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
音乐教育哲学基础的定位,关乎音乐课程价值、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标准、课程实施等几乎是音乐课程的所有方面,可谓举足轻重。
近百年来,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秉承数千年中华文化的“乐教”传统,尊崇儒家“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思想,将“涵养美感,陶冶德性”(摘自1912年11月民国政府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第十条“唱歌要旨”)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
百年间音乐教育的课程目标,虽然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体制更迭有所变化而打上时代烙印,但以“涵养美感,陶冶德性”为课程价值基本取向的核心目标从未动摇。
这一核心目标的本质,是中华民族朴素的“美育”思想。
近20年来,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的频繁和便捷,20世纪后期及21世纪初期国外一些新的音乐教育理论、观点和发展潮流,经由不同渠道传入我国。
一时间,有关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课程核心目标和基本理念,呈现出众说纷纭,学派林立的景象。
就音乐教育哲学基础而言,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学说主要有:审美育人说创造力开发说音乐文化说
多元文化认知说多样化的人类实践说全球视野说其中,审美育人说曾在较长时期均为中西方音乐教育所认同,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其他多种音乐教育哲学理论的兴起,审美育人说在一些西方国家逐渐被边缘化,大有被音乐文化哲学取代的趋势。
在这种理论思潮的背景下,“实验稿”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受到质疑和公开批评。
批评的意见认为,这一理念的哲学基础(“审美说”)已经“过时”,“其认识论基础是反历史的”,提出应“将‘音乐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取代“音乐审美哲学”,以“适应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详见《中国音乐》2005年第四期第6-16页)。
于是,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是什么?“标准”应如何进行音乐课程定位?还要不要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这些问题,需在“标准”修订中给予正面回应。
对于这一有争议的重大学术问题,“标准”修订组于2007年6月在青岛大学召开“音乐教育哲学基础”专题研讨会,邀集有关学者出席,深入探讨音乐“课
程基本理念”的哲学基础。
通过问题研讨和对中外古今音乐教育思想的梳理、比较、透析,与会者和“标准”修订组成员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以下共识:
1.对中国基础教育中音乐教育哲学基础的讨论,应在中国教育国情和音乐的社会功能及艺术价值的双重论域加以观照。
2.对“音乐审美”内涵的理解不能过于狭窄,不宜将教育行为中的“音乐审美”,局限于审美主体(学校中的音乐学习者)对审美对象(音乐作品或音乐事象)的单向体验,而应包括从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出发对审美对象人文内涵的认知。
3.“音乐作为文化”是音乐艺术人文本性与生俱来所固有的,亦是音乐教育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不是音乐艺术社会功能和价值的全部,也不是中小学音乐课程独有的、不可替代的、并可以被称之为音乐课程教育价值的核心功能。
4.具有国家教育法规文件性质的“课程基本理念”的表述,必然应该是自身教育-文化传统,以及本学科学术理论精华的历史积淀与当今社会意识形态及主流文化思想相融合的产物。
音乐教育“文化哲学”理论,主要源自美国音乐教育家戴维·埃里奥特20世纪90年代中期和德国哲学家迦达默尔20世纪60年代的著作。
部分中国学者在引用这些著述时,未能对其观点本身的学术局限性及教育-文化适应性有客观认识,故不可能将这类国外学者的一家之说,搬作国家基础教育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思想。
在从理论上辨析音乐教育哲学基础并取得共识的同时,“标准”修订组对“实验稿”的相关内容进行审视,认为原稿对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要理念的论述还不够充分,也不够全面,未能完整而准确地表达这一哲学命题应有的内涵及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为此,“标准”一方面继续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另一方面深度发掘“音乐审美”内涵,赋予其时代性和包容性的品格。
“标准”对这一理念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改写,作为对这一有争议的重大问题的回应:
“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
这一理念立足于我国数千年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与我国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相对应,彰显音乐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健全人格和以美育人的功能”。
这段正面阐述“音乐审美”内涵的文字,立足于音乐艺术的教育功能和我国
优秀的教育、文化传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以美育人”的教育功能,将中小学音乐课程纳入国家教育方针的“美育”轨道,体现了国家现行教育方针中的“美育”思想。
同时吸纳了21世纪国际音乐教育所倡导的、基于民族音乐学(或称音乐人类学)理论的不同文化语境认知的教育理念。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可归纳为:音乐艺术美感、体验、感悟、沟通、交流、认知、多样化的文化语境、以美育人。
透过这组关键词可以发现,“标准”坚持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其哲学基础是以“审美育人说”为根基,对“音乐文化哲学”的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