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礼仪

大学生礼仪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个人形象,形象已是当今社会的核心概念之一,人们对形象的依赖已成为一种生存状态。

本文就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和个人形象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高校加强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形象管理礼仪素养道德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影响力越来越高,在各行各业中出类拔萃的精英人士,都需要有全面的现代形象礼仪知识。

每天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如何正确掌握场合礼仪规范,树立良好的政府、企业及个人形象,保持强大的文化竞争力,在日常交往中事事合乎规范,处处表现得体,是一个人品质、品位的标志,是每位现代人士事业成功的必备要素之一。

现代礼仪是成功形象的诠释,也是为人处事、安邦安国的规范和制度,但凡文明的民族,都很注重形象和形象礼仪。

一、形象管理与形象礼仪形象管理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是其在拥有了先进的色彩与形象理念和成熟的色彩应用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专业化、科学化的新兴行业,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国际间各先进国家都正致力于相关的研究发展,同时透过教育与训练,努力落实个人形象管理于职场和生活之中。

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不论是企业、政府还是个人,不注重形象就没有发展,甚至没有明天。

孔子说“人无礼,无以立”,礼仪是现代人的处世根本;礼仪是成功者的潜在资本。

在人际交往中,礼仪不仅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体现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意识到礼仪在生活、工作和职场上的重要作用。

各行各业的人员都迫切需要掌握规范的礼仪,来充实自己,完善形象,以改进人际关系,实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

二、形象礼仪的构成与文化内涵形象是指表象和印象,有个人和企业之分。

个人形象简单说就是一个人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外在的整体形象和由内向外表现出来言谈举止及礼貌礼仪等所传递给别人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这个信息在与人交往中表达着他个人所具有的品质与素养。

因此形象的构成主要是由内涵和外延两大要素构成的。

内涵主要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学识,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内涵的基础。

古人云:欲修身必先利其德。

在今天我们所说的“德”主要是指“三德”,即在家里要有家庭美德;在工作岗位要有职业道德;在公共场所,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要有公共道德。

学识,也即专业知识,是我们生存和立足的“实力。

内涵有了优良的品德、丰厚的学识,外延形象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外延也有两个方面:一是能力,即才干和技能。

虽其范围很广,但人际交往、待人接物的能力是不可缺的。

另一个方面,则是形象的外在视觉效果,就是人们常说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等可视的外在行为。

而我们所说的能力,外延的接人待物能力以及我们穿着打扮,言谈举止,恰恰就是礼仪的内容和修养的外在体现。

因为礼仪是一个人形象内涵的外在延展,也正是通过礼仪塑造和展现着我们自身的美好形象。

而形象管理是提升形象力与影响力的策略管理和科学方法。

根据个人或企业特点与目标,对视觉、沟通(语言、非语言)、行为方面进行专业咨询和规划管理,以帮助组织和个人发挥形象潜力。

通过专业形象管理,可达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目标,使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得到全面提升。

加强影响力,最大程度地灵活运用形象资本,在有限时间内传递正确讯息(表达内容、能力实力与特点特色等),让外界理解自己理念,并产生积极动机和行动力。

个人的形象礼仪是内在精神与外部风貌的展示,也代表着整个群体的形象。

作为现代礼仪的主要传承者和代表社会发展希望的当代大学生的个人形象,不仅仅代表其本身的素质,还代表了其所在院校的整体形象和大学生的群体形象。

加强礼仪修养,通过个人形象管理,进一步增强其社会竞争力,是当前高校礼仪教育的一大任务。

三、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分析与对策作为一个大学生,要“知礼、学礼、懂礼、行礼”这是现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

为人要“真诚、热情、温和、宽容、大方、幽默,礼貌”,然而不合群,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缺乏社交技巧,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有限,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善于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社会公德淡薄,诚信力不足等现象不乏存在。

