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民收入问题研究农业稳,天下安,而农民收入能否与社会经济同步增长是“稳”的关键。
促进农民增收,不仅是我国经济实现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建设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甘肃作为一个农业大省,乡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60%以上,农民增收问题已成为全省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农民收入结构变动,分析与全国农民收入的差距,查找制约甘肃农民增收的因素,促进“三农”发展,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农民收入现状和主要问题(一)收入现状1、农民收入增长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农民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农民名义收入增长较快。
按当年价格计算,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100.93元增长到2012年4506.66元,甘肃农民人均纯收入在35年间累计增长了44.65倍,在35年间,甘肃农民人均纯收入名义增长速度以二位数增长的有17年,其中有5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
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978-2012)单位:元、%虽然甘肃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如果扣除通货膨胀,农民收入增长并非直线上升,期间有跳跃、跌落、缓慢增长和徘徊。
以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轨迹来分析,可以把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农民收入增长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978-1984年为高速增长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00.93元增长到221.05元,年均增长13.96%,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年均增长12.57%。
这一时期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农村经济改革取得的重大进展和突破,粮油棉等大宗商品随市场进行联动,各种市场的建立使商品流通从“小流通”走向“大流通”,为商品交换提供了便利条件,从而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2)1985-1993年为停滞增长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从 257 元增长到550.83元,年均增长10%,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年均增长0.4%。
受通货膨胀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在扣除物价影响因素之后实际上涨幅度并不大,个别年份的实际涨幅甚至出现负数。
在此期间政府首次提出了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收入多元化。
(3)1994-1998年为恢复性增长阶段自1994年起农民收入增长步出低谷,开始回升,由1994年的723.73元提高到1998年的1393.05元,年均增长17.79%,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年均增长11.44%。
受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影响,通胀问题得到有效抑制,各项经济政策开始显现出相应的效应,国民经济在这一阶段整体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并由此带动了农民实际收入的提高。
(4)1999-2007年为缓慢增长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从 1412.98元增长到2328.92元,年均增长6.4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年均增长3.51%。
这一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是农民收入增幅不高的主要原因。
(5)2008至今为回稳增长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723.8元增长到4506.66元,年均增长13.41%,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年均增长9.43%。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甘肃粮食产量连创新高,加之各项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民收入回稳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2、农民收入增长结构分析农民收入结构是指农民收入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
农民收入根据来源可以分为三部分: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按来源渠道可分为农业收入(指家庭经营收入中来源于一产的收入)、非农收入(指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农业纯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后剩余的部分)、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三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农民收入结构在收入增长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二个变化:(1)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仍然是收入的主要来源。
甘肃省收入构成及贡献份额(一)单位:%注:1978-1982年工资性收入基本来自社队工分收入从上表可以看出,家庭经营纯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二者所占比重1978年为92.75%,到2012年这一比例仍高达86.59%。
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由1983年的13.85%提高到2012年39.67%,提高了25.82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89个百分点。
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不断降低,1983年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收入的比重为74.09%,到2012年这一比重减少到46.92%,下降27.17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94个百分点。
受一系列惠农政策,特别是补贴和减免政策的影响,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由2000年占纯收入的4.33%,上升到2012年的13.41%,上升9.08个百分点。
与农民收入构成所发生的变化相比,农民收入来源对增长贡献的变化则是根本性的。
一是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对增长的贡献呈现较大的波动,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1981年、1992年、2006年三年间对收入的贡献份额高达一半左右,而2000年对收入的贡献份额出现了负拉动,份额高达-118.87%。
