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宇宙结构

宇宙结构


超新星
爆发规模更大的变星 亮度的增幅:新星的数百至数千倍 可达1000万倍以上 抛出的气壳速度可超过1万千米 恒星规模最大的灾难性爆发
超新星爆发: 大质量恒星(10个太阳质量以上)演化晚期 燃料耗尽→恒星中心的核剧烈塌缩 反弹产生向外的激波 恒星外层被加热而剧烈燃烧 以致整个外壳发生爆炸 将其全部物质抛向星际空间 爆炸时外壳光度猛烈增大→超新星爆发
不规则快变星: 亮度有不规则的快速变化 这类变星的自转较快 经常向外抛射大量物质 常和星云状物质在一起 不规则快变星: 一种正处于引力收缩阶段的主序前恒星 典型代表:金牛座T星(1945年)


短时间内亮度突然剧增(几小时至几天) 然后缓慢减弱 光度增加:几万到几十万倍 发亮之前一般很暗,大望远镜也许看不到 一旦发亮后,有的肉眼就能看到 因此被称为“新星”,中国古代称“客星”
宇宙微波背景观测:
宇宙中物质密度偏离均匀的程度为千分之几 (宇宙年龄在10万年时)


星系:研究大尺度宇宙结构的基本单元 整个宇宙:一团由星系“分子”构成的气 体 星系团和超星系团:星系尺度之上的结构 (星系的空间分布有结团性) 星系团及其之上的结构都比较松散 星系可以形成各种结构:双(多)重星系、 星系群、星系团、超星系团
巨星:比较年老的恒星 温度较低,体积较大 如大角五和毕宿五,温度在4000K以下,光 度为太阳的几百倍,直径分别是太阳的23 倍和45倍 超巨星:比太阳光度大2千倍以上的恒星 体积更大,密度更小,光度更大 超巨星中温度最低的叫红巨星 温度最高的叫蓝巨星
• 赫罗图, “光谱-光度图”: 恒星光谱和光度的关系 赫茨普龙(丹麦)和罗素(美国) 20世纪初 • 赫罗图:恒星的分类、起源和演化 研究恒星的重要手段 • 恒星的光谱依赖于它的表面温度
该图演示由卫星观测到的位于银河系中心名 为MCG6-30-15的超大型黑洞
双 星 , 一 个 被 吸 入 黑 洞 , 一 个 被 弹 出
能银 将河 行系 星中 喷央 射神 出秘 银小 河型 系黑 洞
银河系中心结构酷似“中国龙”的星
银 道 面 与 地 球 赤 道 面 成 。 交 角
62
恒星发光发热的能量:内部的核聚变 恒星内部结构:质量、化学组成、演化阶段 太阳:正处于壮年期
X射线双星:一子星为X射线源的密近双星 双星X射线源是X射线波段中最亮的天体
射电双星:探测到射电辐射的双星 恒星的辐射较微弱,不易被探测到 射电双星的射电辐射 可能产生于双星系统周围的稀薄等离子云 爆发双星: 双星系统中如果有一个子星是爆发变星
聚星:由3到7颗恒星组成的恒星系统 聚星通常称为多合星 三合星:3颗星在一起 四合星:常常组成间距相当的较为规则的 四边形 六合星:常常由3对双星组合而成
大麦哲伦星系中的超新星1987A
1987A
半人马A 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持续观测100万秒 清晰捕捉到它的爆炸场面
金牛星座一个超新星爆炸云团的照片 2005年美国哈勃太空望远镜
过爆 颜炸 色中 辨甩 别出 出来 来的 ,物 如质 绿成 色分 代可 表以 硫通 距 离 地 球 6500 超 新 星 爆 炸 云 光 团 年 大 约 6 光 年 大 小
物理变星(内部变化→亮度变化) 脉动变星:自身的膨胀和收缩→光度变化 爆发变星:光度突然发生剧烈变化
几何变星:恒星几何位置变化→亮度变化
脉动变星
光变幅度不大,不超过几倍 光度变化有明显的规律 周期性脉动变星 每个周期的光度和光谱变化都很一致 不规则脉动变星 不具有明显周期性的脉动变星 已发现的物理变星:脉动变星占了90%
仙女座
双 重 星 系
星系群与星系团
“本星系群”:银河系,仙女星系,大、小 麦哲伦星系及其周围几十个星系 星系群一般由几十个星系组成 星系团:组成与星系群相似而数量更多 星系团一般由几百到几千个星系构成
超星系团:星系团之上仍有结构 超星系团只包含几个到几十个星系团 一般的超星系团都包含10个左右的星系团 超星系团是现在已知的最大星系集团 这些星系集团都有各自的运动: 如在自转或膨胀
星团: 星数超过10个并且具有物理联系的星群 星团的成员彼此间有相对运动 星团作为一个整体也在空间运动着 一般将星团分为银河星团和球状星团
银河星团:具有不规则的外形,成员星在 十几到几千之间,所占空间范围也不大, 在10光年到100光年之间 银河星团结构比较松散,也称为松散星团 已发现的银河星团约1000个,都分布在横 跨天空的银河附近,银河星团也因此得名
恒星的发光机制
E=mc2
0.7% mass 1011 years Chemical 3000 years Gravitation 108 years
恒星的种类
主序星:处于壮年期的恒星,如太阳 变星: 亮度有明显变化的恒星 致密星:高密度天体,正常恒星的归宿 如中子星、白矮星 巨星: 光度比一般恒星大
星系内部的结构和天体
恒星:炽热气体、自己发光发热 星云:气体和尘埃、呈云雾状外表 星际物质的一种密集形式 行星:环绕着恒星、自身不发光 质量必须足够大: 其自身重力和表面力平衡→呈圆球 星际物质:宇宙中到处弥漫(气体和尘埃) 黑洞 小型天体 星际分子 宇宙线 磁场
