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教育
第二节 中国传统教育的文化印记 ▪ 中国有绵延数千年的教育历史,漫长的历史岁月 给中国教育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清朝末年至 民国时代,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学校制 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完成了旧式的学校向新式 学校的转型。旧式学校和新式学校在教育年限、 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学生培养等各个方面都有 很大的不同,然而,教育制度虽然改变了,传统 教育留下的文化印记却并未完全消失,在新的环 境下,它们仍在或多或少地发生影响。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蒙学教育❖ 宋朝以往,私立的蒙学教育 也有较大发展。蒙学又可称 作乡学、村学、私塾,是民 间识字和学习初等知识的学 校。蒙学教育一般多从《三 字经》、《百家姓》、《千 字文》等识字课本开始,进 而学习“四书”等儒家书籍。 清朝末年,随着新式学堂的 出现,蒙学教育逐渐被新兴 的小学教育所接替。
古代的科举 考试场面
唐朝以后的官学教育发展
❖ 北宋设置学官,加强对地方教育的管理,又 由政府为学校拨置学田,使学校有了固定的 教育经费。
❖ 宋徽宗时,增设了武学、画学,丰富了专科 教育的内容。
❖ 宋元时由分科教学进而发展到按学生的程度 分斋教学,以考试成绩升等毕业,使学校制 度更加完善。
明清的官学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
❖ 中国古代的学校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官学和私 学两类,官学先于私学产生。
❖ 夏朝已有称作“庠”、“序”、“校”的官 学。商朝除了这些名称外,还有“学”、 “瞽宗”等教育场所。
❖ 西周的学校分国学和乡学,国学设于王城及 诸侯的国都,有大学和小学之分,其中设于 王城的大学叫“辟雍”,设于诸侯国的大学 叫“泮宫”。乡学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的郊 野,称作“庠”、“序”、“校”。
六艺
❖ 西周官学的教学内容包括礼仪、音乐、射箭、 驾车、识字、算术等,当时人称其为礼、乐、 射、御、书、数,总称“六艺”。
❖ 汉朝的中央官汉学朝有的太学官、学鸿都门学和四姓
小侯学,其中太学创立于汉武帝时期,是 汉朝的最高学府。所学内容主要为儒家经 典。
❖ 西汉平帝时为太学生建造的校舍能容纳万 人,东汉太学生人数最多时达3万,是当时 世界上最大的学校。
中国古代的私人办学
❖ 中国古代的私人办学始于春秋战国,当时, 社会处于急剧变革时代,士阶层兴起,各种 学派思想盛行,官学的教育垄断被打破,民 间出现私家办学的新气象,涌现出孔子、墨 子、孟子、荀子等许多知识渊博、充满智慧 的私学大师。其中孔子的影响最大,他的学 生据说有3000人之多,身通“六艺”者有72 人。
隋朝王通
书院兴起
❖ 宋元时期,一类新的私学形式——书院开始蓬勃发 展。书院的性质为民办大学,一般多设于山林名胜 之地,其办学的宗旨不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师生 不慕名利,专心学问,互相间关系融洽,学术研究 的风气甚浓。
❖ 书院的教学方法采用学生个人钻研,相互问答和聚 众讲解相结合,教师进行读书指导,注重学生自学 能力的培养。书院还创立了“讲会”制度,邀请不 同学派的学者往来讲学,进行学术交流。
隋朝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
❖ 隋朝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这一制度把读书和考 试做官联系起来,对学校特别是官学教育产生极 大的影响。
❖ 唐朝官学得到长足发展。中央设有教育行政管理 机构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 书学、算学等学校。此外,门下省、东宫和尚书 省的下属机构也有各自所属的学校。
❖ 唐朝学校的分科教学已相当完备,其中医学、算 术、法律等应用性学科的专门学校是世界上最早 出现的实科性学校。
敬学
❖ 敬学是与尊师相联系的教育传统。中国古代俗语: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凝聚了古人浓重的 敬学思想。
❖ 古人敬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对读书人的敬重。 科举考试实行后,没有特殊家庭背景的普通读书人 通过考试也能做官,刺激敬学的风气更得以发展。
❖ 古人敬学的精神还延伸到对写有字的纸的尊崇上, 人们对写有字的纸不敢随便加以亵渎,即使目不识 丁者,同样有敬惜字纸的心理。
孔子、墨子、孟子、荀子
汉朝的私学
❖ 汉朝的私学有相当于官学中最高学府太学程 度的“精舍”、“精庐”,也有初中级程度 的“学馆”、“书馆”。各类私学极其兴盛, 学生的总数超过官学。一些有名的经学大师 招收的学生多达数百,甚至成千。
❖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私学依然兴盛,一些名 儒门下的弟子遍天下。
东汉郑玄
▪ 传统教育主要的文化印记:
尊师敬学、德育为先、求取功名
尊师
❖ 中国古代最早的文献《尚书》泰誓篇把君和 师放在一起并称,已现尊师的萌芽。战国时 期的思想家荀子在他的著作《荀子·礼论》中 进一步把天、地、君、亲、师并列,提出君 师是国家治理的根本。
❖ 汉朝将儒学作为统治思想之后,儒家的创始 人孔子受到尊崇,古代社会延续两千多年对 孔子的尊崇,使孔子成为传统尊师文化的突 出象征。
❖ 明清的学校体制与唐朝大致相同,即中央有 国子监等学校,地方有府、州、县学。
❖ 清朝的地方官学发展至1700余所,为了适应 外交需要,清朝还设立了培养翻译人才的 “四译馆”、“俄罗斯学馆”等学习外语的 专科学校。
清朝末年的官学变革
❖ 19世纪下半叶洋务运动时,清政府设立了 新型的外语学堂、军事学堂和技术学堂, 并派留学生出国学习。
❖ 1902年和1904年,清政府参照西方的学校 教育,两次颁布新学制,对各类学校的入 学条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年限 等作出规定,改变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以儒 学为尊的教育局面。
❖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清末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合影
辛亥革命后的学校新气象
❖ 辛亥革命之后,政府进一步作出废止小学生 学习儒家经书,男女生可以同校等决定,促 进了学校教育迈向新的发展里程。
❖ 鸿都门学建立于东汉灵帝时,是一所专门 学习书画辞赋的艺术学校。四姓小侯学是 东汉明帝专为外戚四姓子弟设立的贵族学 校。
魏晋南北朝的官学
❖ 魏晋南北朝由于战乱,官学时兴时废,处于 衰落局面,但在教育制度上却有新的发展。
❖ 晋朝在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专收五品以上 官员的子弟入学。
❖ 南朝宋文帝时,在京师分别设置儒学、玄学、 史学、文学4个学馆,后又设医学馆,此举打 破了儒学一统教育的状况,开创了分科教学 的教育新模式。