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信息组织(著录)
1.拓……2.①陈….②斯….③蒋….④江…3.4.O189
二、计算机编目:
计算机编目有许多类型,到目前使用时间最长的为机读编目 格式(Machine Readable Cataloging Format,简称MARC), 是根据文献特点和文献机构之间交换的需要建立的标准化 的计算机可读形式。
MARC格式:
纪传体史书——
东汉班固的《汉书》以纪传体的体例首开断代史的先河。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首次以纪传体的体例记载了从传说
中的黄帝至汉武帝3000余年的历史。
纪传体:
司马迁创造了“纪传体”的。 不同于以往编年史、国别史。 纪传体有五种不同的体例,包括:
表、纪、书、世家、列传, 其中以纪和列传为主体,故称纪传体。 全书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并列丛书名 丛编责任者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 丛编编号
附注项 文献标准编号及有关记载 提要项 标识项
国际标准文献编号 中国文献标准编号
分类号 主题词
描述的符号和文字:著录项目标识符又称前置符,置
于著录项目前,依次为:
._ = :
/ ; , + //
各大项符号 并列题名、并列丛书名 副题名及说明题名文字、出版者或发行者、图书及其他形态、副 丛编名、价格 第一责任者 不同著作方式的说明、第二出版地或发行地、尺寸、丛编编号 分辑(卷)次、附属丛编 附件 析出文献的出处
“目录”
“目录”一词,起源于汉代,且“目”与“录”各有其含义。 “目”仅指篇名或书名,“录”却既指篇名或书名,也包括对 篇名或书名的叙录说明文字。
“目录”原本指篇名或书名以及对作者事迹、写作过程、校勘 情况、学术价值等的说明文字。
后来将“目”(仅篇名或书名)泛称“目录”。
目录学
将目录称为学,始于北宋。
刘向(公元前77年-前6年)——《别录》,我国第一部图书目录。 二十卷,汉刘向撰。成书于西汉末年。
刘歆(公元前53年-公元23年)——《七略》世界上第一个图书分 类目录。成书于西汉末年,它比1545年西方“目录学”之父德 国的吉士纳的《万象图书分类法》还早1571年。
《史记》记载:“汉兴,肖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
MARC格式是指定的计算机可读目录数据标准交换格式,20世 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北美首先应用。推动了图书馆进入自动 化阶段。MARC在世界范围使用广泛,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版本, 如:
美国的USMARC 英国的UKMARC 欧洲的UNIMARC 中国的CNMARC等。
著录的详略级次:按著录的详略程度,把著录项目分为三级
1、记录全部项目,称为详细级次。可提供文献的全部书目信 息,适合于国家书目的编制。
拓扑学的首要概念:线段、曲线、圆周与圆片的映射的几何学 / (美)陈锡居(Chinn,W.G.),(美)斯廷路德(STEENROD,N.E)
著;蒋首方,江泽涵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 196页;32开 书名原文:First concept of topoloqy 0.88元 1.拓……2.①陈….②斯….③蒋….④江…3.4.O189
构成了极高目录学价值的国家藏书提要目录。 《汉书•艺文志》记载刘向校书:“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
奏之。”
叙录体
刘向始创的叙录体目录体例,在1900多年前就已达到很
高水平。 叙录(又称解题、提要,始于刘向),列于书名之后,用
以揭示图书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学术源 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
传录体、辑录体
传录体目录:始于南朝宋、齐时王俭的私家目录(南北朝,宋,公元420年-479
年;南齐公元480-公元502年)《七志》。
偏重作者传记而不述图书的内容主旨。
辑录体目录:以元代马瑞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为代表。辑录体目录在
体制结构上分为序言、书名、作者、卷数、提要、按语和自注等项目, 其中提要是最具特色的部分,其提要不是编目者本人的语言,而是辑引 原书序跋和他人评论来完成对书目的评介。这种全新的解题方式最大限 度地保存了书目资料的原貌,具有很高的文献学价值和学术意义。
一、目录: 产生于文献的大量积累和人们对文献的需
求
早在殷商时代(公元前15~前12世纪),已经有了大量的文献。据考 古发现,河南安阳小屯村等地出土甲骨文16万片之多,而 且排列有一定顺序。
周代掌管文献的史官有明确分工,如“外史”“掌四方之 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这说明周代时 已有登记和通报文献的目录工作。
1976年,出版了国际标准书目著录总则。
1978年,根据国际编目标准调整的英美编目条例(AACR2)出版。
1983年,我国正式发表《文献著录总则》,其后,出版了
各个分册,包括:
《普通图书著录规则》
《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
《非书资料著录规则》
《地图资料著录规则》
《档案著录规则》
《古籍著录规则》
《检索期刊条目著录规则》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信息描述项目
信息描述项目是用以揭示文献内容和特征的记录事 项,也称著录项目。著录项目一般应能根据信息资 源的特点和信息组织的需要,有效地揭示信息资源 基本特征。