个直 银 中径 河 间约 系 厚为 、 边万 缘光 薄年 的主 扁体 平部 圆分 盘是 体一 10 ,
造父变星:脉动变星中最重要的一类 典型代表:仙王座中的“造父一” 光变周期为5.4天
• 爆发变星: 耀星、不规则变星、新星和超新星 耀星:平时亮度基本保持不变 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突然增亮 经过几十分钟后又慢慢复原(无规则) 耀星表面存在着局部活动区 类似太阳耀斑活动,但规模要大得多 耀星:年龄很轻的恒星 典型代表:鲸鱼座UV星(1948年) 这类耀星又称为鲸鱼座UV型变星
致密星
正常恒星走向死亡的最终归宿 自身不能再进行核反应,因此不能再靠向 外的辐射压平衡自身的引力塌缩 体积都很小、密度非常大 白矮星、中子星、黑洞
白矮星
光度暗弱、体积小、质量大、密度高 由简并态物质组成 半径通常小于107m,同行星的大小差不多 质量与太阳接近,0.3~1.2个太阳质量 表面温度高达5000K~50 000K
恒星演化晚期: 内部核反应减弱,恒星开始收缩 收缩到一定程度位能转化为热能,使内部 压力增大,恒星便又开始膨胀 膨胀又将导致压力减小,恒星将再度收缩, 便形成了周期性脉动现象 绝大多数恒星:都将经历脉动变星阶段 但时间不长,与恒星寿命相比极短暂 脉动变星在恒星总数中所占比例很小 迄今发现的脉动变星总数:3万左右
昴星团:年龄约为五千万年,共有三百至 五百颗恒星 “七姊妹星团”:古人只能看见其中的七 颗
球状星团: 外形呈球状或扁球状 成员星很多,可达几十万到几千万颗 所占空间范围为几十到几百光年 相当均匀地分布在银河系内
双星:两个彼此靠得很近的恒星 子星:双星的两个成员 较亮的为主星,较暗的叫伴星 光学双星、物理双星、密近双星、X射线双 星、射电双星、爆发双星等 光学双星仅仅是一种投影关系 从地球上看起来它们很近,其实相距很远
• 物理双星:真正十分靠近,并相互绕转
印地安ε的伴星印地安εBa 於去年被發現
天兔座棕矮星Gliese229B 图中的红巨星的伴星,距地球约十九光年
密近双星:子星之间有物质交流 两子星距离较近,相互作用较强 它们之间除了相互绕转外,还发生物质交 流,从而影响每个子星的演化 密近双星的关键是物质交流 物质交流的过程十分复杂 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密近双星模拟图:右上是一颗白矮星,它 从左下的伴星表面不断吸取物质,并在自 身周围形成一个物质盘
新星不是新产生的星:产生于双星系统 一颗子星是体积很小、密度很大的矮星 (可以认为是白矮星),另一颗是巨星 两颗子星相距很近,巨星的物质受到白矮 星的吸引,向白矮星流去 这些物质的主要成分是氢,落进白矮星的 氢使得白矮星“死灰复燃”,在其外层发 生核反应,从而使白矮星外层爆发,成为 新星
新星爆发以后,所产生的气壳被抛出 气壳膨胀→半径增大→密度减弱→消散 于恒星际空间 气壳膨胀消散→新星的亮度缓慢减弱
超新星外层爆发:能量极高,发生进一步 核聚变反应生成序列较高的元素 新生成的元素,连同核聚变早期阶段产生 的较轻元素(如碳、氧等)一起被抛入太 空,成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的组成材料 (需要经历数十亿年的演化过程 ) 恒星的核聚变:只能生成元素周期表中Fe 及其之前的元素 组成我们人类身体的原材料,以及世界上 大部分物质,都源于宇宙中超新星的爆发
主序星阶段:恒星一生的大部分时间 看到的大多数恒星都是主序星 大质量恒星:燃烧剧烈,燃料消耗快 主序星阶段的时间较短 最短的只有几百万年 小质量恒星:氢的消耗较慢 主序星阶段的时间较长 最长的可达10万亿年 太阳年龄:45亿岁 主序星阶段的时间约100亿年


变星可分为物理变星和几何变星
超星系团的尺度之上的结构:空洞
在空洞的范围内没有或极少有星系存在 星系聚集在空洞的壁上 呈纤维状或片状结构:形成超星系团 超星系团一般都呈扁长型 长短径之比平均约为4:1


星系: ~100kpc, ~1011 stars M~1012Msun 星系团 : ~Mpc, ~102—103 galaxies M~1014Msun 超星系团、空洞:~50-100Mpc
核球:银河系恒星最密集的区域 长轴:13000~16000光年 厚度:大约13000光年 银核:核球中心,银河系的中心 发出很强的射电、红外线和X射线 银核中:一个超大的黑洞 许多围绕大黑洞的小黑洞 银河系对银心绕转 太阳:绕银心速度=250km/s, 2.5亿年一周
图中的小星: 银河系中最小的恒星之一 质量只有太阳的十分之一 亮度不足满月的八倍
星系分类
椭圆星系:年轻恒星极少,总光度却很低 (尽管恒星数量较多) 旋涡星系:中心主要是年老的恒星,而旋 臂里较多年轻和新生的恒星 透镜星系:介于椭圆和旋涡星系之间 不规则星系:含年轻明亮的恒星最多,年 老的恒星最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