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论点归纳、理清思路导学案【学习准备】了解八下第二单元、九上第三单元的内容【学习目标】1.学会寻找和归纳论点;2.能够把握文章结构,理清论证思路。
【寻找和归纳论点】1.温故知新熟悉《纪念白求恩》《敬业与乐业》《多一些宽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成功》《学问与智慧》《论美》的论点,从文章论点的位置说说你的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分清论题与论点。
怎样区分论题和论点?上述课题中哪些是论题,哪些是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3.练习《中考指南》P99《让人,乃众妙之门》找出中心论点。
A让人,乃众妙之门B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C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D让人,并不是懦弱寻找论点时,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归纳论点《中考指南》P91《谈沉潜》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归纳论点时,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5.真题演练筛选《中考指南》议论文阅读部分所有关于寻找和归纳中心论点的题目进行练习。
附镇江、盐城中考卷分别练习议论文第1题。
【理清论证思路】1.课文引路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设题:“反复阅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2.考题再现示例:九语上期末试卷试题要多读业务书籍,也就是干什么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选择工作需要的书籍。
人的价值,体现在他的事业上。
为此,阅读的价值取向,也需要服务、服从于事业发展和工作需要。
比如说,你是一个学生,你的任务就是学习最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服务社会打好基础,读书的重点也就是围绕巩固和加深对基本知识的学习来展开。
你是一个工人,你的工作就是做好你所经手的每一个产品,时间最短、用料最少、质量最好,你的重点就应该着眼于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本领。
你是一个农民,你的工作是种好你的“一亩三分地”,合理施肥、科学用药、促进增产、提高品质,你学习的重点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农业生产技能……总之,我们应该利用好时间,积极学习业务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工作能力。
节选自王树华《择善而读》请简析这一段的论证思路。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3.概括答题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4.真题演练《自我雕琢》5.我来命题。
结合课文或中考指南篇目,理清段落或文章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我雕琢①有个小男孩为父亲看守木桶,他每天晚上把所有的木桶擦拭干净并摆放整齐。
然而,令男孩生气的是,他放好的木桶往往一夜间被风吹得东倒西歪。
为此,小男孩很委屈地哭了。
父亲摸着小男孩的头说:“孩子,木桶太轻了,要想不被风吹倒,只有加大它的重量。
”男孩苦思冥想了好久,他挑来一桶桶水,倒进那些空空的木桶里。
从第二天开始,那些盛满水的木桶就再没有被风吹倒过。
②漳州石雕园的石雕造型优美,形态各异。
其中“自我雕琢”的石雕寓意深远:一位体格健壮的青年,手握铁锤,刻苦磨炼,为拥有完美的形象不懈地自我雕琢,不断地自我提高,以达到理想的境界。
这种情景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深刻道理。
因为这座石雕寓意非同一般,给参观者思考与启迪。
③木桶、石雕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许多成功人士都是经过自我雕琢,攻坚克难,昂扬奋进,一步步登上成功的殿堂。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二十年临池学书,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徐悲鸿刻苦努力,奋发向上,才不愧对艺术大师的称号;邰丽华不懈努力,以精美灵动的《千手观音》演绎着聋哑人的美丽与坚强,深深地打动了中国和世界。
凡人与伟人,成功与否,大都不是输在起点,而是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是否具有自我雕琢精神。
④自我雕琢需要静心。
俗话说:“心静乾坤大。
”面对物欲横流、觥筹交错的世界,必须拥有一颗宁静的心。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告诉我们:在喧嚣与浮躁的生活状态里,在欲望与诱惑面前要沉着淡定,静心修炼;宁静才能致远⑤自我雕琢需要恒心。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要花苞的长期孕育。
