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的芦苇荡阅读答案【篇一:《走近芦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txt>①清寒的早春,阳光已经有些灿烂了,风却依然凛冽,丝丝地割人。
②滩上有一大片芦苇,大概可以称为“芦苇荡”了。
早些年,一到秋天,芦苇就被人砍了去,或当柴烧,或作造纸原料。
不知是因为忙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片芦苇没有在秋天里被砍去,就这样以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整个冬天。
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
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听凭它摆布。
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
③你这样做了,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的服饰。
而你的心已经沉入脚下的泥土,在那里顽强地越冬,如那些同样在泥土中越冬的小动物。
④生命的顽强在于有它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它不必告诉别人,它必须守住这至关重要的秘密。
但芦苇毕竟真的变得苍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
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
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无可奈何了呢?⑤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就像那些无可奈何的芦苇一样。
我们经历过,也可能为此沮丧过。
我们同样在被岁月与生活征服和改变的时候,裹紧身子,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
或许我们的外在形体也确实被改变了,褴褛和枯衰了,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们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
我们失去些什么,得到些什么呢?我们无疑是战胜了,保住了我们的本性与本质。
我们无疑会为此庆幸,为此作为胜利者而越发目光敏锐、坚定不移、信心百倍。
⑥走近芦苇,想跟芦苇说些什么?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脚下泥土松软,头顶阳光充沛,泥土与阳光都是春天的样子了。
芦苇和我近在咫尺,这是怎样的一种亲近?生命的亲近,躯体的亲近,思想和心灵的亲近,或者是另外一些我们尚且弄不明白的思维和行为的亲近。
我们同样是在越冬之后带着褴褛和枯衰走进早春的,在没有欢呼和荣誉的寂静之中,在容易被遗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误解和鄙视的目光之下,我们是不是由衷地涌起一缕无可奈何呢?也许不会,这时候的我们已经因经历太多,明了和洞悉一切而宠辱不惊了。
我们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和崇高之处,我们还需要那些烟云一霎的掌声和鲜花吗?⑦脚下松软的泥土弹跳着,暗示我行走的节奏。
我便感觉到了我的轻盈和愉悦,一种解透人生、战胜自己的轻盈与愉悦。
这是一种越冬乃至更深层次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涅磐的过程。
我们经历过,战胜过,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了。
也只有在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了理解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质,原来是最难的事情。
⑧猛然地发现脚下泥土的表层有些异样的东西,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锥,那是芦苇的笋尖,那是又一茬新生的芦苇尖锐的宣言,那宣言同样是强大的、无可质疑和不可抗拒的。
那就是我们从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时所期盼的目的。
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苍老的芦苇就要倒伏下来,代之而起的将是更加年轻的欣欣向荣的强大的阵势。
我知道这才是必然,才是世间万物历尽苦难生死更替的本真。
1.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走近芦苇”涵义的理解。
(6分)答: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对文章的第③节加以鉴赏。
(4分)答:3.文章第⑤节中写到“我们??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
结合全文思考:在作者看来,人生的冬天具体指什么?(4分)答:4.明代翰林学士解缙有云“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而作者笔下的芦苇却又另一番样子,试分析两种芦苇有什么不同。
(6分)答:索罗学院整理【篇二:041.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2016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s=txt>九年级语文 2015.11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20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号、姓名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3.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第一部分(261.根据汉语拼音写山汉字。
(4分)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4分)桥是了解姑苏风土人情最好的地方,伫立桥头,看榜水人家,绿树掩印。
水巷女子在河旁浣衣,一杵起落声音远远传来,慢了半个节拍,如空谷回音,使人晃如隔世。
看苏州姑娘上桥来了,对襟小衫几尽是丝绸,萧萧洒洒。
分)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0分)①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② ( )③ (卢纶《塞下曲》)④蒌蒿满地芦芽短,(苏轼《)⑥以天下之所顺,,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⑦(陶渊明《桃花源记》)⑧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4.名著阅读。
(4分)①《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里可以凭借什么而获得高官厚禄,又靠什么来赢得皇恩殊荣的奖章?(2分)②格列佛在小人国时,他的衣袋受到搜查,其中有一个秘密口袋逃过了检查,请问下列哪一项内容是没被搜查到的?(2分)( ▲ )5.下面是一张截至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数据的图表(注:图表上“2014e”指的是预计2014年将实现总票房收入288亿元)。
请仔细阅读,并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图表所反映的信息。
(4分)第二部分(44分)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6~7题。
(5分)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6.结合全词说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一般滋味”的具体含义。
(2分)7.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是极具文化内涵的典型意象。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借月亮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怀念之情。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关切之情。
c.“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借如钩的残月表达了离愁。
d.“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借月光表达了天气的寒冷,怀才不遇的苦闷。
阅读《捕蛇者说》中的四段文字,完成8~9题。
(6分)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目:“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即徒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8.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2分)a往往而死者相藉也b(《陈涉世家》)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c可以已大风d则久已病矣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9.联系上下文,分别谈谈你对“余悲之”和“余闻而愈悲”两旬中“悲”的理解。
(4分)阅读下面—则文言短文,完成10~11题。
(7分)越王苦会稽之耻①,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昊。
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②,耳不听钟鼓。
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
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
味禁珍,衣禁裘,色禁二。
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
异日与吴战于五湖,昊师大败,遂大围王官,城门不守,禽③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
此先颇民心也。
(选自《吕氏春秋》,有改动)【注】①会稽之耻:指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困在会稽城,签订城下之盟的耻辱。
②靡曼:美色。
③禽:同“擒”。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
▲②此先顺民心也。
▲11.会稽之耻后,为大败吴师,越王做了哪些深得民心的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3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2~14题。
(7分)①有种说法,读经典可以使人长精神。
此话不虚。
但有个前提,就是读经典必须“入神”,如此方可长精神。
②入神者,一心一意、精神贯注之谓也。
唯有一心一意,读起经典来才有可能忘味九成;唯有精神贯注,读经典的过程才有可能使书中之精义渗透到自己脑海中,继而生发出新的精神来。
这个进程,也就是古人讲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④可见,入神,先要专一。
对于读经典来说,只有专一才可有功。
否则,一目卡行,一日百篇,看似读得多,但仅仅只是与眼睛打了个照面,甚至连眼睛眨一下的功夫都没有,如何能让经典中的道理、知识与智慧化为滋养自己的养分,从而长出精气神呢?古人说得好:“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
”毕竟,经典在精专,研读贵纯一,既想左手画圆,又想右手画方,其结果必然是贪多嚼不烂。
⑤不仅如此,入神,更要玩味。
玩味者,探索体味也。
只有探索体味,读起经典来才有可能像食橄榄那样:咀嚼良久,才有回味,才会深深体会到“真味久愈在”、“始觉甘如饴”的不同凡响之处。
否则,经典即便如熊掌豹胎,如果只是生活活剥一番,尽管其本身再稀缺、再珍贵,也不如平平常常的一蔬一笋那样实际、实在。
毕竟,经典有神韵,神韵在道理,道理在彻底,彻底在抓住事物的根本,而对根本的东西,只有穷究之,才有可能水落石出而得之;只有玩味之,才有可能充分消化吸收之;只有充分吸收之,才有可能酿造出新鲜的血液、呼喊出新颖的话语,从而获取钢筋铁骨般的精神支撑。
⑦鲁迅先生在《而已集读书杂谈》中曾说过:“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读经典更须如此。
12.请概述这篇文章作者的主要观点。
(2分)13.第⑤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2分)14.结合全文,概述一下本文的论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