰写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我国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十余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上[1]。
国外研究表明,在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中,人格因素是预测幸福感的最稳定和最有效的因素。
DeNeve 和Cooper 对以往148 个有关研究的元分析表明,与幸福感有相关的不同人格因素有137 个,诸如信任、情绪稳定性、控制点、自尊与外向等等。
在这些因素中得到最多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因素是外向性与神经质[2]。
1.已有人格结构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1.1 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是以艾森克人格量表为分类的标准,探讨不同的人格维度,即:神经质、精神质、内外向的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Eysenck (1983)指出“幸福可称之为稳定的外向性......幸福感中的积极情绪与易于社交的性格有关。
”研究表明,外向型与幸福感之间存在正相关,神经质与幸福感之间存在负相关。
程俊卫(2006)在一向对于大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精神质得分和神经质得分显著相关,具有这些性格特征的学生对于生活质量的评价和正性情绪的体验都较低,因而具有较低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性格外向的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水平显著高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性格外向的学生好交际,渴望刺激和冒险,较多的体验到正性情绪,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对于生活质量评价较高,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3]。
王滨,尹海兰(2006)一项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类型关系的研究也表明,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成显著的负相关,精神质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负相关;研究同时也显示出外向稳定型的人主观幸福感最高,其次是内向稳定型、外向不稳定型和内向不稳定型[4]。
郑雪,王玲(2006)的研究也验证以上的结论,稳定外向型被试的幸福感分数最高,幸福感分数最低的内向不稳定型被试。
外向性与积极情绪相关最高,而神经质与消极情绪相关最高[5]。
1.2 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以现阶段人格维度划分主导的五因素模型为主,研究外向性、神经质、开放型、宜人性、责任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联系。
其中外向性、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重复验证了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联系的结论,即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成正相关,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成负相关。
张兴贵(2005)综合国外研究认为开放性、宜人性与主观幸福感存在复杂的关系,宜人性在与他人良好交际过程中可能会过度的克制和压抑自己,会导致个体体验到负性的情绪,责任感特质的个体会为自己确立较高的工作目标,倾向于在工作情景中取得更多的成就,开放性包括智力、文化和创造性对于主观幸福感缺乏强大的预测力[6]。
2.其他人格特质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2.1 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自尊是个体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对自我的积极情感的体验,反应个体知觉到现实的自我状态和期望的自我状态之间的差异,高自尊的个体对自我价值持肯定的正面的评价,而低自尊的个体则相反。
严标宾,郑雪(2006)一项针对大学生所做的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相关分析的表明,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自尊在社会支持基础上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性感和消极情感回归效应显著,对于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起到中介影响的作用。
图1 自尊调节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中介模型2008 NO.2 World Health Digest 170Health Promotion Research如模型所显示,自尊较好的对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做出了中介影响。
在研究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联系时,加入自尊作为变量,发现社会支持对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也测力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自尊变量也显著的影响主观幸福感指标,从而发现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及其指标产生影响的下降的部分是由自尊引起的。
针对大学生来说,父母提供情感、接受和支持的青少年报告出更高的自尊和幸福感,更低的沮丧和焦虑[7]。
2.2 自信与幸福感之间的联系莫斯科维茨和科特的研究部分的证实自信的个体在从事自己比较自信的活动时会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而只是表达某种自信时则不会有这种类似的体验,研究者认为自信与主观幸福感相关,但是这一结论的证实和推广需要考虑文化的背景,即来自西方的研究报告证明自信与主观幸福感有着极强的相关关系,但是跨文化的在香港的一项研究中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较之个体的自信更为有效的预测人们生活的满意度。
自我监控和主观幸福感柯迫(Kopp)对于自我控制感较为全面的定义为,自我控制是个体的自主调节行为使其个人的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可以制止或引发特定的行为,才去适应于社会情景的行为发生[8]。
Brunstein等人认为,当一个人能以内在的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的程度,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
人们需要自我监控适时的控制目标、愿望和策略,研究者认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大部分取决于人们如何、何处去获得和维护控制感。
Kasser和Ryan认为,自我接受、助人等内在的价值目标比美貌、名誉等外在的目标对主观幸福感的意义更大。
自我监控理论认为,高自我监控着在做人际间的选择的时候往往根据他们的外部特点,而低自我监控者则是根据是否喜欢某人,高自我监控者是根据外部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及灵活的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对生活更加的满意[9]。
面对问题由于个人的经历和人格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差异,分为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积极放弃和消极放弃:积极的应对方式是针对问题,找到应对策略,情景重构等,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是一种肯定性的、决定性的、有帮助的方式,相反的是消极的控制方式,是被动的、胆怯的、消极的;积极的放弃是重新调整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将少控制失败的消极后果,而相反的是无助的、无望的、顺从的、宿命论的、回避的方式。
也即是说当个体的面临失败时,可以降低水平,甚至改变目标,而不是因此否定自我。
2.3 积极的人格特征Hillson和Marie在问卷的基础上对于积极的人格特征和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区分,他认为与主观幸福感相联系的积极的人格特征存在两个维度:(1)正性的的利己特征,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2)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指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中与他人的关系并能对于自己达到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
研究认为,个体所具有的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采用更为有效的和积极的应对策略,而不是采用消极的回避的策略应对问题[10]。
3.特定文化背景下个体人格结构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感受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与论证视需要考虑取样背景的社会文化环境,近年来,研究者已经界定了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两种文化形态,个体主义文化的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即选择的自由和个人的需求,而集体主义则强调个体之间的关系,强调责任以他人的需求。
一致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外向性和神经质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下均可以对于个体的幸福感进行预测。
Schimmack(2002)等人指出东亚人对于快乐和不快而的中庸态度可能是根源于亚洲的哲学中的辨证思维,而欧洲和拉丁美洲人则更倾向与快乐的情感。
中国学者何敏贤(2002)认为西方学者对于幸福和快乐的定义和测量方法未必适合中国人,通过《易经》的兑卦探讨快乐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指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主观幸福感维度是西方研究者较少关注的方面。
邢占军(2005)的实证研究也发现编制适合我国国情和民情的幸福感测定的量表是十分必要的。
参 考 文 献[1]田阑、王鑫强、胡风霞(2007):师范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5(8):523-525[2]郑雪、王玲、邱林、严标宾(200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1(2):105-107[3]程俊卫(2006):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4(2):144-147[4]王滨、尹海兰(2006):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了型关系的研究。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4(4):86-87[5]张兴贵(2005):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述评。
西北师大学报,42(3):99-103[6]严标宾,郑雪(2006):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3:60-64[7]张灵聪(2001):自我控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