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才查《本芏纲目》的问世。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自我雕琢的过程是漫长的,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是内心丰盈的过程。
只要有水滴石穿的恒心和毅力,就能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⑤自我雕琢需要恒心。
雕琢的过程是漫长的,它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是内心丰盈的过程,是心灵纯化的过程。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只有贯之以恒心,方得始终,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才有《本草纲目》的问世。
“路漫漫其修远兮“,只有抱定上下求索的恒心才能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⑥自我雕琢需要方法。
外塑形象,更需内强素质。
给自己的思想增加高度,高度决定视野,才足以在金钱名利前抵御诱惑;给自己的知识增加厚度,博览群书,丰富知识,浸润心灵,才可以在竞争的时代里自由驰骋;给自己的心灵增加纯度,豁达乐观,宽以待人,爱心常伴,感恩相随,才足以在漫漫人生中绽放美丽。
⑦木桶和石雕的事例告诉人们:在纷纷扰扰的社会中,我们就如风中的木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不想被任意一种“风”刮倒,就要给自我加重,雕琢自己的思想、智能、心性……让自己健全起来。
这是我们立身的根本,也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1.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020镇江】标语口号应提醒幸福张颐武①我们周围,有太多劳多的标语,让人看了心里不是滋味。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酒后驾车,离死不远”“放火烧山,牢底坐穿”“宁添一座坟,不添一个人”……这样冷冰冰的标语口号,不仅令人望而生畏,起不到警示教育作用,反而让人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让国人看了皱眉,让外国人看了,还会有损我国的国际形象。
②有人认为,这种标语口号的出现并不奇怪,文明的提升需要过程,这种标语出现也是我们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
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高速推进,人们很多积习难以跟上现代化发展的速度。
相当一部分人的素质没有达到适应现代社会的水平。
随着城市管理的细微化,我们确实发现越来越多的不文明行为出现了,这也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提醒“标语”,来督促大家做一个具有国际化素质的市民,所以这种提醒是必要的。
③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标语口号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不应该只是板着面孔告诉人们不应该做什么,而应该用善意的语言引人向善。
在语气和修辞上,口号的制定者应该多下功夫。
放眼西方,充满人文关怀的口号不胜枚举。
如美国某妇产医院正厅标语:“我们在爱中生长,爱也在我们中生长”;美国某老年公寓大厅内的标语:“爱一个人要付出很大代价,但不爱任何人时,代价就更大”;加拿大一家福利机构的募捐宣传语:“幸福的人善于忘记自己给过别人什么,却永远记得别人给过自己什么。
”④如何把催人向上的“标语”设计得更美观、更合理,是标语口号的制定者需要思考的。
任何人都会对冰冷、强硬的要求产生抵触。
像“严禁酒后驾车”就没有“一杯醉驾酒,多少离别愁”来得深入人心;“禁止浪费水资源”就没有“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就是您的眼泪”更发人深省。
像最近随处可见的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其中用到了泥人张和杨柳青年画的元素,不仅美观、大方,装饰了城市,而且宣传了我们的价值观,弘扬了民族文化。
⑤作家毕淑敏写过一篇叫《提醒幸福》的散文。
她说,“提醒注意跌倒……提醒注意路滑……提醒受骗上当……提醒宠辱不惊……先哲提醒了我们一万零一次,却不提醒我们幸福。
”在我们文明程度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口号标语是不是也应该与时俱进,多一点感情和温度,多一点幸福的提醒呢?换一种思维方式,口号标语也可以深入人心。
(选自201 5年1月17日《光明日报》,有改动)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020宿迁、盐城】玫瑰和胶囊沈奇岚①有这么一家公司,经营一种叫“替人读书”的业务,把几百页的大部头著作精简成10页左右的“精华”,提供给那些想诿书而没有时间读书的人,并获取高额报酬。
这个公司一时间十分受欢迎,它提供的“精华”摘要,犹如一粒小小的营养胶囊,让人们心理上觉得获得了所有需要的信息和养分,同时大大节约了时间。
②当时我就想,这套办法是没法用在文学和哲学书上的吧,否则《安娜·卡列尼娜》的摘要精华,就是一句“已婚的安娜爱上了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然后卧轨自杀”,而《简·爱》的摘要就是“家庭教师简·爱在罗切斯特先生家里教书,后来嫁给了他”,不伦不类,引人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