描述项目可分为: 基本描述项目 描述子项目
基本描述项目
一个描述记录由若干大项组成,一个大项又可以划分出若 干小项,组成一个系统的、完备的描述结构。
二、信息的控制
2、3 著录
一、信息的著录
亦称信息资源描述,是指根据信息组织和检索的需 要,对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形式特征、物质形 态等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活动。
信息描述在传统的文献检索系统的中称文 献著录或书目著录。
信息描述的结果是描述记录,又称元数据, 可以用来作为信息资源的代替物组织检索 系统。
我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的基本描述项目有9 个大类,依次为:
1、题名和责任者项 2、版本项 3、文献特殊细节项(连续出版物、地图等) 4、出版发行项 5、载体形态项 6、丛编项 7、附注项 8、文献标准编号及有关记载项 9、提要项
描述子项目——
为了准确揭示信息资源的特点,在基本项目下设置子项目加细描述。
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这是秦火之后,国家 整理古籍最早的记录。基本上是对军事书籍的整理。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前195年)统一中国后,“与民休 息”,使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文化空前繁荣。刘 邦下令“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汉武帝时(公元前124年)下令“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 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密府”。结果是“百年之间,书 积如丘山”。
《七略》创立的书目七分法体系,影响着后来历代封建王 朝官修目录的发展。
《七略》的类目体系
辑略(目录的总说明) 六艺略 :易 书 诗 礼 乐 春秋 论语 孝经 小学 诸子略: 儒家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农家 小说家 诗赋略:屈原赋之属 陆贾赋之属 孙卿赋之属 杂赋 歌诗 兵书略:兵权谋 兵形势 兵阴阳 兵技巧 数术略:天文 历谱 五行 蓍龟 杂占 形法(根据山川宫室的形势及人畜器
基本级次:记录主要项目的同时,记录部分选择项目,称为基本级
次,是文献单位实践中最常用的级次。
拓扑学的首要概念:线段、曲线、圆周与圆片的映射的几何学 / (美)陈锡居(Chinn,W.G.),(美)斯廷路
(STEENROD,N.E.)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84.3 196页;32开 0.88元
1.拓……2.①陈….②斯….③蒋….④江…3.4.O189
简要级次:仅记录主要项目的称为简要级次,一般为小型文献单位
或编制书本式目录使用。
拓扑学的首要概念:线段、曲线、圆周与圆片的映射的 几何学 / (美)陈锡居(Chinn,W.G.), 等著.上
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3 196页;32开 0.88元
汉成帝和平三年(公元前26年),鉴于当时图书典藏不善,多有散佚,朝廷 命刘向等人校书。刘向校书——
首先—— 广罗异本,以相校雠,不拘一家,择善而从; 其次—— 整理错乱,除去重复,互相补充,定著篇章; 然后—— 条别篇章,定考目次,写定正本,最后命定书名。 在定本奏给皇上之前,刘向将每本书的叙录另抄一份,集中一起,名之《别录》,
共130篇,526500字。
十二本纪叙述了以帝王为中心的各时期的历史大事(纵)。 列传,记汉武帝以前重要的历史人物(横)。 纪与传构成了《史记》的经纬。 此后,每一旧王朝灭亡,就有史家以纪传体的形式为之修史。
这种以君王传记为纲的纪传体史书,称为“正史”。
1921年,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下令把清朝遗老柯劭忞所 著的《新元史》例为正史,合称“二十五史”。后来人们 又加上了民国初年官修的《清史稿》,称为“二十六史”。
长期以来,人们经过探索,建立了一系列信息描述规范和标 准,其中以书目文献领域描述标准化的努力最为典型。
文献描述标准
也称文献著录标准。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是随着 计算机在文献领域中的应用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为了促进各国信息资源的交流和互换,国际文献 界于70年代开始进行国际标准书目著录的研究。
1971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编目委员会颁布了单行著作国 际标准著录准则,之后又推出了丛书、乐谱、地图、非书资料 等书目的描述标准。
的异同) 4、提要钩玄,治学涉径之学也(指导读书)
二、信息描述的演化过程
书本式目录 卡片式目录 机读目录 元数据
XML可扩展标记语言
2、卡片目录
发明于100多年前。对文献资源的组织和揭示起到 了很大的作用。
卡片目录
传统的目录由一张张反映文献特征的卡片组成,最早的著录方 法为五段空格法:
分类号 题名 著者 出版者 主题
四种款目,组织相应的检索目录。
标目——即检索点,是记录中用来作为排检依据的资源特征。 标目的作用—— 1、决定款目的性质,供组织相应的检索工具使用。 2,作为排检的依据,确定一款目在检索系统中的位置,供检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