还有的大学生在崇尚个性的潮流挟拥下,刻意追求奇异,无论个人形象还是性格举止,都与他人格格不入,与社会的公认形象大相径庭。

究其原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很多大学生在校数年,从未意识到“形象”的重要性,等到临近就业才匆匆忙忙从表象上对自身的谈吐、着装、应变能力及礼仪规范等进行速成式改造,因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其实,大学生对高层次的道德精神并不陌生。

恰恰相反,秉承优秀的人文精神传统一直是大学教育所致力的教学目标之一。

但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

这与高校礼仪教育意识的淡薄是分不开的。

应当看到,一些高校对礼仪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切实有力的措施。

因此,有必要在高校中开展礼仪教育,指导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引导大学生“精神成人”既能“知书”,又能“达礼”。

强化礼仪素养,对大学生良好形象、优雅气质和风度的相关指导,势在必行,应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当代大学生的普遍重视和关注。

[摘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文明素养,也是高校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近年来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礼仪教育的欠缺使得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欠缺,为此,高校应该通过加强教师礼仪修养、开设礼仪教育课程、开辟礼仪教育第二课堂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教育加强途径礼者,敬人也,是对人的尊重;仪者,仪式也,是礼的表现形式,因此所谓礼仪就是指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即按照礼的要求节制和规范人的行为,通过律己,达到敬人的效果。

我们知道,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可以说道德是做人的规矩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判别善与恶的基本尺度,也是人们选择怎样做和做什么的标准;而礼仪是人类维系社会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是道德的具体表现,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它更注重一个人从内到外的思想气质的外化,其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

由此可见道德是理论方面的思想意识,礼仪是实践方面的行为表现;道德是礼仪实践的内在要求,礼仪是道德意识的外在体现。

在当代社会,礼仪是个人良好形象的表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它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和领域,始终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对于提高人的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文明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礼仪教育可以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沟通和求职,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材。

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1.礼仪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历代教育家都把礼仪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孔子的道德教育内容是以“礼”为基本规范,以“仁”为思想核心,以“孝”为基础的;孟子把“仁义礼智”比喻成人之四体;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做人的五常之道,把“礼”作为道德的基本准则之一。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教育侧重于从高境界告诉学生如何做一个高尚的、楷模式的人,存在说教成分多,可操作性内容少以及实效性不强等问题,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难以做到,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礼仪体现在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它从人类最基本的行为入手,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且生动形象、易行适用,可接受性强。

因此礼仪教育既可以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并使道德教育具有坚实可靠、丰富多样的载体。

2.礼仪教育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是社会交际的钥匙。

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研究显示那些懂得怎样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

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逐渐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与周围的人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获得真正的友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使自己能够尽快的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但是部分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礼仪修养和交际技巧,无法有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导致人际交往受挫,进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心理健康。

礼仪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和礼仪知识,帮助他们掌握人际交往技巧,使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得体的风度、高雅的气质,从而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充满自信地走向社会,大胆地参与社交活动,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3.礼仪教育是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前提自觉地遵守社会礼仪规范的人,就被人们认定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

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视为缺乏修养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

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荀子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洛克认为“大多数的青年人入世的时候都因为不持重,缺少礼仪,而吃了苦头”。

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的重要时期。

他们有强烈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惑,比如工作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事业发展的良好人际关系,如何设计自我形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交问题。

再者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大,交际节奏和频率不断加快,这不仅对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既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的文明大学生。

然而,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过分关注学生的课业成绩,导致学生高智商、低情商,不会做人,不会处世。

因此,给大学生补上礼仪教育这门课已经刻不容缓。

4.礼仪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其根本目的是教育、引导公民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相应的礼仪规则,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使人们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有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都将礼仪看成是治国安邦之本。

正由于礼仪对治国安邦和规范社会秩序意义重大,礼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对稳定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和谐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礼仪的温馨和柔性可以弥补法律的刚性和无情,彰显人性关怀,只有把法律的“禁恶”“他律”与礼仪的“倡善”“自律”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人身心和谐,乐于为善,既富于情感,更富于理智,掌握更多为人处世的本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