二是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的贡献发生了“稳定的”和“实质的”变化。
工资性收入在1985年对农民收入的增长份额还只有17.52%,到1999年则超过了100%,达到了314.85%,在1999-2002年期间贡献份额多在50%以上。
家庭经营收入对收入的贡献从总体来看是呈持续下降趋势的,1984年农民收入增长的3/4仍是由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来支撑的,随后便呈现出迅速下降的趋势,到2001年,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贡献已不到1/10。
(2)非农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甘肃省收入构成及贡献份额(二)单位:%从上表可以看出,非农业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由1984年的19.95%增加到2012年的46.82%,平均每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农业纯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由1984年的69.59%,下降到2012年的39.77%,下降29.82个百分点,农业收入下降的幅度基本上等于非农收入增长的幅度。
3、甘肃农民收入区域分析我省农民收入结构变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区域间除总体收入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外,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的差异更大,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上。
家庭经营收入比重在50%以上的有河西四市(除嘉峪关外)和甘南州五个市州,这些市州的农民收入仍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人均经营耕地为9.37亩,远远高于全省7.59亩的平均水平,工资性收入比重在收入中所占较低,这些市州具有较强的农业发展潜力。
工资性收入比重在50%以上的市为兰州市和嘉峪关市,这二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排在全省前列,城市化水平较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的能力较强,其工资性收入已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2012年各市州收入构成比重单位:%(二)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问题1、收入增长速度(1)农民收入实际增长速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名义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1978年全国和甘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幅-10.00-5.00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值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差距越拉越大,由1978年的32.67元扩大到了2012年的3410.34元;占全国收入的比重从1978年的75.55%下滑到2012年的51.24%。
我省与全国的差距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4.65%,远远高于甘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82%的速度。
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的排位一直靠后,仅在1998处于全国28位外(高于云南、西藏、贵州),其余年份均在倒数三位徘徊,自2007年开始就一直处于全国末位。
(2)收入增长速度落后于西部省份1995-2012年,甘肃、贵州、西藏、青海、宁夏五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10.08%、9.07%、11.65%、10.19%和11.07%,我省的年均增速仅高于贵州;若以甘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0,则西部五省之比从1995年的100.00、123.43、99.73、116.98、117.80转变为2012的100.00、105.47、126.90、119.02、137.13 ,甘肃与西藏和宁夏的差距越来越大。
2、收入增长方式(1)地区农民收入差距扩大2000年、2012年甘肃分片收入情况单位:元注:河西地区(酒泉市、嘉峪关市、金昌市、武威市、张掖市)、陇东地区(定西市、平凉市、庆阳市)、陇南地区(天水市、陇南市)、民族地区(临夏州、甘南州)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区域之间农民收入的差距,尤其是河西地区与其他区域的农民收入差异比较显著。
2000年河西地区农民收入分别是陇东地区、陇南地区、民族地区的1.91倍、2.44倍、2.35倍;纯收入之比(以河西为1)由2000年的1:0.52:0.41:0.43 转变为2012年的1:0.54:0.48:0.45;到2012年陇东地区农民收入与河西地区的差距有所缩小,但民族地区与河西地区的农民绝对收入差距仍高达4065元。
甘肃2012年分市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分组图(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1978年的407.53元和100.93元上升到2012年的17156.89元和4506.66元,分别增长42.1倍和44.65倍。
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主要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改革开放到80年代后期,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这期间,城乡人均绝对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306.6元波动到1988年的633.78元,城乡收入比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4.04下降到1988年的2.84。
第二,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城乡居民收入快速上升,差距不断拉大。
这期间城乡收入比由1988年的2.84扩大到1994年的3.67。
第三,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期,城乡收入缓慢增长,城乡差距在波动中逐步扩大。
这期间城乡收入比由1995年的3.58扩大到2007年的4.3,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第四,2008年以来,城乡收入快速增长,差距缓慢下降。
这期间城乡收入比由2008年的4.03缩小到2012年的3.81。
甘肃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变化情况(1978-2012)与全国相比,甘肃的城乡收入比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甘肃的城乡收入差距要比全国平均水平大,差距基本保持在0.7左右。
甘肃与全国城乡收入比及差距(1978-2012)(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二、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因素分析(一)内部制约因素1、农业的弱质性甘肃地处我国中部黄土高原区,自然气候条件恶劣,水资源短缺,导致农业的弱质性特别的明显。
近几年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持续走高,导致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成本提高,而农民作为农产品流通的第一环节,只能得到很微薄的农产品销售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